西夏扁壶造型与装饰工艺述略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夏扁壶,因其形状扁平,并具有壶的特性,故称为“扁壶”;也因其形似龟鳖,故也称“水鳖子”。常用于装水、装酒、装奶茶等液体。扁壶的扁平形状适合于驮在马背上或骆驼背上。因此,是西夏境内各民族在商旅、游牧时的必备器皿,其生产、销售量大,制作精美。西夏扁壶瓷器的体形、装饰纹饰种类较多。针对西夏扁壶瓷器的渊源、造型、装饰工艺略述己见,供各位专家、学者、收藏者探讨。
  一、西夏扁壶渊源
  西夏扁壶瓷器,实际上是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皮囊壶也是西夏党项族先民最早的生活用具,它是扁壶的造型的前身。西夏谚语:“一入官场,豹皮袋来虎皮囊,府上一置美无变;一成贱民,牛皮袋来牦皮囊,路上一放灰黄黄。”进一步说明西夏主体民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其生活所用的器皿,也离不开畜牧产品,“囊”就是西夏人用皮革做成的使用比较广泛的容器也。如用牛皮做成的皮囊壶(图1),高28厘米,囊壶的肩部有双耳系,壶嘴,边缘是用针线缝合起来的。
  二、西夏扁壶瓷器造型
  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西夏扁壶瓷器的体形,有碗型扁壶、盆型扁壶、罐型扁壶三个类型;壶口,有大有小,唇口,有厚有薄,有直立口、翘口形等类型;耳系,有双耳系与四耳系,从安装的方位有横、竖耳系及横竖混合耳系等类型;圈足,有凸、凹型和凸凹混用类型;装饰工艺,有素面的、有剔刻花的。西夏扁壶瓷器,虽然出土数量、器型类型相对其他瓷器较丰,但完整器型比较少,地域特色极强,难得一见。
  (一)扁壶的体形
  从目前出土与发现的西夏扁壶瓷器来看,主要有碗、盆、罐三个类型。壶身对接合口处有捲对压实堆纹一圈,既起装饰作用,也使扁壶像皮囊缝合处的纹样,又起加固两个“半圆”对接成瓷扁壶的作用。由此可见,这种瓷扁壶是西夏人从实用出发而创制的,各方面想得很周到、很合理。
  1.碗型扁壶
  碗型扁壶,就是将两个拉好的碗坯扣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扁壶,故称“碗型扁壶”。其制作工艺是先拉好碗形的瓷坯,再用刮板(图2)进行规整碗坯,使其尺寸统一,便于扣合。在完成碗坯规整后,便可进入修坯工序。在修坯的同时将一个碗的沿口修刮成“┘”槽形(图3),把另一个碗坯沿上沾上泥浆与“┘”槽的碗坯扣合,再将“┘”槽上沿部捲折下粘合抹平,并用手指或者是木棍压实一圈,形成凸凹堆纹,在出土的扁壶残器中,就能看到这种工艺和工序。用手指压凸凹堆纹(图4),木棍压实凸凹堆纹(图5),有些为了美观,将堆纹抹平(图6)。之后用刀开壶口,安装耳系、上釉,还可以进行剔刻釉的装饰工艺,各项制作工艺完成之后,再放入特定的烘干房内烘干,最后装窑烧制等工序。
  1986年,在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发掘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壶,就是典型碗型扁壶(图7)。此壶高26厘米左右,直口,台唇,长颈,壶体扁圆,圆底位于腹之两侧。考古专家做了描线图,更能展现扁壶的体形(图8)。
  2. 盆型扁壶
  盆型扁壶,顾名思义,就是两个盆坯对口粘合在一起而烧制成的一种可携带的扁壶型瓷器。制作方法与碗型扁壶完全一样。其体形较大、厚重,较为粗糙。从目前出土信息来看,均为素面的,没有发现剔刻花装饰的。
  宁夏西吉县三合乡出土的褐釉扁壶(图9),高19、腹径35、底径20厘米。这件扁壶的边缘堆塑带状纹饰,腹部两侧正中为矮圈足,通体施褐色釉。背面圈足两侧刻有两个相同的文字,推测为西夏文的“圣”字,现收藏于宁夏西吉县博物馆。
  海原县贾塘乡马营村临羌寨古城遗址出土茶叶末釉扁壶(图10),高26、腹径38、底径22厘米。此扁壶合缝处有粘接按实的凸凹纹一周,腹、背部正中各有一个矮圈足,通体施茶叶末釉。宁夏银川市佑启堂藏。
  武威西夏博物馆征集馆藏的盆型扁壶(图11),壶体较大、较厚,笨拙,施黑褐釉;另一件盆型扁壺(图12),壶体扁薄,宽圈足,没有挂釉。
  3.罐型扁壶
  罐型扁壶,造型是由罐型坯体加工而成的,故称为“罐型扁壶”。这类扁壶,直接将圆形罐体两边粘贴泥条、耳系,并用铆钉铆结实,便于背在人的背上或者驮在骆驼和马背上;口肩结合部也加上耳系,便于提携。这类扁壶仅在宁夏石嘴山西夏省嵬城遗址出土过一件罐型扁壶(图13),现藏于石嘴山市博物馆。壶高32、腹径26厘米,壶体呈罐状,腹部正面用刀刻出牡丹花纹。
  (二)扁壶的壶口
  西夏扁壶的口,多为蘑菇口(图14),有圆唇口(图15),也有小斜楞唇口的(图16)、小四楞口;在安装上,有翘口(图17)、直口(图18)、喇叭口(图19)等类型。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壶口大小、薄厚,均是以实用性来考虑安装的,便于饮用和倾倒水酒而安装的。
  (三)扁壶的耳系
  扁壶的耳系,可供穿带携带的作用,从出土的情况来看,有双耳系与四耳系二种;从安装的方位来看,有横、竖耳系及横竖混合耳系等类型。游牧狩猎、出游商贸时,将绳带穿系在耳系内,悬挂在马背上或骆驼背上,携带安全方便。
  1.双耳系的扁壶
  在扁壶的肩上部安装有两个耳系,左右对称,主要悬挂在马背上,人们也可以挎背在身上。因此,扁壶也是行军壶的前身。
  固原博物馆征集收藏的素面褐釉双耳瓷扁壶就为典型的双耳系(图20),通高32.8、外口径7.8、内口径5.7、腹径29.5、厚16.5厘米。此壶斜唇小口,束颈,扁圆腹,肩部有对称双耳,圈足位于腹部正中。正面施褐色釉,背面近圈足部无釉。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博物馆征集的二系褐釉小扁壶(图21),高17、口径3.3、腹径15.6厘米。小唇口,短颈,整体造型为扁圆形。褐釉。肩部安有耳系。面部无圈足,腹部半釉,有一内凹圈足。其工艺粗犷、豪放,器型奇特。
  海原县民间私人收藏的茶叶末釉扁壶也为二系扁壶(图22),高29、口径5.2、厚13、背部圈足直径11.8、腹部圈足直径13.2厘米。喇叭口,背、腹各有一圈足,肩部安有两耳。背部施茶叶末釉,腹下部不挂釉,露米黄胎。二系白釉扁壶(图23),高29、口径5.2厘米。喇叭口,背、腹部各有一圈足,肩部安有两耳。口内施黑釉,背部施白釉,腹下部不挂釉,露米黄胎。还有海原县征集的褐釉剔刻花扁壶(图24),为关桥乡西夏绥戎堡遗址附近出土的也为二系;海原县关桥乡龙池村西夏遗址出土的白釉剔刻花小扁壶就为二系,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两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纹扁壶均为二系。   2.四耳系扁壶
  海原县西夏遗址出土茶叶末釉扁壶(图25),就为四耳系,高19、口径3、腹部圈足直径4.5厘米。面部施茶叶末釉,腹部不挂釉,露米黄胎。还如海原县关桥乡西夏绥戎堡遗址附近出土的四系褐釉剔刻花扁壶,肩上两侧装上系,就可以用来穿绳子,悬挂在马背上,下部所安的耳系起到拴绳稳当、不摇晃的作用。
  3.八耳系扁壶
  多耳系扁壶仅石嘴山市博物馆征集收藏的罐型扁壶,肩颈粘结部一周用串珠纹做装饰,并安装有四个耳系;在腹部两边粘有两个泥条,每个泥条上安有两个耳系,并用泥铆钉铆紧,此壶共有八个耳系,可以提,也可以背,可谓多用的扁壶。
  (四)扁壶的圈足
  西夏扁壶,一般有一个圈足,也有两个圈足,甚至还有三个圈足。圈足的类型主要有凸出的方棱形圈足,也有内凹式的圈足。在一个扁壶上,圈足可以混合使用,既有棱形凸出圈足,又有内凹圈足。
  一般西夏扁壶最少在腹部有一个圈足(图26),主要是起到驮挂稳当、不摇摆的作用;有的扁壶除腹部有一个可放置的圈足外,背部(正面)的一个圈足(图27),则是起到加固瓷壶胎体的作用;有的扁壶在壶底又加了一个圈足,主要是放在地上或桌上,起到放置平稳的作用。充分体现西夏建国后,其部分民族开始定居生活,其造型也由移动性造型转向陈设性造型。如甘肃省武威西夏博物馆收藏的二系茶叶末釉扁壶(图28),小扁壶,高17、口径3.3、腹径15.6厘米。小唇口,短颈,整体造型为扁圆形。褐釉。肩部安有耳系。还如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的二系褐釉剔刻花扁壶。腹、背部没有圈足,仅底部有一圈足,侧边缘也无堆刺纹。背(正)面中心有一小圆圈,圈内剔刻一朵格桑花纹,周围圈带剔刻一株两枝的五瓣花叶纹。
  如银川西夏博物馆征集的二系褐釉小扁壶,背部无圈足,腹部则有一内凹圈足。
  从整体上看扁壶有两种造型,较大者为圈足扁壶,壶口小、颈短、腹扁圆,是由两个浅腹钵或盆对接粘合而成,其接缝处常以附加堆纹进行弥合,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圆形圈足。该壶造型设计合理,口小腹大,壶中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将口塞住,可在马背上驮挂,有时扁壶也可平放,这样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撑非常稳妥。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发掘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壶,腹下部的一对耳系,是横着安装的,这与其他的扁壶有所不同。
  (五)扁壶的装饰工艺
  扁壶的装饰纹饰不一,多以棱形或圆形开光构图,内剔刻牡丹花纹为主,也有动物纹、西夏文字;开光外围衬托以弧线水波纹和牡丹叶纹,主次分明,疏密结合,剔刻花花地色差对比强烈,线条流畅,加上釉色鲜亮透明,使整个花纹图案显得鲜艳夺目、优美动人。西夏瓷扁壶的剔刻花图案虽然多是牡丹花,但是并非千篇一律,有一枝、二枝、三枝、四枝不等的牡丹花纹,形式上还有直立式的折枝牡丹纹、悬挂垂吊式的折枝牡丹花纹、堆叠式的牡丹花纹、缠枝式的折枝牡丹纹等,形式多样,可谓多姿多彩。
  1.一朵牡丹裝饰
  在扁壶的背部仅剔刻一枝折枝牡丹,圆形开光。如宁夏海原县关桥乡龙池村西夏遗址出土的白釉剔刻花小扁壶(图29),高13、口径2.7、腹径10.6厘米。小唇口,短颈,扁圆,肩部安有耳系,施白釉,腹下有一内凹圈足,正面无圈足,剔刻一朵盛开的折枝牡丹花。花纹颜色、层次鲜明,具有强烈的浮雕感。其工艺粗犷、豪放,器型奇特。
  藏于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一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纹扁壶(图30),高30.3、腹径26.6、厚14.8厘米。这件扁壶小口、方形卷沿,肩部二系。腹部扁圆,腹、背部没有圈足,仅底部有一圈足,侧边缘也无堆刺纹。正面剔刻一朵牡丹花纹。
  2.二朵牡丹装饰
  二枝牡丹装饰扁壶,多以颠倒对叠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和自然生长式构图等三个类型。
  颠倒式构图,多在扁壶背(面)部两侧各有一个大开光,内饰两枝颠倒式牡丹花,开光周围的空隙饰以弧线水波纹。如1981年海原县关桥乡西夏绥戎堡遗址附近出土的二系褐釉剔刻花扁壶(图31),就是对叠式开光构图,高33.3、口径9、腹径32厘米。小口、卷沿,肩有二系。腹部扁圆,腹、背面有圆形圈足,侧边缘有堆捏凹凸纹。正面开光剔刻牡丹花纹,花头一上一下对叠,线条有力,构图饱满。此扁壶是最为完整、最美观、最罕见的一件,堪称西夏扁壶的经典之作。现借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对称式构图,在扁壶背(面)部两侧各有一个大开光,内饰两枝对称的牡丹花,这类扁壶在灵武市私人收藏有一件(图32)。
  自然生长式构图,直接将自然生长的牡丹花纳入到扁壶体的装饰。如藏于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一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纹扁壶(图33),高30.5、腹径27.5、厚14.8厘米。这件扁壶小口、方形卷沿,肩部二系。腹部扁圆,腹、背部没有圈足,仅底部有一圈足,侧边缘也无堆刺纹。背面中心剔刻一小圆圈,圈内剔刻一朵野牡丹花纹,周围圈带剔刻一株两枝的四瓣、五瓣野牡丹花纹。
  3.三朵牡丹的装饰
  三朵牡丹装饰扁壶,目前仅发现一件,是以围圈构图式,即用三朵牡丹花连接成一圈圆形花纹图案。内蒙古博物馆收藏陈列的褐釉剔刻花扁壶(图34)就是一例。
  4.四朵牡丹装饰
  四朵牡丹装饰扁壶,有自然下垂式构图和圈形构图的装饰形式。
  自然下垂式构图,就是将一枝四朵枝繁叶茂的牡丹花,从根部提起,由上而下,自然下垂,来饰满整个壶的正面。这类装饰非常少见,仅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发掘出土过一件扁壶残件(图35)。
  圈形构图,海原县征集收藏的一件四系剔刻花扁壶(图36),就是用一枝四朵牡丹花,以圈足为圆心绕一圈。该壶高37.5、口径7、腹径30、底圈足径10厘米。直唇口,长颈,通体施茶叶末釉,腹部不施釉,露米黄胎。面部有凸起的圈足,并以圈足为中心剔刻出一圈缠枝牡丹纹饰。腹部有凹圈足,腹胎上火石红浓厚。肩部上下、两侧各安一耳系,总体形成四耳系,酷似爬行的乌龟。
  扁壶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都有出土或收藏,在国外也有很多收藏品。西夏扁壶品种繁多,壶体大小不等,小的体高只有11.2厘米,小巧玲珑;大的体高达35.6厘米,颇为壮观。釉色多样,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施釉一般为背部通体施釉,腹部近圈足周围不施釉,釉色光亮匀净,即使是单色釉,也显得素雅清纯。扁壶两肩上和腹下部有两耳或四系,在安装上有很大差异。
  扁壶无论大小,设计合理制作精美,体现了党项人的聪明才智。最具特色的是器身上有系绳之耳,器表剔刻牡丹花纹,造型别致的扁壶,是骑马民族驰骋于草原沙海装水、装酒的最佳用具;这种扁壶,为国内其他窑址所罕见,是西夏窑独具特色的产品。
  西夏人对自己创造的这种瓷器情有独钟,使之装饰成中国瓷器史上的珍品之一。与此同时,这种瓷扁壶种类丰富、图案精美,堪称瓷器中的艺术佳品。
其他文献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任何文物所承受的任何安全威胁都难以接受。避免和消除文物所承受的威脅,是所有文物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常规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  ⑴恶意或无意的人为因素,如盗窃、破坏。对于这方面的文物安全的保障,是博物馆系统对文物安全保障的基础与根本;⑵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于大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面对的环境威胁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如风雨雷暴、酷热严寒等。对于大部分的可移动文物,
期刊
笔筒是插笔的工具,是文人案头必备的文房用具,最早起源于唐代。唐以后笔筒逐渐流行起来,笔筒的材质有玉、陶、瓷、竹、木、牙等質地,其中最常见的是竹制笔筒和瓷质笔筒。笔筒除有实用价值外,在书房中是最有装饰性的文房用品。  清代康熙年间,政治开明,文化昌盛,青花瓷器经历了晚明至清初短暂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质量精,数量大,行销范围广,达到清代制瓷业的顶峰,成为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又一个黄
期刊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的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它是一种传统的置笔用具,在文房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虽然从明代晚期开始,笔筒才被文人士大夫大量使用,但其历史沿革和形制演变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从文献资料来看,“笔筒”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中,记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此处陆玑将“笔筒”与“书简”并用,说明此时文房用具中已有
期刊
2018年以来,西安依托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成为网红城市,但与此同时对城市印象解读的偏失、对遗产文化理解不够等问题,造成文化遗产成为“网红”之后的发展后继无力。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引起西安文化遗产成为“网红”这一现象的分析为主,探讨文化遗产景点“网红”化后面临的形象的缺失、环境承载力不足以及景点展示娱乐化、浅表化、同质化等问题,提出要保持城市文化魅力,需要以展现文化遗产内涵为主解决问题。  一、西安文化遗
期刊
在传统“以农立国”的中国社会,“耕读传家”曾是代代中国人、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和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耕田有粮可食,读书可知诗书、达礼义,修养身心,涵养品德。一旦精神生活有所追求,读书之人自然少不了书房。书房陈设之雅玩,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悦神之用。且书桌上的笔筒,不可或缺。当读书写字稍有疲倦之时,目之所视眼前物,若能令人清神得趣,放松身心而激发灵感,则器非得工美兼备、巧思妙造不可。而活跃于清雍
期刊
德化瓷窑历史悠久,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德化制瓷“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新中国成立后又得到大发展。明代是德化瓷业技艺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象牙白瓷成功投产,成为中国白瓷中独具特色的产品,代表当时全国白瓷生产中的最高水平。全盛时期的德化瓷器蜚声海内外,大部分通过海运到东南亚、欧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作了专
期刊
竹雕,亦称竹刻。清末著名学者、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竹刻》中,言“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竹制品最早的国家,竹雕在华夏由来已久。而且作为一门艺术,竹雕始于六朝,直至唐代方被人逐渐所识并受到喜爱,明清时则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亦迅速攀升。此时文人画的勃兴,亦
期刊
本文在鉴赏华侨博物院馆藏九谷烧的基础上,对九谷烧的色彩、绘画题材、构图、款识以及对中国陶瓷九谷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20世纪50年代左右,陈嘉庚先生萌生了创办博物馆以服务于社会公众教育的想法。因其身为华侨的特殊性,他拟建立一座以华人华侨历史为主题,并涵盖历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华侨博物院。所以在征集文物时,除了侨史类文物外,还征集了一批中国历史文物、动植物标本、化石标
期刊
按语:务川仡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独特的地理地貌坏境,闭塞的交通条件,使得人们还沿袭着古老的过年习俗,讲究年货的置办,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酥食。酥食作为仡佬族最传统的小吃,外形各异,馅料多变,不仅貌美味道更是一绝。而刻在酥食食物上的图案艺术及雕刻在模具里的图腾则是一个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因此酥食的制作工艺有着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对与酥食有关的仡佬民俗文化活动、酥食的制作流程及酥食模具里雕
期刊
(二)越窑秘色瓷茶碗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