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主体参与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课堂物理教学中,最棘手的并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高质量问题,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便无从谈起。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物理教学有利于促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中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引入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验需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需要创设情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应创设一个能引发学生质疑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小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首先必须“投其所好”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认识物理现象本身的兴趣开始,重视建立物理图景,展现物理现象和过程,然后不失时机地转向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兴趣,使兴趣不断得以深化,以此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进入问题的探索之中。例如在讲“惯性”时,可通过多媒体画面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脚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身体会猛地一下向后倾倒;而我们跑步时脚被石头绊到,身体却总是向前摔。通过这两个有趣的能对比的生活现象,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是啊,这是我们深有体会的现象,都是摔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学生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便容易引起定向探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体意识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2、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所以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为学生探究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使学生在探究中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教学案例:“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设计。一开始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木块放在水里总是浮在水上面,而铁块放在水里却下沉,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铁块重而木块轻。”教师演示后接着问:“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还是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使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就产生了怀疑,并因此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木块能漂在水面上是因为受浮力,铁块受浮力吗?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就能漂浮在海面上?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感觉很熟悉但一时又难以解释的困惑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地要通过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积极地与教师一起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想象中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热机效率”时,学生通过分析知道,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学校后面热电厂发电后蒸汽轮机的废气温度依然是很高的,内能很大,我们是怎样利用这些废气能量的,你知道吗?你有好的想法吗?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也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这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都很有利。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于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要积极探索找到答案的愿望。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问题的探究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处于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其他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确确实实有高效的提高、进步和收获。它既注重学生当前的发展,又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课题,我认为,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必须做到五注重。  一、注重课前准备的实效性  1、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好的教学设计,教
期刊
【主题内涵】  偶发事件是指没有预先预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件。由于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变性、多样性和不易控制等特点,很多老师非常担心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发生。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上课时被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打断,这并非什么新鲜事,面对偶发事件,我们有时扫兴,有时束手无策,有时则习以为常。  偶发事件,更多时候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性因素,甚至成为个别教师教学心理中的阴影。其实,偶发事件看似与教学
期刊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是该政策的首倡者,秦统一后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上,从此,“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发展。  中国古代坚持重农抑商的原因有:第一,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视和发展农业,
期刊
在聋校教育中,作文教学仍是个难题,学生主要是找不到内容可写,或者写出的作文不是文不对题就是表意不清,不是中心不明就是词不搭意、语序颠倒等诸多问题,学生怕写,教师也怕教。  写作文好比建房子,要有建筑材料,要有能工巧匠,才能修建起万丈高楼;写好一篇作文,要有写作材料,才能作出精彩文章。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积累材料,让学生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的效果。  一、从生活的情境中积累  
期刊
孔子“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论断,揭示出的是一种合作学习思想。现代的教育思想也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基于此,我们应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呢?笔者就此谈两点看法。  一、激发动机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参与不同活动的动机可以以该活动的名称来命名,因此,我们可以把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因此,形成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成果。作业设计
期刊
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从人文教育观出发,更活泼多样,更密切地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音乐学习经验,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
期刊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