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开展教育事业,目的就是培养建设祖国所需的人才,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新一代既然是祖国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广泛的了解。语文学科是推广传统文化绝佳的载体,故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从课堂教学中、课外学习中、实践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把学生打造成祖国优秀的接班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进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76
高中阶段的教学以高考为目标,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基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与发展,是决定学生命运的关键环节。为了让高中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将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这种应试教育确实对学生的成绩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但也正因如此,抛开考试之外的其他环节都被忽视了,这样的教学就导致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急剧下降,尤其是不能通过语文教学了解中华民族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不能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进行学习、理解、传承和发扬,致使传统文化出现断代、断档问题。由此观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正确理念,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提到更高的高度。
一、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并不断走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同时利用视频、声音与文字展开教学。在教学的形式上更丰富,在内容上也更有趣。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还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简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内容,以及文章背后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羊羔跪乳”感人视频,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孝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将“忠孝”放在首位。人生于天地之间,上要忠于国家,下要孝顺父母。可以说“忠孝”是每一个中国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核心价值观。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初中篇目《出师表》侧重于阐述诸葛亮的“忠”,而高中篇目《陈情表》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孝”。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陈情表》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孝义”故事来进行拓展,例如“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孝义”概念。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优秀的品格,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正向导向作用。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实际生活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万事万物的总结与归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知识的最终去处也必然是回到生活,为实际生活而服务,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素质教育的导向下,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文学科,更要发挥出传统文化教学的作用,全面地培养学生。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学生通过教材,在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为例。该篇文章是马丁·路德·金关于人种歧视问题的著名演讲。在文中,他针对美国的黑人歧视问题发自肺腑地呼吁种族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为改善美国黑人歧视问题作出了贡献。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是否也能够看到中华文化的内容呢?中华传统文化中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种歧视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希望别人冷眼相待,那么自然就要从自己做起,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在现如今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职业的歧视,如对农民工的歧视、对环卫工人的歧视。但是职位本身并没有贵贱、人也是生而平等。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实现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社会案例为例,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不以身份定人、不以职位看人。只要人是善良的,是具有品德的,那么就要给予基本的尊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格。通过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
三、深度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教材内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无论是文体还是文章的内容与难度,也都是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来展开的,为高中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方向。对此,教师也要利用好语文教材里面的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含义,通过教材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从我国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展开来看,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分数,在教学中只讲知识点、只讲语文技巧,反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文章深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以教學《劝学》一文为例。《劝学》一文针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度的讨论,是我国古代学习类文章的集大成者。对此,教师要在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深度理解《劝学》一文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曾讲“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学习是重要的,但是学习又不局限于课堂上。从人出生的那一刻便在进行着学习。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其实都是学习。学生步入社会、成家工作后,也需要学习。或是学习工作技能,或是学习家庭的相处之道。由此可见,人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那么,通过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当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对待课堂上的学习,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下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贞.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8(36):38-39.
[2]朱贺.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129-130.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76
高中阶段的教学以高考为目标,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基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与发展,是决定学生命运的关键环节。为了让高中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将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这种应试教育确实对学生的成绩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但也正因如此,抛开考试之外的其他环节都被忽视了,这样的教学就导致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急剧下降,尤其是不能通过语文教学了解中华民族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不能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进行学习、理解、传承和发扬,致使传统文化出现断代、断档问题。由此观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正确理念,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提到更高的高度。
一、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并不断走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同时利用视频、声音与文字展开教学。在教学的形式上更丰富,在内容上也更有趣。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还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简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内容,以及文章背后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羊羔跪乳”感人视频,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孝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将“忠孝”放在首位。人生于天地之间,上要忠于国家,下要孝顺父母。可以说“忠孝”是每一个中国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核心价值观。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初中篇目《出师表》侧重于阐述诸葛亮的“忠”,而高中篇目《陈情表》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孝”。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陈情表》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孝义”故事来进行拓展,例如“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孝义”概念。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优秀的品格,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正向导向作用。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实际生活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万事万物的总结与归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知识的最终去处也必然是回到生活,为实际生活而服务,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素质教育的导向下,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文学科,更要发挥出传统文化教学的作用,全面地培养学生。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学生通过教材,在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为例。该篇文章是马丁·路德·金关于人种歧视问题的著名演讲。在文中,他针对美国的黑人歧视问题发自肺腑地呼吁种族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为改善美国黑人歧视问题作出了贡献。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是否也能够看到中华文化的内容呢?中华传统文化中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种歧视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希望别人冷眼相待,那么自然就要从自己做起,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在现如今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职业的歧视,如对农民工的歧视、对环卫工人的歧视。但是职位本身并没有贵贱、人也是生而平等。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实现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社会案例为例,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不以身份定人、不以职位看人。只要人是善良的,是具有品德的,那么就要给予基本的尊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格。通过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
三、深度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教材内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无论是文体还是文章的内容与难度,也都是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来展开的,为高中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方向。对此,教师也要利用好语文教材里面的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含义,通过教材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从我国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展开来看,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分数,在教学中只讲知识点、只讲语文技巧,反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文章深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以教學《劝学》一文为例。《劝学》一文针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度的讨论,是我国古代学习类文章的集大成者。对此,教师要在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深度理解《劝学》一文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曾讲“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学习是重要的,但是学习又不局限于课堂上。从人出生的那一刻便在进行着学习。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其实都是学习。学生步入社会、成家工作后,也需要学习。或是学习工作技能,或是学习家庭的相处之道。由此可见,人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那么,通过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当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对待课堂上的学习,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下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贞.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8(36):38-39.
[2]朱贺.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