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都市的交汇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东京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从典型的经济城市向适居形城市转型,在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中,城市作为公共交流空间与人性依存空间的特殊性问题是最为突出和最具学术意义的问题。以东京六本木(ROPPONGI)地区为代表的持续近五年的一系列公共艺术项目,从投入,到历时时间,到作品水准都可能是东京乃至日本近年少有的艺术工程。本文试图以笔者个人的视点来透视、折射整个计划的图景。
  
  另一位出生于1941年的美国雕塑家Martin Puryear的作品《守护石》是笔者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之一。巨大的头颅似的石像,背景为日本样式的庭院,似有东方禅宗的意境,又甚有精神分析主义形态与潜意识的哲学置换,雕塑与环境的互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
  日本雕塑家安田侃的作品“《意心归》,一整块意大利产大理石,无理由的极致唯美的表现,只有宗教中才具有的纯洁、冷静,创造了都市人逃离喧闹的精神桃花源。
  英国雕塑家Richard Deacon的作品《黑洞》尺度巨大,位置处于一块高起的坡度上,环境过于开放,作品又太过于晦涩与抽象,空间环境的意图传递的并不十分到位,多少有些遗憾与不足。另外,还有几处雕塑《蔷薇》等,也并无太多的新意,只能流于环境小品的范畴,也就不过多介绍了。
  2 设计师创作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功能性,似乎在重视实用与功能的同时,更考虑个人的人生体验,还有社会的共性问题。在一条全长400m的休闲街中,汇聚十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设计师,以休闲椅为题材,共同来阐释“坐”的文化内涵。比如,瑞士设计师Droog Design的作品《day-tripper》,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作品《波纹》;休闲的理念也是公共的理念,交流的概念,平等的意识来自于城市哲学的定义。重新理解“平等与交流”的概念,把田园的休闲概念引入喧闹的都市,还都市平静与和谐,是这部分作品的特点,比如,建筑师RonArad的作品《evergreen?》和设计师日比野克彦的作品《何处去》设计师Andrea Branzi的《ARCH》
  3 观念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是以空间装置的形式,体现的是文化与哲学意义的公共关系问题,传统文化、流行文化、都市文化共同的存在与互置,为生活在都市的艺术家带来精神冥思后的问题或答案。
  媒体艺术家宫岛达男的作品《COUNTERVOID》以一贯的液晶数字的形式,表现时间、空间的存在与轮回,预言着数字时代的精砷空虚和恐惧。作品肢其合理的空间场所的选择,成功地体现了作品的意图。我个人理解,位于商业街区的这件作品才真正找到了它的空间归属,比任何的美术馆都具有空间的合理性。
  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高山流水——立体山水画》于闹市区立体再现了宋元文人画的意境,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再新转换的可能性。但是作品缺乏造型语言的视觉感,观念的意图性又过于沉重,与受众缺乏相应的沟通,无法产生共识与共鸣,所以此作品作为公共艺术的概念下,很难成为成功的个案。假如说,达件作品是美术馆或双年展的展品,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作品,但处于公共空间的作品无疑要做到观念性与公共性的双重认定,绝不仅仅是个人观念的简单位移,否则一定成为空间的败笔。
  
  三、结语
  
  在日本的公共艺术策划体现出“人本主义”观念,人的生活空间是第一位的,公共艺术的创作只能是生活空间的扩展,决不能成为生活空间的负担。最近更有学者提出一宁可还原环境原始的状态,也不要占有公众可怜的生活环境了。最近,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策划方案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政府要通过承办奥运会的契机,还原两百年前江户时代的东京城市近百分之七十的绿化面积,使东京向环保和适居的城市功能转变。
其他文献
在去年10月去往德克萨斯的路上,我期待着所看到的每个事物都是巨大的而且充实的,的确如我所愿,当地的牛排和啤酒杯果然都是超大的(它们都需要两只手来拿)。对我来说,一些固有的经验是十分正确的,当我站在Dallas(达拉斯)的Nasher雕塑中心的门前时,我感觉到就算是在那些窄小的空间中也能够容纳下无尽的欢乐。  最近开放的Renzo Piano-designed US$70millon complex
     
全北国立大学是韩国十大名校之一,位于全罗北道全州市。  全州市素有教育之都的美誉。这座城市在韩国定位为巨匠之乡,是文学、艺术和民歌的摇篮,所以全北大学的美术学院也是实力相当的艺术家培养基地。  金秋十月,红黄绿黛,层林尽染。我走进这所环荫簇抱的名校,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丁铉道接到采访通知后,早以恭候。恰好采访期间,迎来了雕塑系毕业作品展。  这个展览是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最后一次检阅,所以,可以看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流行病”这个名词,但其医学概念是存在的,这就是“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疫”为“民皆疾也”,即好多人都得病的意思。如果疾病大规模暴发,则称为“大疫”。伤寒、瘴气、传尸、疠风、虏疮等五大传染病,曾给古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伤寒,古代最普遍的传染病   对于流行病的现象,古人认识得很早。《周礼·天官》“疾医”条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
2015年1月1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与明圆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当代’进行时——2015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暨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论坛”在上海明圆当代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艺术总监和论坛主持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任韦天瑜,展览策展人和论坛学术主持为艺术批评家鲁虹担任,邀请了国内十几位知名批评家组成艺委会。  “2015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为能充分体现身在国内艺术学院工作的一些优秀当
自08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当代艺术便很快走向了低谷——创作乏力、市场低迷。于是有人把这一切归因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艺术市场的资本断裂。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自“八五”思潮以来,就一直潜藏着深层的危机。这不仅仅是创作本体上的个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思维上存在着的三位一体的共谋:即从艺术家自身来看,存在创新求异之误区;从艺术评价来看,存在诠释解读之误区,从艺术市场来看,存在价值判断之误区。共谋的合力消
2012年11月29日上午,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行进·行经——上海油画雕塑院学术交流与发展暨2012上海雕塑计划——生活维度研讨会”在沪举行。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李向阳、常务副院长肖谷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北京、广州、重庆、杭州及上海本地的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和媒体记者近50人共聚一堂,结合正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行的“2012上海雕塑计划——生活维度”展,就雕塑边界、雕塑的公共性、雕塑语言的
陈文远,福建莆田人,1965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他是我带班的首届学生,毕业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的良好表现,被分配到省属单位从事专业工作。参加福州五一广场大型毛泽东塑像的经历,既为他精确把握伟人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他与伟人雕像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文革后期因为单位撤销,他被迫转行从事行政和美术宣传工作,后因改革开放及台海两岸三通带动福建木雕行业的再度兴起,他再也按捺不住年青时
展览于6月7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第二站将登陆北京世界艺术馆。其间,展览将展通过椅子、灯具和海报展示百年来最优秀的西班牙设计。    300%西班牙设计展览由西班牙国家对外文化推广署主办,西班牙国际展览中心制作。合作单位有西班牙外交与合作部、文化部、塞万提斯学院、西班牙驻华使馆和上海美术馆。展览曾经在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博会期间在Saitama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100件椅子、100件灯具
就同那些有许多特定的基本观念的欧洲天主教堂一样,有一种恒定的象征性精神将印度地区的庙宇整合在一起,在这些庙宇之中还有丰富的建筑结构和多样化风格模式的雕塑作品。在本文中我将着重研究一种叫做“nagara”(注:nagara梵文“都城”译者自加)的寺庙,这是一种发源于北印度地区的并在该地区得到广泛推崇的寺庙样式。这里包含了得以完整保护的10~13世纪的“nagara”式寺庙,还有一些对情爱场景进行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