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们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突出。前者表现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表现为社会竞争加剧并趋于残酷无情。于是,人们开始了追问和思考,并寻求解决的理念和方法。在反思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受到了关注。
  “天人合一”的起源、发展与内涵
  对于“天人合一”,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法国哲学家施韦兹则盛赞它以“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了人类最高的生态智慧,是“最丰富和无所不包的哲学”。
  “天人合一”中的“天”既包括自然之天,也包括神灵之天,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前者,即宇宙自然界;而“人”则包括人力、人道、人为、人欲,也泛指整个人类。
  “天人合一”这个词虽然出现在宋代,其思想却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之际。但当时的天人关系多具有宗教神学色彩,人们认为天帝支配着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必须通过占卜和祭祀来通达天意,以求保护。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观抹去了神学色彩,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家和儒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在现实层面上,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是公正无私的,而人道则不是。在理想层面上,老子主张人们放弃一切违背天道的行为,“塞其兑,闭其户,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从而进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庄子则视“自然无为”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准则,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观点。这里的“人”是指违背天道的人为,“故”是指违背规律的私智技巧。庄子反对以人为对抗天道,旨在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顺应自然。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从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出发,提出了“人与天一”的命题。他把“天”看作是道德伦理的化身,并把宗法人伦上升为一种天然合理的东西,用“天意”来协调人类关系,从而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孟子则提出了“天人相通”。
  他认为不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也是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本体。人作为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体现者,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荀子作为先秦哲学的总结者,对前人“天人合一”观中的抽象化和片面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肯定道家有见于自然之天,但批评他们“蔽于天而不知人”;他也不赞成孟子把人道直接归结于天道的做法,由此提出了“天人相交”,认为天道和人道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后来,唐代柳宗元和刘禹锡继承发展了荀子的学说,刘禹锡甚至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这是注意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解释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
  汉代的董仲舒总结前人关于天人的论述,提出上天和人之间存在感应,天能够通过自然现象示警于人或表示鼓励,人也能以行为改变天命,这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基于这种理论,儒家学者认为人与天的根本遵循是一致的,只要遵循天道修身治国,就能实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以人心体会天心、力图从行为准则上将自身与天道合而为一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根本追求。
  到了宋代,张载完整而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意在运用“诚”“明”的概念,肯定儒家的入世思想和关注现实世界的精神。后来,人们就用“天人合一”来概括天人之间的相通相合。
  综合各家学说,“天人合一”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二者彼此相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学者则从“性天同一”出发,提出天人一体,反对人与自然的分割对立。像孟子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强调了人经过后天的努力和修炼,可以达到人天相参的境界。宋代理学家张载更是明确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人与万物都得之于宇宙,与宇宙浑然一体。民众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应该以仁爱相待;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亲密朋友,应该爱护、保护。儒家这种万物交融、并育不害的理念,体现了人类生存的大智慧。
  其次,重视生命,兼爱宇宙万物。中国古人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视为人类崇高的道德职责。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把自然界纳入仁爱的范围。孟子更进一步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确主张把爱心从人扩展到一切事物。道家的庄子则认为天地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平等的。物各具其性,各得其所,我们不能把此物视为主,把彼物视为宾,更不可扼杀万物的本性,破坏万物的真性。
  最后,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一方面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天休命”“辅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规律。正如《周易·系辞》中所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其他文献
四大国粹中“中医药”是最切近生活,也是最实用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身”,传统中药给人的印象是苦涩、难以下咽;并且“是药三分毒,需中病即止”。却有这么一位半瓶子先生把中药做成了随时随地可以吃的可口零食。  刘敬军,自号半瓶子先生,就学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于某三甲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后辞职跟随古中医派名家孔乐凯先生做道地药材产地调研工作。于08年开始研究道地药材无硫加
期刊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
期刊
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战乱,一生戎马,颠沛流离,却享有885岁高寿,是历代诗人中的寿星。陆游创作的诗歌,今存9000多首。所以,他不仅是一位诗歌大家,还是一位养生家,其长寿养生经,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聚精会神为养生大法  陆游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读书。读书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与慰藉,自己藏书也就很多。他的住屋有“书巢”之称,还要向友人借书。70岁以后仍“蝇头细字夜抄书”,他觉得
期刊
之前谈了不少关于创新、变革、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现在我想和大家谈谈与之配套的软环境——信仰、文化和道德。  一、信仰让人自律和感恩  很多同事都知道我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信仰佛教。为什么会有这个信仰,这个信仰给我带来了什么,了解了这些之后,相信大家对我王卫和顺丰的所作所为,以及顺丰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好的理解。  首先我简单地描述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算是赚得了
期刊
杏花与春雨,是自然界的一对佳偶。古典诗词中的杏花,多以春雨为衬,如唐王涯《南浦杏花》:“胭脂万点怯春寒,蓓蕾枝头绛雪干。昨夜南风春雨过,玉人晓起揭帘看。”北宋欧阳修《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杏花,春雨,最好是在江南。元人虞集的《风入松》一词,结句就是千古传颂的“杏花春雨江南”。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幅虞山派之领袖人物、清代画家王翚所绘的《杏花春雨江南》(图1)。绢本,设色
期刊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阙词吧——  大道无形。方寸何凭。在人人、智见高明。能降众欲,解断群情。作闹中闲,忙中静,浊中清。情态如婴。怀抱如冰。自蒙笼、觉破前程。吾言至嘱,君耳深听。下十分功,十分志,十分诚。  这阙词的作者,是丘处机。  公元1219年,一个艰难的的抉择  南宋末年,正值宋金对峙,蒙古帝国南侵之际,政治格局巨变,局势错综复杂,社会动荡,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就在这离乱的时局里,公元12
期刊
五绝人  作为最有国学底蕴的武侠大师之一,金庸先生用他如椽大笔给我们奉上了许多人物组合,在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五绝”了。  “五绝”最早出自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指的是第一次华山论剑中一时瑜亮的五位绝顶高手,分别是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一灯大师、北丐洪七公和中神通王重阳。在中国阴阳家的“五行论”中,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金庸先生的五绝就出于此。  东方甲乙木,“药”字本身就是“艹”,
期刊
《挺经》一直被看作是曾国藩的成功心法,这部书是他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展现了其“内圣外王”的睿智权谋。本期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挺经·家范》所谈到的齐家之道。曾公云:“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祥就是家庭和睦,只有做到孝、勤、恕这三个方面,才能实现家庭的祥和,并有望代代传承下去。  【孝致祥】  在“家范”这章的一开始,曾国藩就摆出了其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规:  “
期刊
人们常常会苦恼,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其实这并非是必要的,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也不能够满足所有人喜乐。康德的黄金法则讲道:你希望其他人如何对你,你就如何对其他人。如果你真的信奉起来照做,估计你会很失望。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指标,不如安下心来,好好修炼一番自己。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翻译过来白话文就是
期刊
集团曾经提出:“全力以赴,实现目标。再创新高,不留遗憾”。经过集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产销量又创历史新高,集团上下一片欢腾,都自豪地说:我们没有留下遗憾!笔者也为此而感到欣慰,这是太阳雨团队上下同欲、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更是每一位“太阳雨人”个人目标完成的结果。为此,笔者有三点感悟愿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团结就是力量,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