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的体验式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不自由,毋宁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的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第一篇课文。帕特里克·亨利的这次演讲,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本演讲指导课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演讲厅”中“走进语言现场”。本案例着重讨论的话题是“活动体验”有效开展的“本”(文本研习、语言品味)和“末”(活动技巧指导)的关系问题。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中,具体表现为“品味演讲辞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和“指导演讲体态表达技巧、口头表达技巧”之间的关系。
  “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前提和重点是“活动实践”,“离开了开口讲,用心听,什么规律和方法都成了纸上谈兵的教条”。(《教参》)因此,在《不自由,毋宁死》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活动性”,培养学生“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演讲实践中“思考、探究”,在演讲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毫无疑问,学生第一次接受比较正规系统的演讲指导,实践活动之前的指导是必然的。但要追问的是,在一课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该进行什么方面的指导?该怎样进行指导?是先研习文本,品味语言,认清演讲辞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还是先进行演讲活动技巧的指导,再进行演讲实践活动?还是直接进行演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品味语言和活动技巧的指导?还是像《〈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设计》一文的撰写者相屏屏所说的那样,“教学目标就是演讲训练,不夹杂文本研习”?《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正是讨论“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具体实施而做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案例描述
  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品味语言,研习文本,认识所有成功、优秀演讲的演讲辞“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然后再在演讲活动实践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演讲口语表达技巧和态势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学过程设计了六步走:“读精彩文段-讲关键词句-品深层内涵-评语言现象-活动实践”。列举教学过程的一个片断。
  [用投影片打出文本的两个片段]
  文段一:主席先生,我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部署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其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的话,那么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所在?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征集如此规模的海陆军队呢?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
  文段二: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师:为达到演讲的目的,亨利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这两段也都是反问句,但为什么片段一的句子长,而片段二的句子短呢?
  生:文段一好像是要引发与会者的思考,句子长有助于思考,文段二就不是了。
  师:有道理。能不能结合两段文字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来具体说说呢?
  生:文段一处于演讲辞的前半部分,目的是要引导与会者思考英政府的实质,希望与会者认清殖民者的叵测居心,句子当然要长一些;而文段二是到了文章结尾,要表达的是对主张妥协、幻想和平的苟且偷生者的愤慨之情,激励美国人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使用短句,是为了突出作者要为自由而战的强烈情感。
  师:分析得很到位。同学们觉得演讲这两个片段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我觉得片段一,语速应该放慢一些,这样有助于听众的思考;而片段二读时应该快些,这样有助于感情的抒发。
  生2:片段一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长些,片段二应该短促快速,甚至一口气到底。
  生3:片段一语气应该平缓低沉,片段二应该慷慨激昂,越来越激烈,这样才能感染听众。
  师:那就请你(生3)试着来演讲一下。来,到讲台上来。
  (生3上台演讲。演讲完后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告诉我,×××同学的演讲打动了你们。请同学们作点评。
  生1:我觉得×××的演讲时很有自信,不点儿都不紧张,举止神态,落落大方,表情与演讲内容配合得很得体。
  生2:两段文字的语气、语速、语调、感情区别较大,×××的演讲,处理很到位。
  生3:我觉得×××演讲时在演讲时,能根据感情,配合上动作。尤其演讲到最后两句话时,拳头敲打桌子,表达感情特别到位。
  生4:×××的演讲确实很好,但有一个缺点,他的两只手老是撑在讲台上,这给人感觉好像是在讲课,而不是在演讲。
  师:×××演讲得好,同学们点评也很好,我再补充两点:一是×××同学在演讲时,眼睛始终看着一个方向,这不好,演讲者的眼神要有变化,要让全场的每一个观众都要感受到,你在关注他,这样才能与观众更好地互动;二是手势语太多了,演讲不同于演戏,演讲主要在“讲”而不在“演”,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打动人,手势、眼神等都只是辅助语言表达的手段,一定要恰到好处。好了,我们来欣赏《建国大业》中闻一多的扮演者吴刚演讲的《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这篇课文初中已经学过。今天我们学了演讲,再来感受一下。
  (投影《建国大业》视频片段)
  师:很有感染力,很有鼓动性吧!再请同学上台来演讲。
  三.案例反思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是抒情语言艺术,小说是叙事的语言艺术,散文是一种个性化语言艺术,戏剧是一种对话的语言艺术,演讲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素养。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语言工具来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通过对语言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语文素养。钱梦龙老师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说:“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给招回来。”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魂”?他又说:“语言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因此,研习文本,品味语言,不仅是“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这两大学习方式之根本,也是语文“活动体验”之根本。(“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任何一次成功的演讲肯定都是语言的精品和思想的精品,这是亨利的演讲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不仅只是外在的“手舞足蹈”或“抑扬顿挫”。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李卫东老师在《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一文中指出:“朗读主要不在于外显的语气语调之声气,也不在于摇头晃脑之情状,而在于是否依凭朗读触及情感之肌理,文字之堂奥。”朗读如此,演讲当然也是如此。抛弃文本的研习,抛弃语言的品味,不把握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情感肌理”和“文字堂奥”,仅训练演讲“口语表达技巧”和“态势表达技巧”,这种肤浅的、形式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无异于隔靴搔痒。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可以在演讲过程中来品味语言,研习文本。这样做当然可以。但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既要关注文本研习、语言品味,又要关注活动方式的指导,是不是让学生不知所措呢?这样的貌似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是不是有效呢?既然还得回过头来做这项工作,不如先把“根”埋实、埋深,让学生知道:演讲辞的情感和思想是第一步的,然后才能考虑口语表达技巧和体态表达技巧。在把演讲辞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品味到位的基础上,再进行演讲实践活动,这样,老师才可能腾出手来,进行活动技巧的指导。这样的演讲实践指导,无疑是有效的。推而广之,“活动体验”语文学习方式,也如此。
  但毕竟是“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当然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正如《教参》所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口语交际的实践……而不能将主要精力用于研讨、鉴赏学习材料的人文内涵。”文本的研习、语言的品味,是为“活动体验”开展服务的,是为“活动体验”开展扫清障碍的。因此,在开展文本研习和语言品味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度”把握。只有这样,《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讲指导才能真正实现《教参》所要求的“活动体验”要求:“这篇演说词的全部魅力,它作为传世名篇所体现的高超的演说艺术,它的说明力、感染力,一定要在‘演讲’中,在仿佛置身当年议会大厅之中的‘演讲’中,才能品味得出,品味得透,体验得深刻。”
  那红娣,张清,教师,现居江苏江阴。
其他文献
课堂展示是体现学生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展示要做到三味,即“崎”“奇”“齐”,就是展示过程崎岖不平,展示方式奇中激趣,展示人员齐头并进。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法中的展示环节为例进行阐述。  一.展示不可落入俗套,当崎岖不平  “展示”是生成,导学案预设了很多学习环节,若学生展示的都只是预设好的内容,这样的展示是没有波澜没有高潮的。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课标虽然改变了过去作文题目和要求范围过窄的局面,增设了不少想象作文,选写作文以及缩写、续写等范式,但仍有许多小学生还是对作文充满了天生的“恐惧感”,在写作时“避重就轻、胡编乱造”或抄袭范文。究其原因,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有直接关系,但教师也应该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找原因。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结合新教材的实施,就小学生作文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把作文当信写  
我们知道,学生积累的信息只能是一堆作文原料,它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种知识,只有在能力的指导下才会“活化”,而练则是中介,因为知识在训练中获得,技能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智力在训练中发展。对此,斯宾塞说得很形象:“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心智肌肉才有用。”那么如何活化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巧练作文呢?   1、整体规划,定序定格   作文教学,应以学段为单位,列出整体计划,
中国教育在线消息,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今年1月开始在全国联网试运行,并开展全国跨省转学业务办理。转学时,家长只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不再需要各地间往返奔波,转学办理最快的只用52小时就完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要给全国2亿的中小学生每个人都设定唯一且终身不变的一个学籍号码,类似我们平常使用的身份证,只是这是用在上学期间的学籍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副司长杜柯伟就曾经介绍说:这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一撇一捺伸展着铿锵的意志,一横一竖诉说着雅正的品格。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可见,一手漂亮的字体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低年级课标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是: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包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表述可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版)对写字教学的目标要求总共有4条,写字教学建议有1条,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不仅是语文学习书写工整的需要,还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现。  一.起笔:学生意识不足之因探寻  学生书写意识不强,缺乏练写字的兴趣。为什么要写好字?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的认识模糊化。在模糊意识的驱使下,难以建构写字的目的性,更不用说写字兴趣的培养了。没有目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学生情感
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则需要老师的指导与辅助。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在这之中,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也有着关键作用。这属于老师和学生的双赢。   一、师生互动的关键性所在   为了我们更深层次理解语文学科,有效的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师生互动,有老师,有学生,关键在哪?兴趣点和活跃点。学生是
教过多年的中学语文,近十来年也一直担任小学高级、中学高级(小评中高)教师的职称评审。对于语文教学,我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常常在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走向的同时,更愿意和同行交流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努力用自己微薄之力为青年教师在前行的道路上点亮一盏心灯。  ◆课堂上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常说要“还给学生时间权”,但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40分钟的课堂对他们而言似乎太短,
读书,思考,质疑,表达——这是语文教师最应该重点培养的习惯,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应该养成的习惯。但学生越来越萎缩的问题意识使最艺术化最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学变得机械、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讨厌。学生不愿思考,提不出疑问,进而不爱读书更不会表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的现状。  一.教师的问题  1、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  极端的“满堂灌”,早就被我们视为落后于时代的教法而抛弃。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