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导——善”——“高效”语文课堂之三步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新课程,要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变教材为学材,使学生“乐学”;变传统为创新,为学生“导学”;变“接受”为“会问”,让学生“善学”。
  关键词:乐学 导学 善学
  
  从事语文教学10余载,回想那一节节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却收获甚微的语文课,心里真不是滋味。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怎样被浪费了?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最大的不合理的浪费莫过于让学生在课堂里处于被动、旁观的位置,而没有主动积极地与老师配合。要想形成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高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变教材为学材,使学生“乐学”
  
  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课程意识,变教材为学材。语文学习是以一篇篇文章组合成或题材相关或主题相似或写法相同或时代相近的单元教学板块。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层面,选择好精当的教学内容和突破口,从学生语文学习中最感兴趣、最棘手或疑惑不解的知识点入手。
  其次,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无端地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力。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那些无效又无益的无用功。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并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要与学生平等对话,用你美丽的眼神透视全体学生,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再次,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上,老师不能关闭学生认识问题的窗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是学习兴趣最显性的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施教的关键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老师要为学生的会学而教,因而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学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语文的用武之地,学生应摆脱“听众”和“书记员”的命运。老师应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权力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学习、思考、讨论,发挥聪明才智。要由单向型的课堂结构转换为网络式、辐射式的师生互动型,重视发现学习,让学生自己从各种个性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变传统为创新,为学生“导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服务于“学”为目的;要因文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具体阅读时,有的文章可从题目入手,有的可直入重点语段,有的可以篇末入手,把住一点,辐射全文。如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我就打破常规,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导起,先让学生感知诸葛亮尽忠于刘备的原因所在,并围绕“出师”让学生明确出师的条件、出师的目标、决心等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诸葛亮为何要出师伐魏?(结合背景材料)上此表的主要目的何在?这样,学生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就比较易行,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上就不用教师大讲特讲了。这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改变了授课的切入点,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语文课堂也自然高效了很多。
  
  三、变“接受”为“会问”,让学生“善学”
  
  首先,提倡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和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前的预习性质疑、课中的探究性质疑还是课后的回顾拓展性质疑等,教师均应该通过鼓励、引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从一堆问题到“善于”提问;通过引导,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提问题、乐提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进行不同的处理,特别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讲究提问艺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动脑;提问过于深奥,则全班学生无从下“脑”。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主动求知。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此时,作为教师我适时地进行提问:菲利普夫妇有没有“不变”的地方(重金钱不变)? 从不变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设问,可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顿悟中,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再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这对现时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学法指导一般有:教师通过导读课的示范,展示学法;注重学习和思维的过程,总结学法;找出近似或相反点,迁移学法;紧扣文体特点,点拨学法……当然,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学法的指导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文体而异。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科学、易行、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演变成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但又要避免机械化、程式化。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根据这个理念,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但仔细审视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采取“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自主合作”学习走入了某些误区。“自主学习”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在该诗的第六节中这样写道:我呆呆地看檐头的写着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这里,我要为这块悬挂在艾青亲生父母家里的“天伦叙乐”的匾作一次深入的透视。“天伦”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天伦叙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叙说快乐,氛围悦愉,其乐融融。为此,我认为这块匾作为座右铭悬挂在艾青当时的家里,是很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进步,以教育为本。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搞好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语文课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
期刊
历史教学是把教材搬上“舞台”的演绎过程,教学的“含金量”在于采用“新颖出奇”的记忆与多样性的“灵巧”,这种方法对于大面积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年代及其时间是固定不变的,所发生的事物是有框架的,好像很简单,误认为历史学习是死记硬背,按教材逐句记忆就达到学习的目的了。在短时间内,记住了一部分历史知识,但时间一长就摸不着东西南北了,因为零星记忆历史知识的思维
期刊
摘 要:教育部组织专家撰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一书指出,让高中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当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文分析了“辩论式教学”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的内涵以及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其应用的具体过程,即:选择合适的辩题,作好辩论准备;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辩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对辩论进行总结,
期刊
江苏省新课改从2005年实行至今已经5年,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实行但往往都流于形式,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忽略了有效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当下很多学校和教师正在探索和制定适合本校生源的有效教育和教学,而我们往往会在认识和制定过程中进入误区,新课程背景下的
期刊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历史学习一直是他们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历史,甚至厌恶历史。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研究学习,慢慢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那么他们在上课时就不会被动,课堂上学习也就有了针对性,能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    1
期刊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青少年学生在智力程度上差异不大,而差异最大的是非智力因素,即个性的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能力、理想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它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对智力因素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或促进或排斥。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就能够使自身的教学事半功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  第一,激发学
期刊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让每位学生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已经成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念,因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逐步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班化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个体均衡发展呢? 笔者根据这两年的教学尝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1、
期刊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城乡教育的差距愈加明显并被摆到了各级学校的桌面上,小学毕业会考越来越像一场战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激烈的竞争,使大家都处于紧急备战状态,唯恐落于人后。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认为“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兵——这个孩子擅长什么,而其薄弱环节又是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击破。有的孩子擅长做基础题,有的孩子做阅读题能切中要点,还有的孩子擅长写作,这些作任课教师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