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9月,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科学教育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j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教授在《纲要(试行)解读》中说:“科学领域的目标表述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那么,《纲要》实施近10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情况又怎样呢?
一、偏颇的科学教育
案例1:小班科学实验“沉与浮”
老师带着几个水盆和一堆零零碎碎的物品来到教室。物品有小木船模型、积木、剪刀、塑料泡沫、小铁球、纸团,等等。小朋友从自由活动的喧哗中静下来。好奇地望着老师。
师:“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小椅子坐好,看着老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科学小游戏,好不好?”
幼儿:(齐声)好!
师:“小朋友先看老师怎么做,记住小嘴巴要闭好。这是一盆水,老师把这些拿来的东西放进去,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哪个东西浮起来,哪个东西沉下去了,再动动小脑筋想想为什么,要仔细看哦!”(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望着地上那盆水,老师把小木船模型放进盆里。)
幼儿:“浮起来了,小船浮起来了。”(老师接着又把一个正方体的积木放进水里。)
幼儿:“积木沉下去了。”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为什么木头做的小船能浮上来,而木头做的积木却沉下去了呢?”
幼儿甲:“船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我还坐过真的船呢!”
幼儿乙:“因为积木太沉了,太沉了所以掉下去了!”(孩子们议论纷纷,老师示意安静!)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不太对,老师告诉你们,是因为小木船底部的表面积大。大家可以看一看,同样重的两样东西,小船的表面积大所以浮起来了,而积木的表面积小就沉下去了。有很多用钢铁制成的大船很大很大,也能浮起来。明白了吗?(孩子们似懂非懂地望着老师,有的点头说明白了。)
师:“接下来咱们再做个试验。”(老师把一个小铁球和一个纸团放进水里,铁球沉进去了,纸团浮在水面。)
师:“大家再想一想,为什么大的纸团能浮上来。而小的铁球沉下去了?”(孩子们不作声。呆呆地望着老师。)
师:“因为每种东西都有自己的密度。铁的密度大,重。而纸团的密度小,比较轻所以能浮上来!接下来小朋友们可以分小组自己来做,看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孩子们分小组围成一堆做实验,有的孩子只在旁边看着。)
观察者:“你能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沉下去吗?”
幼儿:“我也不知道!”
我很为这些孩子们遗憾,他们显然对这个科学实验很茫然。这让我想到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一个场景。
案例2:“旱田”老师
……“旱田”老师先让孩子们从电车里取出小铁锹、锄头等工具来,然后。先从除草讲起。老师告诉大家杂草的害处,像“杂草有多么结实”啦,“杂草比庄稼长得快,所以挡住了庄稼的阳光”啦,一点一点的教给大家。而且,老师一边说着话,手上丝毫不停地拔着草。大家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拔草。然后,老师又告诉孩子们怎样用锄头翻地,怎样在地里培垄,怎样播撒萝卜种子,怎样施肥……总之,“旱田”老师不仅教给大家怎么种庄稼,还告诉大家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有关虫子啦,鸟儿啦,蝴蝶啦,还有天气的知识。“旱田”老师结实的手上骨节突起,好像在告诉大家,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经历过、自己发现的。“旱田”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怎么干活。大家忙得满头大汗,终于干完了播种的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虽然有些垄有点歪歪扭扭的——今天的庄稼活干得实在是很漂亮。
……“旱田”老师把自家田里多出来的肥料,施放在学校田里。大家种的小苗茁壮地长了起来,每天都有人跑去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了,然后回来向校长先生和同学们报告,“我种的种子居然发芽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多么令人惊讶,多么让人高兴啊!每当几个人凑到一起的时候,孩子们总会谈论起自己的庄稼……
我不禁要问,在第一个例子中,是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吗?让孩子知道与体验浮力可以有很多途径,老师引入表面积与密度的概念孩子们能理解吗?而在第二个例子中,让孩子在田里种庄稼,也不仅仅只是一场劳动!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动手成功的喜悦,谁说这不是一节生动而成功的科学教育课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指导要求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快乐”;“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多数幼儿教师都了解这些要求,但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是否在按这些要求进行呢?恐怕答案并不都是令人满意的。为此,有的学者甚至把现在的科学教育状况不无担忧地称为“科学教育春天里的惶惑”,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儿童科学教育应怎么进行?
二、审思:对孩子怎样进行科学教育?
1.注重启蒙性,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力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水平,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只是经验性的,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比如,当他们经过尝试发现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后,把小花瓣也泡在水里,认为它们也会长大。幼儿还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
案例3: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指南针”
一名幼儿在探索一个指南针的装置。这个装置由一枚被磁化的缝被针做成,教师在指南针底座的四个方位分别贴上四种动物图案。一位孩子拿着指南针做游戏,他轻轻转动这根针,发现针尖指向猫,便自言自语道“我抓到小猫咪,我就装作小猫。”然后他模仿了一下猫的动作。后来他一次次地重复转动指针。发现针尖总是指向小猫,便小声嘟嚷“怎么又是小猫。”有一次他试图用手按住针尖想让它停在别的动物上,可是放开手后,针尖仍然指向小猫。于是他开始寻找原因,一会儿轻轻转,一会儿重重转,一会儿把针取下来将针尖对着桌子刮,一会儿又翻开底座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找到答案。事后教师问他有什么发现,他说:“我发现它只能转到小猫,它喜欢小猫。”
一、偏颇的科学教育
案例1:小班科学实验“沉与浮”
老师带着几个水盆和一堆零零碎碎的物品来到教室。物品有小木船模型、积木、剪刀、塑料泡沫、小铁球、纸团,等等。小朋友从自由活动的喧哗中静下来。好奇地望着老师。
师:“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小椅子坐好,看着老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科学小游戏,好不好?”
幼儿:(齐声)好!
师:“小朋友先看老师怎么做,记住小嘴巴要闭好。这是一盆水,老师把这些拿来的东西放进去,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哪个东西浮起来,哪个东西沉下去了,再动动小脑筋想想为什么,要仔细看哦!”(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望着地上那盆水,老师把小木船模型放进盆里。)
幼儿:“浮起来了,小船浮起来了。”(老师接着又把一个正方体的积木放进水里。)
幼儿:“积木沉下去了。”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为什么木头做的小船能浮上来,而木头做的积木却沉下去了呢?”
幼儿甲:“船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我还坐过真的船呢!”
幼儿乙:“因为积木太沉了,太沉了所以掉下去了!”(孩子们议论纷纷,老师示意安静!)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不太对,老师告诉你们,是因为小木船底部的表面积大。大家可以看一看,同样重的两样东西,小船的表面积大所以浮起来了,而积木的表面积小就沉下去了。有很多用钢铁制成的大船很大很大,也能浮起来。明白了吗?(孩子们似懂非懂地望着老师,有的点头说明白了。)
师:“接下来咱们再做个试验。”(老师把一个小铁球和一个纸团放进水里,铁球沉进去了,纸团浮在水面。)
师:“大家再想一想,为什么大的纸团能浮上来。而小的铁球沉下去了?”(孩子们不作声。呆呆地望着老师。)
师:“因为每种东西都有自己的密度。铁的密度大,重。而纸团的密度小,比较轻所以能浮上来!接下来小朋友们可以分小组自己来做,看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孩子们分小组围成一堆做实验,有的孩子只在旁边看着。)
观察者:“你能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沉下去吗?”
幼儿:“我也不知道!”
我很为这些孩子们遗憾,他们显然对这个科学实验很茫然。这让我想到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一个场景。
案例2:“旱田”老师
……“旱田”老师先让孩子们从电车里取出小铁锹、锄头等工具来,然后。先从除草讲起。老师告诉大家杂草的害处,像“杂草有多么结实”啦,“杂草比庄稼长得快,所以挡住了庄稼的阳光”啦,一点一点的教给大家。而且,老师一边说着话,手上丝毫不停地拔着草。大家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拔草。然后,老师又告诉孩子们怎样用锄头翻地,怎样在地里培垄,怎样播撒萝卜种子,怎样施肥……总之,“旱田”老师不仅教给大家怎么种庄稼,还告诉大家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有关虫子啦,鸟儿啦,蝴蝶啦,还有天气的知识。“旱田”老师结实的手上骨节突起,好像在告诉大家,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经历过、自己发现的。“旱田”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怎么干活。大家忙得满头大汗,终于干完了播种的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虽然有些垄有点歪歪扭扭的——今天的庄稼活干得实在是很漂亮。
……“旱田”老师把自家田里多出来的肥料,施放在学校田里。大家种的小苗茁壮地长了起来,每天都有人跑去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了,然后回来向校长先生和同学们报告,“我种的种子居然发芽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多么令人惊讶,多么让人高兴啊!每当几个人凑到一起的时候,孩子们总会谈论起自己的庄稼……
我不禁要问,在第一个例子中,是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吗?让孩子知道与体验浮力可以有很多途径,老师引入表面积与密度的概念孩子们能理解吗?而在第二个例子中,让孩子在田里种庄稼,也不仅仅只是一场劳动!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动手成功的喜悦,谁说这不是一节生动而成功的科学教育课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指导要求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快乐”;“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多数幼儿教师都了解这些要求,但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是否在按这些要求进行呢?恐怕答案并不都是令人满意的。为此,有的学者甚至把现在的科学教育状况不无担忧地称为“科学教育春天里的惶惑”,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儿童科学教育应怎么进行?
二、审思:对孩子怎样进行科学教育?
1.注重启蒙性,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力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水平,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只是经验性的,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比如,当他们经过尝试发现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后,把小花瓣也泡在水里,认为它们也会长大。幼儿还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
案例3: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指南针”
一名幼儿在探索一个指南针的装置。这个装置由一枚被磁化的缝被针做成,教师在指南针底座的四个方位分别贴上四种动物图案。一位孩子拿着指南针做游戏,他轻轻转动这根针,发现针尖指向猫,便自言自语道“我抓到小猫咪,我就装作小猫。”然后他模仿了一下猫的动作。后来他一次次地重复转动指针。发现针尖总是指向小猫,便小声嘟嚷“怎么又是小猫。”有一次他试图用手按住针尖想让它停在别的动物上,可是放开手后,针尖仍然指向小猫。于是他开始寻找原因,一会儿轻轻转,一会儿重重转,一会儿把针取下来将针尖对着桌子刮,一会儿又翻开底座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找到答案。事后教师问他有什么发现,他说:“我发现它只能转到小猫,它喜欢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