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关键词:历史 思维 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是指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透过众多的历史事件深挖历史真相,从枝繁叶茂的历史知识树中突显其主干部分,从而运用类比、对比、抽象等方法把知识精化、细化。
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思维的品质中,概括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一年级重点进行,而把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二年级进行,将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三重点进行。
3、结合学生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这包括学生在年龄、性别上的特点,心理上的特点,思维发展上的特点,学习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历史学习与理解上的特点。教师只有摸清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能力的培养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4、与其他任务结合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知识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机地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与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靠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2、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应该讲解透彻。
3、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下,教材不只是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中,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什么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
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 思维 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是指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透过众多的历史事件深挖历史真相,从枝繁叶茂的历史知识树中突显其主干部分,从而运用类比、对比、抽象等方法把知识精化、细化。
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思维的品质中,概括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一年级重点进行,而把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二年级进行,将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三重点进行。
3、结合学生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这包括学生在年龄、性别上的特点,心理上的特点,思维发展上的特点,学习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历史学习与理解上的特点。教师只有摸清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能力的培养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4、与其他任务结合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知识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机地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与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靠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2、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应该讲解透彻。
3、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下,教材不只是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中,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什么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
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