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哀舍命全交》考释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改编的话本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本事源自汉代经学家刘向所着的《列士传》一书,载有羊左二人交友死义之事。羊左二人乃为春秋燕人,乃今所言古代八拜之交之一舍命之交,相传刘关三人张桃园结义敬奉的就是羊左二人。后《列士传》佚失,因此对于《羊角哀舍命全交》小说本事的考证,唯有通过历代对刘向《列士传》或收录、或辑佚或涉及羊左故事的书籍中汲取。对于《羊角哀舍命全交》的本事,谭正璧、孙楷第、饶道庆等前辈兹已辑佚了不少资料,也做了些许考证。但笔者在整理、阅读相关资料后,深感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时代、事件等存有异议,因此有必要对小说的本事做些许考释。本文兹拟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涉及羊左本事的材料进行考据;二是对小说中的年代错误进行勘正,三是对荆轲重新评判。
  【关键词】:羊角哀;左伯桃;舍命全交;考释
  一、《羊角哀舍命全交》本事流变
  羊角哀舍命全交又可简称‘羊左死义’,据考应始于汉代刘向所著《列士传》(或曰《烈士传》),后此书或于宋代佚失,盖引自唐、宋两代典籍、文章之文句,或可窥得其原貌。今所见羊左故事于方志类,史传类,小说类,变文及戏曲等多种文学、艺术体裁中均有不同程度体现。
  自西汉刘向《列士传》一书成,止于魏晋南北朝之时,民间关于羊左之交的流传并不广泛,目前所知仅有三国时经学家王肃著有《丧服要记》:
  “孔子问曰:‘宁设魂衣乎’,哀公曰:‘不也’。魂衣起宛荊,宛荆于山之下,道逢寒,死交哀(一做羊角哀),往迎其尸,悯神之寒,故作魂衣”。[1]
  讲的是鲁君与孔子谈及左氏受冻而死,挚友角哀举义,不仅收殓左氏尸身,还为其增添冬衣,使得伯桃能够入土为安。据此可考羊左死义之事系为孔子辞世(公元前 479 年)前之事,故羊左二人应为春秋时期之人。部分史书、地方史志等亦存有羊左死义的零星材料,以《魏书》为例,“……廪丘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阴,晋属。有羊角哀左伯桃冢、管公明冢……”[2][2460],仅仅谈及在廪丘有“羊角哀左伯桃冢”而已。缺乏羊左舍命之交的具体故[3]事情节以及情节的发展方向等。
  羊左死义之事于隋唐五代时流传渐广,据《后汉书》载:
  “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二人为死友,欲仕于楚,道阻,遇雨雪不得行,饥寒,自度不俱生。伯桃谓角哀曰:‘俱死之后,骸骨莫收,内手扪心,知不如子。生恐无益而弃子之能,我乐在树中。’角哀听之,伯桃入树中而死。楚平王爱角哀之贤,以上卿礼葬伯桃。角哀梦伯桃曰:‘蒙子之恩而获厚葬,正苦荆将军頉相近。今月十五日,当大战以决胜负。’角哀至期日,陈兵马诣其頉,作三桐人,自杀,下而从之。”此殁身不负然诺之信也。”[4][1015]
  又据《北堂书钞》载曰:
  “左伯并粮,良士传云:羊角左伯桃相与为友,闻楚王贤,欲往仕焉。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并衣粮与伯桃,角哀入树内而死矣。”[5]
  目前据考除上述两书中载有《列士传》引文之外,其他文学体裁如诗和志怪类作品亦有所涉及。至李唐科举初兴,行卷之风盛行,诗篇歌赋、志怪传奇蓬勃发展。羊左死义之事亦不例外,虽内容言简,文风却奇秀至甚,唐代文风蔚然。
  羊左死义本事的流变之一,即谁主动选择“并粮”?又是谁主动选择殒命?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是与《列士传》相类似的《搜神记》一书,持有主要观点是左伯桃死(下称“左死”);另一种像《高士传》等持有截然不同的说法,认为是羊角哀死(下称“羊死”)。以宋为分水岭,“羊死”一说销声敛迹,众书皆言“左死”。总体而言,冯氏之前鲜有文风奇绝者,大都泛泛而论,如明代文人钱希言所著《戏瑕》者,步唐李冗《独异志》后尘,仅全文收录而已。据此可以大致推断出,像《良士传》等持有“羊死”观点的文章应该是羊左二人之事之变文或仅为误传而已,这种情况大约起始于唐代,并一度广为流传,因宋以后书籍记载均为“左死”,故五代应为羊角哀主动就死观点的下限。
  两宋时期市民文学蓬勃发展,羊左死义之事开始市民文学的视野。《列士传》或全文或部分的散见于《太平寰宇记》、《景定建康志》等为代表的方志类书籍,和《太平御览》、《韵府群玉》、《类林杂说》、《锦绣万花谷》和《册府元龟》等类书之中,现可考证的诗词歌赋类的作品也多集中于两宋时期,且多数作品的内容旨在贬古刺今,与宋代文风不无关系。
  流变的另一重要依据是根据南宋年间周应合所撰《景定建康志》载:
  “……熈宁中,太子中允关杞知县事梦二人告之曰:余,羊左也,为魏伦所苦。出祭文百余篇示杞,既觉仅防记其一语云‘千花落兮奠酒空’,明日问之邑人,有魏伦者,以钱买羊左墓木,将伐焉,杞遽止之,乃表墓事……”[6][2021]
  讲的是北宋熈宁年间,有魏伦者将伐羊左墓旁之树,于是羊左二人托梦于太子中允关杞,欲请关杞在阳间制止魏伦之胡作非为之事。胡宗愈曾在其长篇叙事诗中提及此事“……薄诉魏伦者,相侵意贪饕。诘朝究其详,伦乃邑之豪。墓木各合抱,移欲挥斧刀。……”[7]足见羊左之事在当时流十分广泛。
  流变之三是《太平寰宇记》一书开始把“荆将军”于刺客荆轲视为同一人,与之前各版本均不相同,此说为宋以后历代文学作品所沿用。
  进入明清白话文学发展的高峰期,“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共诗9首,文3篇,白话小说2部,戏曲2部”[8]。这一时期白话小说、地方戏曲等大众化文学或文艺表演方式的兴起,体现了明清通俗文学雅俗共赏的时代特色。冯氏在《羊角哀舍命全交》一文中将古代文人间真挚的友情,通过‘羊左死义’这样富有文学性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世人。同时代的话本《羊角哀鬼战荆柯》一文相对于刘向《列士传》的寥寥数语而言,不仅仅是扩容,而且还进行了高层次的艺术加工,作为本事流变的一大要点,即将羊左二人对关杞的“托梦”环节改编为“显灵”,并且安排了羊左二人与“恶鬼荆轲”的三次激烈正邪交锋,更是使得故事情节意趣盎然,这样一来羊左二人的“相殉”在情理上就显得更加合理,而且多了几分悲壮的色彩。冯梦龙正是得益于此,在原有的高度上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使得《羊角哀舍命全交》一文读起来发人深省。   二、《羊角哀舍命全交》小说文本分析
  冯氏的《羊角哀舍命全交》一文,与同时代的话本《羊角哀鬼战荆柯》一文有着一定的渊源,但也可能部分受到元明时期的民间杂剧《羊角哀鬼战荆柯》的影响。从汉代流行的人物杂传一直发展到明末的拟话本题材小说,羊左二人的故事情节不断地变化发展,其概况大致是由历史人物纪传逐步向虚构小说转变的一个历史过程。
  从唐代李贤、李善二人所标注和引用的《列士传》所载的羊左故事开始,虽有亡灵托梦等略带神鬼的描写,但‘羊左死义’的故事还谈不上虚诞怪妄。可能‘羊左死义’的故事具备了某些神鬼怪异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列士传》本身已具备虚构小说的一些特点。魏征在《隋书》中把《列士传》与刘义庆的《幽明录》、干宝的《搜神记》以及颜之推的《冤魂志》等书籍一并归类在史部杂传类中,刘氏、干氏及颜氏三人作品在体裁上划分正是我们现代的小说类著作。魏征曾在《隋书》中总结道:
  “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格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载笔之士,删采其要焉。”
  说的是类似《列士传》这类书籍之所以“不在正史”,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志尚,率尔而作”,但众多“相继而作者”则“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笔者认为魏征对《列士传》分类缘由及评价是中肯的,同时对于羊左死义由‘人物纪传’逐渐发展成为‘虚构小说’的过程也是十分恰当的。周邦彦曾作诗《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一篇,赞颂羊左二人“重义”之举,而责怪司马迁之《史记》中阙之不录羊左之事,嗔而怪曰:“子长何所疑,旧史刊不录。”笔者认为司马迁可能同样基于羊左死义之事,参杂鬼怪因素,系虚构之作的原由,遂不录之。
  随着历代文人对‘羊左死义’之事的不断完善和废益,到了明代,冯梦龙《羊角哀舍命全交》一文在细节和情节上都有新的发展。首先是主人公的籍贯发生改变。由燕地“搬到了”西羌或是雍地。《清平山堂话本》中《羊角哀死战荆柯》言及羊角哀有自称吴人一说,与冯氏一说出入颇大。“接着羊左故事的发生地亦随主要人物的籍贯改变而改变。从西羌积石山(青海)到雍经岐阳、梁山(陕西)至楚国。”人物形象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荆将军”与“刺秦荆轲”开始划等号,又楚平王变成楚元王,此外还增加了裴仲、高渐离等人。按,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明万历重刻本)卷二《群书纪事不同》引《烈士传》也把“楚平王”写成了“楚元王”。
  冯氏话本正话开头便道“春秋时”,又道“楚元王”,而后再把羊左与荆柯拉到一块,人物年代错乱甚矣,但这是不是能够真的说明作者把历史事實搞错了呢?非也!冯氏在批注《羊角哀舍命全交》一文的时候,曾在左荆二人阴间相斗一事注有眉批:“变幻。”并加有自己的看法:“《传》但云角哀至楚为上大夫,以卿礼葬伯桃,角哀自杀以殉,未闻自战荆柯之事。且角哀死在荆柯、高渐离之前。”,他认为刘向《烈士传》的创作动机是“盖愤荆轲误太子丹之事,而借角哀以愧之耳”,并肯定这种思想。对于这部奇作所具备的“变幻”特色,冯氏显然是以虚构的艺术手法来对待的。
  冯氏的《羊角哀舍命全交》将羊左故事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扩容,情节上也变得愈加神异鬼怪。这应当说与古代汉语本身的时代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汉刘向的《列士传》是使用文言杂传体来描述羊左之事的,而且故事情节也相对比较单调。至唐代干宝的神话小说《搜神记》,羊左的故事情节有了新的发展,文章也由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写成。再到宋元时说话、戏剧的广泛流传,完全使用白话文讲述、表演的羊左故事在人物神态、心理的描写上更加细腻、丰富,并且情节构思上更加曲折、离奇。以话本、杂剧的为体裁的羊左故事大致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历程。另外冯梦龙在丰富故事情节上相比之前的各种版本更胜一筹,如增加了羊左与荆柯鬼魂大战等富有创造性的情节。此外,冯氏《羊角哀舍命全交》的主题也发生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变化,即在最初较为单纯的“信义”和“义烈”基础上,增加了“情”和“爱”的主题,因此可以把小说的主题看作是对兄弟“情义”的赞美,而且这是种“情”、“义”并重,并且二者合为一体的“情义”。
  三、为“荆轲”正名
  羊左死义故事中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反派人物,自西汉刘向版《列士传》起,止于北宋之前的多数版本将其称为“荆将军”,然而不知为何在宋元以后“荆将军”在概念上为“刺秦”之荆轲所替代,这个来由实在是耐人寻味。总体来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以下两点,可以为“荆轲”正名。
  首先,通过考析王肃所着《王氏丧服要记》中鲁国国君与孔子谈及左氏受冻而死,挚友角哀为左氏举义之事,可以考证羊左之事发生在孔子辞世(公元前 479 年)之前,这二人和孔子应同为春秋之人,而刺客荆轲本为战国晚期卫人(今河南鹤壁淇县),故不存在羊左在亡故前后遭逢荆轲恶魂并与之大战三回合的可能性。
  由此来说这个时间上的矛盾是究竟如何形成的呢?
  究其缘由,应该与《列士传》中涉及的“荆将军”这一角色不知何时,又因何误成为“刺客”荆轲这一谬误有关。多数人在想到荆轲的时候,恐怕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名句对荆轲这位悲情英雄形象的描写。《列士传》一书中的涉及这位反面形象“荆将军”,据考只是某一名姓“荆”的将领,并且这位“荆将军”在羊左二人之前就已经去世了,与刺秦荆轲并无瓜葛。
  那么“荆将军”究竟何许人?通过查阅《淮南子》、《吕氏春秋》、《水经注》等文献资料,确实发现上述文献均载有“荆轲”一名,此“荆轲”系春秋时楚国将军。北宋乐史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一书中,最先将“荆将军”与“荆轲”这两个人物等同化,这一说法为后代文人所采纳。
  其次,荆轲原本的正派形象又是如何走向反派角色的呢?
  在羊左故事当中,这两位“荆”姓人物显然都是反派角色。并且“荆将军”与荆轲相比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不是被轻描淡写,就是仅仅作为引出故事走向高潮因子而已。有的作者甚至将其忽略,阙之不录。但随着二“荆”成为同一概念即刺客荆轲,荆轲的反派角色也愈加突出。到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羊角哀死战荆轲》时,荆轲“悲情英雄”的形象也是轰然倒塌,与仗势欺人的恶霸并无二异。   刺客群体在封建王朝儒法社会体系中本身就是一个不被认可的群体,荆轲尚且作为刺客群体的代表人物,极具争议。对于特定历史的人物的评价历来就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荆轲亦不例外。
  自西汉始,对于荆轲的赞与否就已经开始争斗。唐末藩镇与中央矛盾加剧,对于各地藩镇而言已无任何“正义与否”之说,藩镇与中央以及藩镇之间的政治刺杀活动屡见不鲜。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作为刺客的荆轲。而在“扬文抑武”作为治国大政方针的两宋,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政治行为颇受以苏洵、王安石、朱熹为代表的一批士人的诟病。蒙元推行“四等人制”,尤其是“南人”,作为广大的第四等级,生存环境异常艰难,所以荆轲才被奉为他们的思想支柱。进入明朝,社会政局趋于稳定,刺客荆轲命运突变,再次卷入被文人抨擊的浪潮。
  形成“罪轲”之情由大致有三,首先,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刺客群体对于封建王朝统治下儒法社会体系是一种挑战;其次,刺秦后荆轲本人以及燕国的命运走向是残酷的,这就使得后世文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会将燕国的覆灭、太子丹的悲剧的命运尽数归归咎于他。如冯梦龙“愤荆轲误太子丹之事,而借角哀以愧之耳”,蒲松龄鄙薄荆轲“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再次,人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是其对“英雄”人物评价最重要的标准。乱世之中的世人需要精神上的拯救,人们对英雄的期待是空前绝后的,所以赞颂英雄成为乱世的一种潮流,反过来说,盛世中的世人不再需要英雄,甚至主动要消灭英雄。“因此,无论是出于心理排斥还是出于反思,荆轲崇高的英雄人格被不断解构、弱化,甚至成为一个“反派”荆轲。”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士更青睐于同样是士阶层的“同类人物”,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偏见,使得荆轲与羊左走向了道义上的两极。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评判这三人,究竟谁功成名就、谁一事无成视乎并没有一个绝对公正的标准,所以需要为悲情英雄荆轲正名。
  参考文献:
  [1]王谟辑:《汉魏遗书钞·丧服要记》,嘉庆三年(1798年)刻本。
  [2]魏收.魏书·地形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2460页.
  [3]范晔著,李贤等注.后汉书·申屠刚鲍永致恽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015页.
  [4]范晔著,李贤等注.后汉书·申屠刚鲍永致恽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015页.
  [5]虞世南撰,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M].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刻本.第3页.
  [6]马光祖修,周应合纂:《宋元方志丛刊·景定建康志·巻四十三》,清嘉庆六年(1801年)金陵孙忠愍祠刻本,第2021页。
  [7]熊梦祥撰,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第136页.
  [8]王君逸.羊角哀、左伯桃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天中学刊,2014.29(6).
其他文献
【摘要】:桂林文化城的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光辉成绩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及努力的结果。而王鲁彦身为文化界的一员,在桂期间其认真讲学、兴办刊物、主持协会、积极宣传、努力创作等事迹,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文人、青年进步者、普通大众为抗战胜利奋勇战斗,其个人文学活动也为桂林文化城文学创作的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试图联系王鲁彦在桂期间重要活动,认真分析探讨其在桂文学作品,以求整体上对王鲁彦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个
期刊
【摘要】:李奥尼的作品,既是孩子的,更是成人的;既是每个人的,更是所有人的。在享受一场场视觉和色彩盛宴的同时,初蒙者会感受一点点精妙的哲思;阅历丰富者,则会产不同的个中滋味。这个50岁才开始绘本创作却四度获得凯迪克奖的作家,用他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他对世界的思考和人性的赞颂。  【关键词】:人文主义;爱与理解;清新质朴  1.人物简介  李欧·李奥尼,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1910 年5月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故事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我的安东妮亚》是她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小说着力刻画了外来移民的拓荒精神及冒险精神。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有的收获了成功如安东妮亚,有的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如雪默尔达。现将从怀旧情绪的视角出发,分析在怀旧情绪的影响下,安东妮亚与雪默尔达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此基
期刊
【摘要】: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在现代短篇小说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篇小说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巨大震撼,本文运用理论知识,探究小说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结局的强烈反差;二是叙事视角的选择;三是创作动机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关键词】:《摸彩》;震撼力;分析  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自1948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现代短
期刊
【摘要】:雷同,是元杂剧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或情节内容的套用,一个固定的情节模式,在多种剧目中反复使用,这在才子佳人剧、士妓恋爱剧、发迹变泰剧、公案剧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或人物角色的套用,不同剧中,有着相似的职业、性格、身份、境况的人物反复出现,甚至有些剧中的人物名字都是一样的;或人物语言的套用,同类角色出场时表示身份的上场诗往往十分雷同。雷同现象在元杂剧中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期刊
【摘要】:将地域性文化与专业的艺术创作相融合,已经成为众多动画人所追求和探索的方式。三峡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继承和再创造其文化艺术精髓是当代动画人的责任和义务。香水草正是三峡民间艺术里的瑰宝之一,同时角色的设计又是动画的灵魂塑造,研究香水草女主角角色设计对三峡民间艺术意义重大。  【关键词】:香水草;角色设计;三峡民间艺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的这句箴言准确地体现了在当代语境下国际
期刊
【摘要】:李奎报(1168-1241)是朝鲜12世纪高丽时期著名的诗人,其诗和赋等文学成就都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气”和“意”在李奎报诗歌本质论中的内涵与他的诗论主张“主意论”、“主气论”、“新意论”以及诗文的审美批评都深深的影响到了高丽时期以及后来的诗话家,也对朝鲜诗话文学的发展与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说起朝鲜诗话,李奎报的文学批评观点是有一定的历史性价值和研究意义的。  【关键词】:诗话
期刊
【摘要】:戏剧情境是戏剧创作的基础,甚至可以看作是戏剧的本质所在。作为剧作家而言,若不能有意识地去构置戏剧情境,非但写不出激动人心的好戏,甚至不可能写出戏。由此可见戏剧情境是戏剧的生命之源,它像母亲一样滋生出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离开了戏剧情境,戏剧情节、人物、矛盾发展等都变得毫无意义。  【关键词】:戏剧创作;戏剧情境  戏剧情境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何为戏剧情境呢?戏剧情境大体由三部分构成:剧中人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和戏剧史上的不朽经典,《牡丹亭》可谓是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极为耀眼的一部作品。而《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千百年来以其明媚可爱、至情至性的光彩形象,为世人所知。《牡丹亭》是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他的“至情”思想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将从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入手,分析汤显祖所传达的“至情”思想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加深对杜丽娘这
期刊
【摘要】: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流行音乐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因其娱乐性较大,在表演时与观众互动较多,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也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流行音乐也体现出一定的教化作用,注重开发人类潜能,展现自身个性,意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同时由于受到现代商业影响,流行音乐在教化上也体现出异化倾向,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流行音乐的教化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