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的安东妮亚》中怀旧情绪对外来移民性格形成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故事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我的安东妮亚》是她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小说着力刻画了外来移民的拓荒精神及冒险精神。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有的收获了成功如安东妮亚,有的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如雪默尔达。现将从怀旧情绪的视角出发,分析在怀旧情绪的影响下,安东妮亚与雪默尔达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性格特征。
  【关键词】:怀旧情绪;生活态度;性格特征
  怀旧的字面意义是指人们在回忆起过去的幸福时光时,内心所产生的悲伤与喜悦相交织的复杂情感。悲伤源于磕磕绊绊的现在与一帆风顺的过去相比较后产生的的巨大落差,喜悦是过去的幸福为现在的痛苦带来的抚慰。如果怀旧与直面当下的情感没有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那么人就容易以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正如《我的安东妮亚》中,语言障碍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外来移民在美国西部的边疆生活更加举步维艰,现实的不如意激发了一些人强烈的怀旧情绪,对过去挥之不去的记忆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使得他们没有以良好的心态来适应新环境。
  一、情景描写体现怀旧情绪
  纵观全书,每一个外来移民都有浓厚的怀旧情绪。正如文中主人公吉姆说的“每一个人都怀念过去,即使最幸福的那一个也不例外”。然而,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要属雪默尔达先生的怀旧情绪。他的怀旧情绪主要是由语言障碍,艰难的生活条件以及美国本土人对外来移民的歧视所引起的。
  与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和黑鹰镇的人相比较,雪默尔达更喜欢和俄国人相处。原因很简单:俄国人的语言与他的母语——波西米亚语相差不远,彼此间能沟通交流。雪默尔达一家是第一个迁徙到美国的波西米亚家庭,他们不会说英语,因此,无法与当地人交流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刚到美国的头几个月,雪默尔达一家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俄国人的出现才让他因为长期的孤单、恐惧、沮丧而即将崩溃的神经得以缓解。甚至连俄国人的笑容也让能让他回想起家乡的那些与他有着同样爱好的老朋友。再加上语言上的相似性更让雪默尔达毫无保留的将俄国人视为依靠和知己。就如安东妮亚说的“我阿爸在北边找到朋友了,是俄国人,我听得懂他们很多谈话......一直在笑,每个人都在笑。我第一次看到阿爸在这个国家笑。”(凯瑟,2003: 23)
  此外,内布拉斯加草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雪默尔达在无意识中回想起在家乡安逸、舒适的生活。《我的安东妮亚》中一开始作者是这样描写内布加斯的:“似乎什么也看不到,看不见篱笆,看不见小河和树木,看不见丘陵或田野......除了土地,什么也没有。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乡村,只有构成乡村的原料。”(凯瑟,2003: 7)这萧条的景物描写从一开始就暗示着包括雪默尔达一家在内的所有人的移民生活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将荒原开发为耕地是大自然对他们最大也是最严峻的考验。正如凯瑟说的“雪默尔达年老体弱,又不懂得种田,他带来了自己的谋生工具——提琴,可在这片荒原上却没有多大用处”。在这里艺术才能敌不过农耕技巧,缺乏征服土地的能力,就只能在贫穷中“蜗居”“黯然神伤”。因此,生活的窘迫让他在这片异国土地上颜面尽失。在富有的邻居面前他只能用语言来挽回自己的自尊,解释道“在老家他并不是乞丐,他的工资收入不错,他的家庭受到尊敬。他离开波西米亚时,付了乘船的费用,还有一千多块钱的积蓄。”(凯瑟,2003: 53)尤其是在将自己所居住的窑洞内充斥着的拥挤和嘈杂与邻居家安全、舒适的气氛对比后,雪默尔达不禁以为和平和秩序已经在世上消失了,或仅仅是存在于他远离了的那个家乡的世界。
  从一个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国家,是新旧环境的转变,是人们由“旧世界”步入了“新世界。”此后,人们不仅要征服新的土地还得面对文化间的差异性。文化涵盖了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在《我的安东妮亚》中外来人员与当地人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二者产生矛盾的基础。在新环境下,雪默尔达的做法竟引起了本地人的反感和歧视。书中是这样描写的:“雪默尔达先生站起身来,在身上画了十字,默默地跪倒在树前,他的头向前低垂。他颀长的身躯形成了一个“S”形。”(凯瑟,2003: 61)在当时美国人眼中,他们的一切都优于外来移民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然而,雪默尔达却只是单纯的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并无任何冒犯、炫耀之意。邻居脸上表现出来的不悦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抱歉和难堪。这一幕又让他想起了在家乡过圣诞节时的情景,所有人都与同样的方式来欢度节日,那时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也是自由,无束缚的。同时,再加上吉姆情急之下蹦出的一句话“不喜欢这个国家的人就应呆在自己的国家里,我们又没有请他们来。”(凯瑟,2003: 63)这里的“我们”表明美国人才是这里的主人,所有的外来人员都是不请自来的“客人”。因此,美国本土人的歧视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外来移民的怀旧情绪,在祖国被赋予的平等和自由就是他们最为怀念和难以割舍的。
  二、怀旧情绪下影响下的人生态度
  在《我的安东妮亚》中,那些“与土地抗争”(Campell, 1987: 13)并最终失败的人通常是缺乏充足准备的,他们要么是被非法占用公地的人所欺骗,要么就是被道德沦丧的商人所欺骗,又或者是身体上,脾性上不适合在土地上劳作如雪默尔达,而对于那些勤劳,有韧性,充满创造力的人如安东妮亚则能在新的土地上浇灌、哺育出成功的硕果。
  从旧世界移居到新世界,人们难免想起过往,尤其是过去的快乐时光。这时,怀旧情绪对于老一代人来说就是绊脚石,相反,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则是正能量。在小说中,安东妮亚和她的父亲雪默尔达在怀旧情绪的影响下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一個积极乐观最终获取成功,一个消极悲观最终走向死亡。
  安东妮亚一开始就表达了她想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并生存下去的急切心情。她是一个反应灵敏,潜心好学的小女孩。当她第一次遇见吉姆时她当即就学会了十几个英语单词。在家里,她是惟一一个会说英语的人。为了学习英语,她不惜每天都穿过辽无边际的大荒原去向吉姆求教。她一向目标明确,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生活中她任劳任怨,即使每天在农田里已超负荷劳作,但回到家仍然毫无怨言的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她总以极大的热情来面对田里的农活,家里的家务。总而言之,无论将她置于何种环境她也不会遗失勇敢和坚强,眼里只会闪耀希望之光,心中不失对生活的爱和热情。   作为年轻一代移民的典型代表,安东妮亚继承和发扬了家乡的优良品德如勤劳、善良、勇于担当。她将拓荒精神中的牺牲奉献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更进一步来说,她对土地的热爱及虚心求学的精神是她最终获取成功的潜在因素。与安东妮亚相比,雪默尔达先生对新环境的极大失望,对家乡的思念逐渐磨灭了他奋斗新生活的勇气。
  雪默尔达先生极度怀念旧世界,自他刚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时就
  显得极不情愿和厌烦。他总以高雅的姿态来做每一件事,身上的一切都和他尊严的仪态很相称,可脸上的表情却无意中透露了他的失望和沮丧。“他的眼睛很忧郁,深陷在眉毛下面。面容很粗狂,但看起来像一摊死灰——仿佛所有的热和光都已熄灭。”(凯瑟,2003: 18)不论是从生活环境,谋生技能还是宗教信仰,雪默尔达都与这片土地显得格格不入,由曾经饱受人尊敬的人沦为新世界的“乞丐”更加剧了他想要逃离的决心。在新的环境中他饱受孤独的折磨,却只能以拨弄琴弦的方式来减轻痛苦。如安东妮亚说的“我的阿爸想老家心里难受。他再也不弄音乐了。在老家的时候。他总是拉小提琴;人家结婚也拉,跳舞也拉。在这里从来不。我求他拉,他摇摇头。”(凯瑟,2003: 63)雪默尔达因为离开他一起弄音乐的老朋友而哭,作为女儿安东妮亚理解父亲的难受,他是一个艺术家,而他的艺术才能在这片新土地上却无用武之地。最悲剧的是,在异国惟一的两个俄国朋友也离他而去,于是,他仅存的求生欲望一瞬间烟消云散。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拯救自己,逃离这个让他无所适从的世界。
  三、怀旧情緒影响下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能否及时适应新环境并有所创造其性格是关键。在《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和他父亲性格上的不同恰巧反映了新旧两个世界的不同。“新世界”里满是希望,挑战,机遇,它所需要的正是安东妮亚的冒险精神,而雪默尔达却表现得胆怯,循规蹈矩。因此,小说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为了强调俩人性格的不同,作者以他们的外貌特征为切入点从侧面反映其差异性。当吉姆和他的祖母初次去拜访雪默尔达一家时,安东妮亚给他留下的印象是这样的:“眼睛大而热情,光闪闪的,就像阳光照射在树林里两口棕色的池塘上。她的皮肤也是棕色的,两边脸蛋上有一层深而浓的红晕。她那棕色的头发卷曲而看上去有点蓬乱。”(凯瑟,2003: 17)文中描写所用到的颜色词不由的让我们联想起了大地的形象,暗示了安东妮亚的胸怀和眼界如大地般博大宽广。她深邃的眼睛反映了内心的纯洁和坦荡,眼里的光芒和热情则象征着希望和乐观,卷曲的头发则体现了她善于挑战,不肯屈服的精神。与此同时,她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是通往成功之路必不可缺的条件,虽然,在新环境中自己家的生活很贫困,但她却心甘情愿的赠送了一个戒指给吉姆以报答他肯无偿教她学英语。大多数情况下,生存、生活的压力让她疲惫不堪,但安东妮亚仍不忘汲取自然之美以获得前进的动力。
  相反,雪默尔达先生仅凭他的一双手就可以看出他在新世界里的生存现状。“他自己的手是那么白而且样子很好看。这双手不知怎么显得沉着而且灵巧。”(凯瑟,2003: 18)他姣好的手告诉了读者他绝不可能是荒原上的胜利者和创造者,他更适合于成为一个充满浪漫,富于想象的艺术家。一旦面对现实,他就显得弱不禁风。他总是将生存的信念寄托在周边人的身上,离开了俄国朋友的陪伴,安东妮亚成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他希望女儿可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而自己作为一家之主,他却没能决定全家是否应该移居到美国,他离开家乡仅是因为妻子让他这么做。海明威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会变得更加坚强。” 在雪默尔达先生身上,受伤的地方没能变得坚强,反而因为愈加脆弱无法愈合而造成了他的死亡。
  总体来看,雪默尔达一家人与当地美国人的关系就如“主人与客人”一般,客人去到主人家时不得不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接受主人的帮助和给予时,客人也得通过自己的言行举动获取主人的认可和接纳。《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就是客人的最佳扮演者,她克服了怀旧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赢得了无数美国人的“芳心”,而雪默尔达却没有参透角色的内涵,成为了怀旧情绪下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Campell, Warren: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1987.
  [2]陈许:《美国西部小说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56-60页。
  [3]周微林 译:《我的安东妮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03页。
其他文献
【摘要】:蒙学教材作为我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主要工具,它能够在王朝更替的浪潮中千年传承,首先是它们本身具备的基础常识特点,为幼童日后的生活和文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前提;其次,它作为文学作品,还带给阅读者赏心悦目的文学之美;最后,它所传达的思想并不代表某个阶级某个王朝的观点,而是对人的生命关怀,面向整个人类。  【关键词】:蒙学教材;基础知识;文学性;立人传道  教育的成长和发展史犹如一颗孱弱的小树苗成长
期刊
【摘要】:“故乡”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寄托相思和思念的地方。它是游子的港湾。可是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故乡是追寻,是他惺惺念念之地,是他可望而不可及之所。  【关键词】:卡夫卡;追寻;故乡  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生不逢时”的他和这座城市一样,深受着二战的影响。布拉格坐落于欧洲和斯拉夫的交汇点,在这里,你能找到各个国家和时代的影子,德国的,法国的、罗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学交流已变得日益频繁,因此梳理经典文学作品在各国的传播就成为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本文将对夏目漱石自传体长篇小说《路边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做简明的梳理,以此来研究这部作品在过去的几十年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同时研究读者对其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路边草》;夏目漱石;中国;传播  《路边草》(又译《道草》)写于大正四年(1915),六月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在《东京
期刊
【摘要】:本书是一部隐喻式的著作,作者用洁净以及肮脏这一对对立面的概念来指称社会世界的分类,这种分类法类似于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的思想,而作者本人实际上正是深受涂尔干等人的影响。无论社会还是精神领域,都是有着秩序与混乱之分,秩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混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适当的混乱正是代表着新生的力量,但是当二者所处的环境与情景不同时,或许会诞生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洁净;危险;秩序
期刊
【摘要】:《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代表作,历来受到普遍的推崇。该作品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表现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这种特色使全剧形成“花间美人”艺术风格。全剧虽然文辞华美,文采璀璨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小说所展现出的留守儿童的世界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以及留守儿童苦难的生活所营造的浓郁的忧伤情调。但是作品在最后都表达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美好希望,这正是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追求中“善”的体现。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特性;精神内在;忧伤情调  说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广义来说不外乎是纯真、欢愉、稚拙,但是“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是黑色幽默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讽刺、诙谐的黑色幽默语言风格闻名于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其若干代表作品为对象,对其作品中体现的黑色幽默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黑色幽默;作品;赏析  一、引言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
期刊
【摘要】: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的作家,一生游历甚广,其创作以浓郁的异国情调著称。毛姆热爱中国文化,并曾两次游历中国,创作了一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本文将结合对毛姆小说《面纱》文本的解读作品中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的塑造,分析《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  【关键词】:毛姆;《面纱》;中国形象   《面纱》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对英国夫妇,但是故事中却呈现了百态的中国形象。毛姆受到当
期刊
【摘要】:桂林文化城的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光辉成绩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及努力的结果。而王鲁彦身为文化界的一员,在桂期间其认真讲学、兴办刊物、主持协会、积极宣传、努力创作等事迹,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文人、青年进步者、普通大众为抗战胜利奋勇战斗,其个人文学活动也为桂林文化城文学创作的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试图联系王鲁彦在桂期间重要活动,认真分析探讨其在桂文学作品,以求整体上对王鲁彦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个
期刊
【摘要】:李奥尼的作品,既是孩子的,更是成人的;既是每个人的,更是所有人的。在享受一场场视觉和色彩盛宴的同时,初蒙者会感受一点点精妙的哲思;阅历丰富者,则会产不同的个中滋味。这个50岁才开始绘本创作却四度获得凯迪克奖的作家,用他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他对世界的思考和人性的赞颂。  【关键词】:人文主义;爱与理解;清新质朴  1.人物简介  李欧·李奥尼,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1910 年5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