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岑参诗记煤炭自燃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go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煤炭开采活动的扩大以及用煤的逐步推广,煤炭利用的情况在唐代一些诗歌中也有所反映。著名僧人贯休在《寄怀楚和尚》一诗中就谈到了用煤煮茶:“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禅月集》)大历年间的诗人于鹄在《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中也有“炼蜜敲石炭,洗澡乘瀑泉”的诗句(《全唐诗》卷三百一十)。李峤在《墨》一诗中也提到“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佩文斋咏物诗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唐代用煤的一些情况。
  在为数不多的唐代咏煤诗中,最受研究者所重视、其价值较高者,当属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经火山》一诗。此诗记载了新疆煤炭自燃的真实情况。诗是这样写的: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这首《经火山》是岑参在新疆途中所作。“火山今始见”一句,说明诗人第一次见到了吐鲁番的火山的壮观景象,立即引起了兴趣和注意。他所见到的情况是:“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这些描述,展现了吐鲁番火焰山的生动景象。当时尽管是严冬(“我来严冬时”),但赤焰猎猎,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赤焰烧虏云”),塞外的天地处在炎热的蒸烤中(“炎氛蒸塞空”),所有的人员马匹,都是大汗淋漓。
  对这种景观,他认为,是一种天地之造化。谁又有这样大的造化之功呢(“孰知造化功”)?对此,诗人作了明确回答:“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从煤炭开发的角度观之,此句实为全诗的关键。诗人在这里准确解释了造成火焰山的直接原因,即阴阳炭的燃烧。阴阳炭,是古代煤炭又一名称。此句点明由于煤炭“燃此中”,使得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人马尽汗流。这种景观正是煤炭自燃使然。
  岑参(715—770),南阳人,幼读经史,天宝年间进士。由于几度出塞,久居戎幕,对边地体验较深,其诗赋生动多彩,具有豪放雄阔的浪漫风格,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作就连边地少数民族及军士都争相传习。《经火山》一诗不仅是真实可信的,而且足以证明新疆的煤炭自燃发火,至迟在唐代就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
其他文献
七月,是党的生日。  彩旗飘飘,红歌嘹亮,每一个人的目光和心灵里,都涌动着一抹红,那是红色的信仰,那是红色的火焰,那是红色的引领。  从南湖红船、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走过雪山草地,走过万里长征,走过井冈山,走过延安的窑洞,也走过西柏坡,最后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高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  从此,铁锤和镰刀的旗帜,就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恒的引领,你听,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
期刊
说简约  说简约,怎么细说、详说都不嫌多。  说简约,因为我的一个新感受。我的新感受源于一次参加文学作品研讨会,会议厅的装修让人耳目一新。全新的感觉来自会议厅装修的简约风格。没有繁琐的架床叠屋,没有炫目的浓墨重彩,没有俗气的金碧辉煌,更没有夸张的雕梁画栋。这种素雅大方的高端品位,具体体现在设计者主体设计风格上把握细节的用心和专一。用心和专一到每一个局部细小的装饰,都要考虑到全局的搭配协调和空间利用
期刊
一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那天,如果不是小姚叫我去东山练车,我也不会撞见机关工会雷主席,也不会在后来生出那么多事端。  东山原来是一处荒山。东山矿井下生产的原煤到了选煤楼要将原煤中夹杂的矸石选出来,然后再将亮晶晶的煤块装上火车皮,火车呼隆隆冒着一团雾气开往全国各地。选出的矸石就倒在东山上,日积月累就成了一座矸石山,矸石里夹有一定数量的煤,到了夏天,温度过高时,矸石会产生自燃现象,缕缕青烟腾空
期刊
我生命历程中的十五年,是大同煤矿同家梁矿井下的矿工。每天经受血与火的洗礼,有五次差点儿丢掉性命。碰巧的是,我后来的文学作品,有五次获得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这其中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冥冥之中的内在联系呢?  刚下井不满一个月,我跟几个老工人从井下二号斜井登钩上矸石山。矸石山上的绞车拖下一根數百米长的钢丝绳,钢丝绳连接矿车的一端就叫钩头。人登着被钢丝绳牵引的矿车从斜井里上下来去就叫登钩。登钩是很危险的,现
期刊
一  鸟鹊在树上醒来的时候,母亲还在生产队的磨坊里睡呢,而那台磨面机却“嗞啦嗞啦”地空转着。母亲磨了大半个晚上的面,太累了,就斜歪在半袋磨好的玉米面上睡着了。  父亲天快亮时才找到了母亲,他以半蹲的姿势拥抱着她,摇晃着她,责怪道:“你这个笨女人,你这个傻女人,你真傻啊,你怎么会在这儿……”  家里那只叫老黑的狗也跟来了,它在磨坊外转着圈儿,“汪汪汪”叫个不停。  母亲从梦中醒来,头上眉毛上都是面粉
期刊
近年来,石一枫的创作一直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无论是《世间已无陈金芳》 《地球之眼》,还是《心灵外史》 《借命而生》,均是关注“现实”的“宏大叙事”。石一枫特别擅长写“小人物”,尤其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他认为:“作家写小人物,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大部分作家都是普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大人物,没见过的能写得像吗?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写好小人物更能体现文学的本质。普通读者看文学作品
期刊
一  儿子的工作总算落实了,姜建国心里敞亮起来,步子也轻松了许多。下班回来,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穿过龙头沟农贸市场,上了通往自家的楼梯。龙头沟家属区的楼房为六层高,他们家住六号楼三层。他进门就说:备几个菜,我和儿子整几盅,庆贺庆贺。于凤莲问:啥事,恁高兴?他说:儿子就要上班了,你说高兴不高兴?于凤莲被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冲得晕头转向,她问真的吗?姜建国黧黑的脸上绽出笑容:我在灯光球场的墙上看了,又在俱乐部
期刊
一  下午三点多,雪花漫天飞舞,宛如一幅白色的纱幔。六煤矿大院被罩在这巨幅的纱幔之中。  领“新年礼包”的队伍站成两排,仿佛两条长龙,从机关大楼门前穿过门前广场,一直排到采煤队学习室门前。  队伍中,有刚刚升井还未来得及洗澡的矿工,有代替上班的矿工来领礼品的父母、妻子、儿女。他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不时地抖落着身上、头上的雪花。有的嬉笑着相互打闹,有的低头摆弄着手机,更多的则在焦急的望着大楼门
期刊
去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百年纪念,百年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却仍然要重新回到启蒙的原点,重新回到五四的起跑点上”a。就当代文学四十年来的发展而言,它和前三十年文学一样经历了启蒙话语的发轫与落寞。具体到文学表达的主题来看,新时期以来婚恋叙事的复苏是文学重返“五四”“人的文学”大纛的重要标志,婚恋叙事因其所关涉的“性”,“被认为是我们最‘深刻’的真理藏身和表白的地方”,具有“议事厅”b的功能,最
期刊
走进梁鸿的文学世界,看起来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那把打开大门的钥匙——她的故乡、她的梁庄。从非虚构《中国在梁庄》到最新的长篇小说《四象》,梁鸿的笔触不曾离开中原大地上那个平凡的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在梁鸿笔下以不同的形态反复出现。  毫无疑问,梁鸿的注目与关怀在广大的乡土中国,可是,当我们试图以乡土文学的一系列话语裁定她的作品时却发现,以往的经验正显示出严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