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班主任的工作繁琐而又细致,怎样才能让班主任工作取得实效呢?取得实效又如何彰显呢?徐建平老师曾经说过“德育教育的抓手很多,关键看你怎么想、怎么看。校园里的果树就可以是一个抓手,果树上的果实也可以彰显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也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点,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幾点做法。
【关键词】品德教育 沟通疏导 家校合作
一、“未雨绸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
我们常常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那么,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适度的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能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的父母、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身体、学习、活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关注很少。殊不知道,一个孩子随着身体的生长,其思想、心理、道德也在逐渐变化发展中。案例中小庆便是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其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并表露在外显的情绪和行为方面,先是和同学的交往产生了问题,接着是内心产生了自卑感,如果班主任、家长忽略了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孩子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障碍还会对其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会产生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到时,我们只能悔之晚矣!
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道德培养,又要留心个别学生的品德发展,及时发现班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二、“春风化雨”——注意沟通疏导方式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和社会因素。无论是什么因素,当我们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之后,我们都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最主要的方式便是交流、疏导。班主任在教育未成年的学生时,更要讲究交流、沟通的方式。
1.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亲近与信赖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交流沟通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尊敬你,信任你,才能听从你的教导。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
2.其次,选择恰当的时机、地点进行沟通交流
学生逐渐长大,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有了自尊心,在进行交流沟通时要考虑到时机和地点的合适性。不适合在班级同学面前交流,也不适合在教室里、办公室里,最好选一个僻静的地方,既安静,又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一切以“呵护心灵”为目的。案例中班主任就是挑选了一个闲置的教室,和小庆坐着促膝谈心,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会有助于交流效果。
3.交流方式以谈心式为主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方法是“堵”,但却无效,越堵洪水越肆虐。而大禹治水是“导”,将桀骜不驯的洪水引导到江河湖海中,洪水便不再泛滥。和学生交流以谈心、疏导为主,犹如大禹治水,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了“春风化雨”般的交流,学生才会“拨云见日”、“雨后天晴”。
除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还可以通过写信、网上留言、发E-mail。无论哪种方式,语气一定要婉转,态度一定要和蔼。“教育的艺术便是爱的艺术”。
三、“齐心协力”——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当今的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显得陈旧,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爱的理解和表达上显得轻意、随便,使孩子处于困惑和矛盾之中。很多家长是爱孩子,但却不知如何教育好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功利性”的,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大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和人格培养。更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然视之,不采取教育措施,任其自由生长。
我们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与家长、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与家长讨论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家教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这样可以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培养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永远是一对合力,缺少哪一方都不行。
这几年,我们时不时看到、听到新闻媒体关于学生伤害同学、伤害自身的报道,不能不令人痛心,“祖国的花朵”尚未开放,岂能就这样凋谢?这些事实给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敲响了警钟: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这是我们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关注、去研究、去思索。
人才有许多种,但无论是哪种人才,道德品质永远排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 吴非. 一盏一盏的灯[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关键词】品德教育 沟通疏导 家校合作
一、“未雨绸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
我们常常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那么,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适度的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能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的父母、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身体、学习、活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关注很少。殊不知道,一个孩子随着身体的生长,其思想、心理、道德也在逐渐变化发展中。案例中小庆便是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其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并表露在外显的情绪和行为方面,先是和同学的交往产生了问题,接着是内心产生了自卑感,如果班主任、家长忽略了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孩子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障碍还会对其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会产生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到时,我们只能悔之晚矣!
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道德培养,又要留心个别学生的品德发展,及时发现班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二、“春风化雨”——注意沟通疏导方式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和社会因素。无论是什么因素,当我们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之后,我们都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最主要的方式便是交流、疏导。班主任在教育未成年的学生时,更要讲究交流、沟通的方式。
1.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亲近与信赖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交流沟通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尊敬你,信任你,才能听从你的教导。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
2.其次,选择恰当的时机、地点进行沟通交流
学生逐渐长大,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有了自尊心,在进行交流沟通时要考虑到时机和地点的合适性。不适合在班级同学面前交流,也不适合在教室里、办公室里,最好选一个僻静的地方,既安静,又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一切以“呵护心灵”为目的。案例中班主任就是挑选了一个闲置的教室,和小庆坐着促膝谈心,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会有助于交流效果。
3.交流方式以谈心式为主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方法是“堵”,但却无效,越堵洪水越肆虐。而大禹治水是“导”,将桀骜不驯的洪水引导到江河湖海中,洪水便不再泛滥。和学生交流以谈心、疏导为主,犹如大禹治水,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了“春风化雨”般的交流,学生才会“拨云见日”、“雨后天晴”。
除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还可以通过写信、网上留言、发E-mail。无论哪种方式,语气一定要婉转,态度一定要和蔼。“教育的艺术便是爱的艺术”。
三、“齐心协力”——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当今的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显得陈旧,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爱的理解和表达上显得轻意、随便,使孩子处于困惑和矛盾之中。很多家长是爱孩子,但却不知如何教育好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功利性”的,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大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和人格培养。更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然视之,不采取教育措施,任其自由生长。
我们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与家长、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与家长讨论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家教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这样可以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培养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永远是一对合力,缺少哪一方都不行。
这几年,我们时不时看到、听到新闻媒体关于学生伤害同学、伤害自身的报道,不能不令人痛心,“祖国的花朵”尚未开放,岂能就这样凋谢?这些事实给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敲响了警钟: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这是我们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关注、去研究、去思索。
人才有许多种,但无论是哪种人才,道德品质永远排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 吴非. 一盏一盏的灯[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大附中东部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