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为学生班额人数及办学规模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学校布局不合理等等。文章从分析现状入手,剖析城镇化过程中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设施;中小学;现状;重庆江北区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基础教育是国家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明发展程度。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物质承载,中小学校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的实施情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老龄化等各种现象的凸现,中小学教育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等等日渐凸显。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从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城镇化过程中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和建议。
2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设施发展的现状
江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幅员面积221平方公里,轄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9个街道办事处和鱼嘴镇、复盛镇和五宝镇3个建制镇。2011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为77.7万人(数据引自江北区政府网站)。
根据重庆市教委提供的江北区中小学资料,截止至2012年4月,江北区共有中小学61所,在校生数为6.5万人,学校用地面积147.9公顷。
表1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校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教委提供的资料整理。
3 教育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本文主要从现状中小学的满员情况、学校办学规模及中小学校的分布情况等方面对江北区中小学教育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3.1现状中小学校满员情况分析
自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入学受教育的学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点中小学和师资力量较厚的学校,每个班的人数都超过了教育部门规定的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的限制,甚至某些重点中学每班达到了八、九十多人,远远超过了教育的容量,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学生听课质量和学习心态,而且也影响教师水平的发挥,给学校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班额人数达不到国家规定,会造成极大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浪费。
本文通过分析班额人数是否超国家标准确定学校是否超员。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规定,完全小学每班为45人;九年制学校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
通过分析班额人数发现,江北区现状小学中近有一半的学校班额人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数标准,有少部分学校班额人数超出国家有关标准,班额人数最大为49人,60%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班额人数没有达标,50%的初中学校班额人数基本达标,80%以上的高中学校班额人数超过了国家标准。
3.2 学校办学规模分析
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规模办学,规模办学可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但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办学规模会给学校带来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合适的办学规模也是衡量学校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
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学校办学规模宜为:
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
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
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
完全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办学规模基本情况为:学生规模小于12班的学校有19所,占了小学总量的44%,这说明将近一半小学的办学规模偏小。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生规模小于18班的有1所,4所学校规模为18—36班,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初级中学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完全中学有一半的学校班级规模符合国家标准,其余一半学校班级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标准,3所班级规模大于等于36班的学校分别为字水中学校、重庆十八中和重庆鲁能巴蜀中学,它们的班级规模分别为87个班、109个班和239个班,均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36班的规模。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办学规模偏小和部分完全中学办学规模偏大是其主要问题。
学校规模过小会给国家带来物质、人力资源浪费,但学校规模过大同样会带来诸多问题,最显著的就是校园内人际关系的疏离和行政的僵化两方面,此外学校规模过大还与辍学率升高、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师生关系、学生间人际关系水平下降、学生社会行为恶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
3.3 现状中小学校分布情况分析
学校的布局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对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提高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交通、政治历史、办学机制师资队伍等等,其中经济和交通因素是影响中小学布局的主导因素。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校密集的区域有观音桥街道、大石坝街道、石马河街道和五里店街道,而对于新建城市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如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鱼嘴镇、复盛镇和五宝镇,由于城镇化较低,人口稀少,中小学分布稀少。
从分析可以看出观音桥街道中小学分布数量最多,为14所,石马河街道、寸滩街道均为7所,大石坝街道、五里店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鱼嘴镇均为5所,华新街街道、五宝镇为3所,复盛镇为1所。
3.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析
1、学校满员方面,4成以上的小学生源不足,8成以上的完全中学学生超员。
分析发现,江北区20所生源不足的小学16所分布在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鱼嘴镇、复盛镇和五宝镇,这几个街道办和镇均位于江北区东部,有的属于城乡结合地区,有的属于农村地区。由于城乡人口分布密度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地区人口密集,乡村地区人口稀少,而小学生年龄较小,一般就近入学,学校分布受一定的服务半径影响较大,所以一定的服务半径范围内小学生远远低于城区的数量,这是造成乡村地区小学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另外,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也是引起乡村地区中小学生源不足、城市区域中学超员的原因。教育资源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中国教育差异性的显著特色和具体体现。教育投入的差异、教育环境及条件的差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教师收入的差异,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差异等。这种差异在地区和城乡间明显地、普遍地存在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平衡发展,是制约国家教育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绝大多数位于城区造成乡村地区中小学日益衰败和城区中小学超员甚至严重超员,这和当前社会发展目标即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极不相符的。
2、办学规模方面,4成以上的小学办学规模偏小,5成完全中学办学规模偏大,并且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办学规模。
办学规模偏小的小学大多位于乡镇和农村地区,前面也作了分析,农村地区居民点较分散,人口稀少,加之小学生出行不便,所以形成很多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学阶段,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很多学生不惜长足跋涉、舍近求远以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造成有的中学人满为患。
3、中小学分布不均衡,旧城区学校密集,城市新建区域学校匮乏,且城市新建区域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住宅建设,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中小学的分布和居住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口密集,中小学生人数众多,相应的学校设施也会增多,人口稀少相应的设施也会减少。城市新建区域城市建设及人口流动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各种设施不断完善、人口逐渐增多,设施的建设和居民的使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实际上,为了缩短设施建好后的空置期,减少维护成本,开发商一般会先建住宅而后建设公共设施。比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虽按照相关规范设置了中小学设施,但在开发建设时整体工程分若干期建设,等先期建设的住宅楼有大量居民入住时中小学校却迟迟未建成,小区入学儿童不得不奔赴较远路程到城市中心区就学,这不仅不便新区儿童就学同时也加大了城市中心区中小学负担。
4 优化措施和建议
4.1 规范中小学学生班额人数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各中小学的管理,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师资力量和完善教育措施和环境。
2、建立学校教师之间广泛交流教学的机制,使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得到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信息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均等化,促进各学校的平衡发展。
4、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建立远程的教育平台,用网络技术传递高质量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课程。
4.2 规范学校发展规模
1、调整政府的政策取向。大规模学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为控制超大规模学校大量出现,要调整现有的大规模学校建设的政策取向,规范超大规模学校的招生和教育教学管理行为,通过政策干预和引导,保证学校适度规模发展。
2、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大规模学校要通过科学管理,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教育学生,使之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学校特别是大规模学校必須坚持育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4.3 优化中小学布局
1、按照均衡发展的原则布局中小学。应根据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人口分布,结合学生来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分布。
2、就近入学。考虑到各片区的城市职能分工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可适度扩大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其服务半径也应做适当调整。
3、针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具体学校根据用地情况具体对待对于老旧城区,可随着旧城改造解决学校用地不足的问题,城市新区的学校大都是新规划的学校用地往往比较充裕,考虑长远发展,学校建设的标准可进行提高,城市边缘区的学校往往用地充裕,但生源较少,规划学校主要以撤并为主,并适当扩大保留学校的用地规模,提高学校等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其内部的各类设施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中小学校建设关乎国家未来,为了保障每个学龄儿童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对城市中小学专项规划作出适当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以使中小学校更好地发挥基础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葛志兵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2(2):9-15
[2] 谢大捷.快速城市化下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08(5):40-41
[3] 谢慧、李沁.武汉市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5(11):50-53
〔作者简介〕
戴一明(1963——),男,汉族,重庆市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职务中心主任。
杨红鸣(198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大学本科,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关键词]教育设施;中小学;现状;重庆江北区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基础教育是国家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明发展程度。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物质承载,中小学校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的实施情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老龄化等各种现象的凸现,中小学教育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等等日渐凸显。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从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城镇化过程中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和建议。
2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设施发展的现状
江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幅员面积221平方公里,轄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9个街道办事处和鱼嘴镇、复盛镇和五宝镇3个建制镇。2011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为77.7万人(数据引自江北区政府网站)。
根据重庆市教委提供的江北区中小学资料,截止至2012年4月,江北区共有中小学61所,在校生数为6.5万人,学校用地面积147.9公顷。
表1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校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教委提供的资料整理。
3 教育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本文主要从现状中小学的满员情况、学校办学规模及中小学校的分布情况等方面对江北区中小学教育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3.1现状中小学校满员情况分析
自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入学受教育的学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点中小学和师资力量较厚的学校,每个班的人数都超过了教育部门规定的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的限制,甚至某些重点中学每班达到了八、九十多人,远远超过了教育的容量,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学生听课质量和学习心态,而且也影响教师水平的发挥,给学校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班额人数达不到国家规定,会造成极大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浪费。
本文通过分析班额人数是否超国家标准确定学校是否超员。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规定,完全小学每班为45人;九年制学校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
通过分析班额人数发现,江北区现状小学中近有一半的学校班额人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数标准,有少部分学校班额人数超出国家有关标准,班额人数最大为49人,60%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班额人数没有达标,50%的初中学校班额人数基本达标,80%以上的高中学校班额人数超过了国家标准。
3.2 学校办学规模分析
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规模办学,规模办学可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但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办学规模会给学校带来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合适的办学规模也是衡量学校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
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学校办学规模宜为:
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
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
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
完全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办学规模基本情况为:学生规模小于12班的学校有19所,占了小学总量的44%,这说明将近一半小学的办学规模偏小。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生规模小于18班的有1所,4所学校规模为18—36班,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初级中学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完全中学有一半的学校班级规模符合国家标准,其余一半学校班级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标准,3所班级规模大于等于36班的学校分别为字水中学校、重庆十八中和重庆鲁能巴蜀中学,它们的班级规模分别为87个班、109个班和239个班,均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36班的规模。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办学规模偏小和部分完全中学办学规模偏大是其主要问题。
学校规模过小会给国家带来物质、人力资源浪费,但学校规模过大同样会带来诸多问题,最显著的就是校园内人际关系的疏离和行政的僵化两方面,此外学校规模过大还与辍学率升高、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师生关系、学生间人际关系水平下降、学生社会行为恶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
3.3 现状中小学校分布情况分析
学校的布局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对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提高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交通、政治历史、办学机制师资队伍等等,其中经济和交通因素是影响中小学布局的主导因素。
江北区现状中小学校密集的区域有观音桥街道、大石坝街道、石马河街道和五里店街道,而对于新建城市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如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鱼嘴镇、复盛镇和五宝镇,由于城镇化较低,人口稀少,中小学分布稀少。
从分析可以看出观音桥街道中小学分布数量最多,为14所,石马河街道、寸滩街道均为7所,大石坝街道、五里店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鱼嘴镇均为5所,华新街街道、五宝镇为3所,复盛镇为1所。
3.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析
1、学校满员方面,4成以上的小学生源不足,8成以上的完全中学学生超员。
分析发现,江北区20所生源不足的小学16所分布在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鱼嘴镇、复盛镇和五宝镇,这几个街道办和镇均位于江北区东部,有的属于城乡结合地区,有的属于农村地区。由于城乡人口分布密度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地区人口密集,乡村地区人口稀少,而小学生年龄较小,一般就近入学,学校分布受一定的服务半径影响较大,所以一定的服务半径范围内小学生远远低于城区的数量,这是造成乡村地区小学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另外,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也是引起乡村地区中小学生源不足、城市区域中学超员的原因。教育资源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中国教育差异性的显著特色和具体体现。教育投入的差异、教育环境及条件的差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教师收入的差异,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差异等。这种差异在地区和城乡间明显地、普遍地存在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平衡发展,是制约国家教育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绝大多数位于城区造成乡村地区中小学日益衰败和城区中小学超员甚至严重超员,这和当前社会发展目标即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极不相符的。
2、办学规模方面,4成以上的小学办学规模偏小,5成完全中学办学规模偏大,并且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办学规模。
办学规模偏小的小学大多位于乡镇和农村地区,前面也作了分析,农村地区居民点较分散,人口稀少,加之小学生出行不便,所以形成很多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学阶段,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很多学生不惜长足跋涉、舍近求远以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造成有的中学人满为患。
3、中小学分布不均衡,旧城区学校密集,城市新建区域学校匮乏,且城市新建区域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住宅建设,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中小学的分布和居住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口密集,中小学生人数众多,相应的学校设施也会增多,人口稀少相应的设施也会减少。城市新建区域城市建设及人口流动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各种设施不断完善、人口逐渐增多,设施的建设和居民的使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实际上,为了缩短设施建好后的空置期,减少维护成本,开发商一般会先建住宅而后建设公共设施。比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虽按照相关规范设置了中小学设施,但在开发建设时整体工程分若干期建设,等先期建设的住宅楼有大量居民入住时中小学校却迟迟未建成,小区入学儿童不得不奔赴较远路程到城市中心区就学,这不仅不便新区儿童就学同时也加大了城市中心区中小学负担。
4 优化措施和建议
4.1 规范中小学学生班额人数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各中小学的管理,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师资力量和完善教育措施和环境。
2、建立学校教师之间广泛交流教学的机制,使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得到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信息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均等化,促进各学校的平衡发展。
4、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建立远程的教育平台,用网络技术传递高质量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课程。
4.2 规范学校发展规模
1、调整政府的政策取向。大规模学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为控制超大规模学校大量出现,要调整现有的大规模学校建设的政策取向,规范超大规模学校的招生和教育教学管理行为,通过政策干预和引导,保证学校适度规模发展。
2、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大规模学校要通过科学管理,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教育学生,使之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学校特别是大规模学校必須坚持育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4.3 优化中小学布局
1、按照均衡发展的原则布局中小学。应根据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人口分布,结合学生来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分布。
2、就近入学。考虑到各片区的城市职能分工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可适度扩大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其服务半径也应做适当调整。
3、针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具体学校根据用地情况具体对待对于老旧城区,可随着旧城改造解决学校用地不足的问题,城市新区的学校大都是新规划的学校用地往往比较充裕,考虑长远发展,学校建设的标准可进行提高,城市边缘区的学校往往用地充裕,但生源较少,规划学校主要以撤并为主,并适当扩大保留学校的用地规模,提高学校等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其内部的各类设施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中小学校建设关乎国家未来,为了保障每个学龄儿童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对城市中小学专项规划作出适当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以使中小学校更好地发挥基础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葛志兵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2(2):9-15
[2] 谢大捷.快速城市化下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08(5):40-41
[3] 谢慧、李沁.武汉市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5(11):50-53
〔作者简介〕
戴一明(1963——),男,汉族,重庆市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职务中心主任。
杨红鸣(198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大学本科,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