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来的日子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1983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有一套空房要出租。新房,刚装修好不久,应该很好出租的,但是在中介登记了快两个月也没租出去。这一天,茉茉花了5分钟自己在58同城发了广告,付了60元置顶推广费,当晚就有人和她联系了。
  对方看了房,问好房租之后,双方约定在周日签租房合同。
  周日茉茉带上打印好的合同开车过去,租房的夫妻俩都过来了。男的不怎么说话,甩手掌柜,都是女的在说。女孩穿着超短裙,黑色短靴,肉色长筒袜。那种颜色,好像不属于冬天。那种打扮使女孩显得很活泼。女孩自称有两个孩子,放在老家,寒暑假才接过来住。
  女孩的脸上有不少痘印,看不出来年龄,应该有30多岁了吧,茉茉感觉。但是她竟然称呼自己阿姨,这让茉茉感觉很不爽:自己看上去都有那么老了吗?
  在那套三室两厅的房子里,女孩一一试用所有的家电家具: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试冷热水,打开燃气灶试火;衣柜、电视柜、鞋柜,每个抽屉都拉开来试试;纱窗、玻璃窗一一推开,再合上……像个质量检验员似的,真叫一个仔細。
  对自己的生活那么认真,她是有多热爱生活啊!茉茉想。
  从头到尾都是女孩在试,并做点评,对东西的质量。男人手插裤兜跟着走了一圈,跟班似的。
  试抽油烟机的时候,她发现油盒需要清理,便说:“这个需要找人清洗,至少100块钱,你再给我减个100吧。”
  这个女孩,怎么说呢,总在这些小钱上讨价还价,挺没劲的。前两天在电话里谈好房租之后,她要求茉茉打扫卫生。茉茉说:“房子里没什么,擦一遍就可以了,给你减100吧,你自己找家政打扫。”她说怎么着也得200。200就200。现在又来了,真是无聊。茉茉忍住不快答应了她的要求,只是脸冷了下来。
  一个中年女人的冷脸。但是冷脸也挡不住女孩的活泼,她像是步入了一个新世界,带有发现一切的兴趣和热情。女孩和男人说话的时候叫他“老公”,那是属于恋爱时节才有的亲昵感,好像男人的名字就叫老公。
  签合同交换彼此的身份证复印件时,茉茉看到身份证上女孩的出生日期,是90后,还不到30岁,但她看上去的样子、说话办事的风格,比她的年纪要大一些。90后的人,该不该叫自己阿姨呢?茉茉又在心里推算了一下。
  坐在沙发上签合同时,女孩说:“哎对了阿姨,上个月我们刚刚拍了一套婚纱照,这两天就可以去取,我们能不能把照片挂墙上啊?”
  “呃……你要挂在哪里呢?”茉茉想拒绝,又觉得不太好说,在面对这么明目张胆地秀恩爱的时候。
  “客厅挂一个,卧室挂一个。餐厅那里挂六个,六个是那种小相框的。”
  “那会伤墙吧,墙上会留下洞。”茉茉说。
  “用那种膨胀螺丝,创面很小的。”女孩说。
  “……还是不要挂了吧。我们家里的墙,都不挂东西,还有我们单位,刚搬的新楼,领导也都不让挂东西,怕伤着墙面。”
  “那我们……就把照片竖在地上吗?”她笑起来,用征询的眼光看着她老公。
  她老公也勉强地笑了一下,干干的,没说什么。
  各种交接手续办好,茉茉走向停车场开车时,忽然感觉莫名的难过。坐在驾驶座位上,没有打火,看着车窗外的阳光,她怔怔地坐了一会儿。难过。为她刚刚拒绝女孩要在墙上挂婚纱照的请求。
  墙上有没有挂婚纱照的房间,一定是不一样的。婚纱照定格了两个人一生最美的时刻,照片的鲜艳明亮,会提醒幸福,提醒甜蜜,提醒恩爱。走到卧室,看到床头上方婚纱照里王子公主的笑意盈盈,会让两个人有更多更来劲儿的性生活吧?
  有没有婚纱照的房子,风水是不一样的。空气结构不一样。挂上婚纱照,两人一定都不好意思吵架,不好意思冷战,每一天都生活得像婚纱照上的场景和格调一样。必须的。
  可是自己,刚才拒绝了他们。这让她难过。好像她就是那个被拒绝的人。一个小小的要求,让人心酸。好像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受影响了。就是这样。
  茉茉回到家,和爱人孩子一起吃饭时,说起这事,然后问男人:“要是你,会同意他们挂照片吗?”
  “肯定不同意啊!挂什么挂!租人家的房子还挂什么婚纱照啊?!墙弄坏了多难看。”男人说。
  男人和她的态度一样,而且更坚定。这没有让她感觉安慰。那些硬邦邦的话,反而让她的心里更难过了许多。那种不好的语气,好像说的是她。男人怎么会懂得婚纱照的意义呢?他们不懂的。
  租的是房子,并不是日子。谁又不是这个世界的租客呢?向上帝,向这个世界,租用几十年,流水席一样,时候一到,都要撒手离席。
  茉茉端起饭碗,木木地嚼了一口饭。肯定是水添少了,米饭有点儿生硬,不好吃。她想,明天她要给女孩打个电话,告诉她:“婚纱照,想挂你就挂吧!”说这话的时候,她可能会有点儿羞涩。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不管是多长或多短的虚构作品,我都称它们为“故事”,长篇也好,短篇也好,只要是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有深意的叙事。我发现大多数人就算坐下来动笔写故事也不一定知道故事是什么。他们会发现他们画了张配有简要说明的速写,或者写了篇配有速写画的随笔,或者写了碰巧里边有个人物的社论,又或写了意在说明某个大道理的案例,再或其他什么大杂烩。等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在写故事的时候,他们觉得最好的补救方式就是
期刊
那年,在西南一座城市里,我认识了老段。  老段并不过于老,1975年出生,但长相比实际岁数往前赶了十多年,像是1957年出生的。在那座城市里,我们都是异乡人,偶尔朋友带朋友,赶一个并不重要的饭局,认识了,就成了重要朋友。  其实,我与老段一年也没约过几次饭,可能四次吧,但第一次吃饭,连了两场。  第一次见老段,是一年初夏,在一个叫黄泥岭的中餐厅。我坐在一张13个人的大桌边,记得是贴着左手边,来了一
期刊
题目绕口,也一目了然,可见我对“说”的偏爱。  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却不会讲故事,哪怕是把刚刚听过的再复述一遍。有个小伙伴堪称“故事大王”,有几年用唾沫星子罩着我,让我死心塌地做了他小弟。放学路上,常因追随他而过家门不入,直至将故事听完再折返。而故事是讲不完也听不完的,每次他都草草收尾,我也一步三回头,怅然若失。回头想想,他更像是“吹牛大王”,表情浮夸,肢体语言丰富,一开口……根本就停不下来!这是本领
期刊
那会儿,剡剧界也像武林一样,门派林立。王素琴、张雅卿挂头牌的雅琴剡剧社,为一时翘楚,她们改编演出的《雷雨》,算是这个剧种第一次与新文艺的结合,媒体记者闻风而动,煞是热闹;以白秀文为头牌的水云社,虽说经常换小生,但是她的《虞美人》却红遍了十里洋场;还有兰心剧团……大家各有各的摊子,各有各的人脉。  柳凤娟本来是跟老生杨瑞凤搭的,这种老少配,倒也是剡剧界少有的。少有有少有的好处,小生花旦不演的戏,她们
期刊
刑警大李在QQ上跟网警“侠骨柔情”说:“一个叫‘肉包’的3岁男孩失踪两天,你帮发个桃源警讯。”说完,扔来一文档,消失。  “又这样。”侠骨柔情哼唧,十指噼啪敲打键盘说,“你好歹给我点儿籽儿啊,不然怎么种菜?”那头儿半天仍无动静,侠骨柔情忍不住骂骂咧咧,说:“总把老子当偏房。”  还好,除小肉包失踪的基本情况,文档中尚有一张人见人爱的肉包脸部照片。何不先贴照片博喜爱,再博同情?该同情吧?一个没爹、妈
期刊
丁大头卖了一只羊。  从屠户家回来,丁大头南一阵北一阵乱窜,像一只吃饱了的羊羔子。到了村头,丁大头就开始数票子,一直到家门口,丁大头还在数票子,哗哗啦啦,动静儿很大。  邻居小葱看见了,瞪大了眼睛。  丁大头说:“看你以后还敢说我是贫困户不,贫困户的票子都唰唰的。”说话的时候,丁大头还把手中的票子朝小葱眼前甩了甩,让小葱看清楚票子是真的还是假的。  小葱张大了嘴巴。  丁大头把票子装进口袋,打了一
期刊
乌云已经堆叠起来了,夜黑得愈加浓密。  二环高架上空荡得很,公交车便开得很快。盡管耳朵里塞着耳机,陈米已经歪在椅子上昏昏欲睡了——她向来睡得很早的。下午与朋友约在玉林吃饭,食物不太令人满意,又换了家慢慢吃了甜品,等到上公交时,已经快十点半了。而到家,还有四十分钟的车程。迷糊中,脑子里交织上演着今天下午的种种:水煮牛肉辣得不行,歌手唱了《月半小夜曲》,赵青说她新买了橘色口红……  车窗啪嗒啪嗒地响,
期刊
内容提要:《果蝠》是海量抗疫文学中很具思想意义的文本,一篇典型的科学启蒙小说。它有意避开疫情文学的纪实性与时效性的惯常框架,而以应对疫情的科学思想与艺术思考而开拓出灾难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小说内容形式完美结合,既揭示了生态与人类生活的隐秘内在关联,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生存和科学焦虑,又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传达了生态平衡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显示了抗疫文学独有的个性风采,是当代短篇小说难得的经
期刊
待到胡琴咿咿呀呀地响起,鬼戏,毫无预兆地拉开了大幕。  鬼戏,顾名思义,就是唱给鬼听、演给鬼看的戏。  此时,生、旦、净、末、丑,不管大角儿还是小学徒,只要上了戏台,个个都严肃认真,绝不敢荒腔走板;胡琴师、板子手,也一丝不苟,不敢差半个音,少半个板。  班主刘半音,带着戏班,在这十万大山里转悠了大半辈子,深知这大山里,如星星或是萤火虫般散落着的小山村,都有一千年不变的规矩,那就是戏班在正式演出的前
期刊
庚子年的春日阳光明媚,春光正好。张庄村一夜无梦的张大娘起了个大早去后岭上掐香椿,捎带着也看看香椿树下沉睡多年的老伴儿。旷野上静悄悄的,脚下的土地蓬松柔软,带着春日苏醒的泥土的芳香和弹性。从远处来的风轻轻地抚着老伴儿坟头上蒲公英的小黄花。  张大娘看了两眼,就开始去掐新发出的香椿芽。掐完香椿累得慌,张大娘便在坟头上坐下来看那一朵一朵好看的蒲公英,看坟头上那些去年焦枯的草又刚刚发出新的芽。看来看去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