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构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200512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按照我国已有的法律规定,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排除了被害人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性。但是认得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更包括精神利益。而在某种层面上来说,精神利益的损失更需要加以弥补。因此我国目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理应有精神损害赔偿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必要性等多方面论证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如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刑事诉讼;民事赔偿;精神损害
  
  法院2000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规定》第一条,即“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排除了精神损害受损获得赔偿的可能。但随着人们对精神健康权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人格尊严的逐步重视。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中排斥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已越来越不合时宜。笔者希望通过再次探讨能够引起立法者在刑事诉讼法修订过程中对充分保护受犯罪行为侵犯的精神健康权问题的重视。
  
  一、正确理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质及特征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从实体法上说,它是一种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从程序法上说,它是一种在刑事诉讼中提起,并利用刑事诉讼程序解决的民事诉讼。从性质上讲,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分开处理。之所以要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其目的一方面在于简化诉讼过程,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审判效率。另一方面在于方便当事人诉讼,使其免遭诉累,及时弥补其因不法侵害所遭受的损失。这种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是由被告人的同一行为引起,表现在刑法上属于犯罪行为,在民法上属于侵权行为,同时,必将引起刑事和民事两种法律责任。
  
  二、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法律责任重合适用的重要特征
  
  
  刑事责任是行为人所承担的公法责任,民事责任是行为人所承担的私法责任。刑事责任的追究不能代替民事上的赔偿责任,当然也包括不能代替民事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刑事责任是由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与刑事制裁相联系的法律责任,是国家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秩序而运用刑罚权对犯罪分子科以刑罚,这是行为人所承担的公法责任。民事责任的典型形式是由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民事侵权行为中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是一种私法责任。公法责任是行为人对国家承担的,而私法责任是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的,两者性质不同,并不互相排斥,可以重合适用。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其中规定了追究刑事责任要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即法官在对犯罪分子进行裁量刑罚时,要考虑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及整个犯罪事实包括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在具体量刑中依法可考虑法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等量刑情节及酌定从轻量刑情节,如果被告人对被害人已予以经济赔偿,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中予以考虑从轻处罚。但这绝不等于被害人的损失可以因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的具体适用的刑罚轻重而有所补偿。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在致人死亡的犯罪案件中,人民法院即使对被告人判处死刑也不能挽回被害人无比珍贵的生命,更不能弥补被害人家属失去亲人的无限悲痛。追究刑事责任旨在惩罚犯罪,更多地指向被告人本人,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更多地指向被害人本人或其近亲属,使他们通过得到一定经济赔偿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抚慰,我们绝不能将刑事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混为一谈。
  
  三、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人权的一种体现
  
  生命健康权是一种人格权。严格来讲,其中可分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从人格利益角度看,生命是人的最高人格利益,是人的第一尊严,生命权是人所有权中最重要的权利,是所有其它权利的基础。身体权保护的是肢体、器官和其它组织的完满状态以及主体对自己身体支配。身体是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身体,公民也无任何权利可言。健康权是自然人以其器官乃至整体功能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它所保护的是整体身心的安全运行、功能的正常发挥,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精神损害在法律意义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侵权人侵害了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对民事主体的精神活动及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造成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对于人权保障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包括保护一般公民的合法权益,即包括对人身自由、生命、财产等有关的权利保护。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在我国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其中包括了对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人格权遭受非法侵害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确认。民事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充分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的原则。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被告人往往是以公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为作案对象的,给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所造成的损失除了一定的物质经济损失外,还包括永久的心理创伤或无法磨灭的悲痛,即精神损害。这种精神损害是基于对人的生命健康权这一基本的人格权的侵犯而产生的。确认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就体现了对人权的充分保护,并符合宪法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的原则。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阶,刑事诉讼法中应充分体现宪法的这一原则。
  
  四、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将进一步维护司法的统一
  
  犯罪作为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无疑是严重的侵权行为,犯罪类侵权,特别是侵犯人身权、人格权的那些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造成的精神损害,与普通民事侵权行为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立法上明确否定了被害人有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或对其所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的规定,是对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的民事权益在立法上的不公正。刑法和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两大重要的部门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一并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法》解释第10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既然民事法律规范中已承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那么,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也应确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是刑民法律效力位阶平等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护司法统一的必然要求。
  当今,精神损害赔偿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刑事立法中予以确认。我国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成熟做法,在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中引入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仅能够使更多的人服判,也可更好地保障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遏制犯罪。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林五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政史系主任。主攻方向:中国法制史及中国法律思想史。    摘要:  北宋纠察在京刑狱司,创置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文废罢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实际废除于元丰五年(1082),共存在了74年。作为京畿专门负责刑狱纠察工作的司法机构,其存在有重大意义。文章试从纠察在京刑狱司的创置、职事、废罢,对纠察在京刑狱司的评价以及对纠察官的统计等方面来进行研
期刊
作者简介:吴岚,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2004级苏州大学法学院在职法律硕士。    摘要:  民事诉讼程序二审程序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保证人民法院及时公正处理纠纷有其独立价值,本文试从其价值及具体方式分析我国民事诉讼二审程序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二审程序;价值;审理方式    二审程序相对于一审程序而言具有独立价值,各国上诉制度的结构一般都是根据实现上诉功能的需要而基于三个主要方面的
期刊
作者简介:  李强,泰安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秘书科副科长。    摘要:  治安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而农村治安则是研究、分析“三农”问题的一个窗口。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直接原因是农村治安防控能力的弱化。加强农村治安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加强农村立法、促进农村经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治安防控、推动文化、法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综合用力,推动社会
期刊
摘要:原告的适格问题是启动环境诉讼程序的关键的第一步,应当借鉴国外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拓宽原告资格,抛弃“直接利害关系人”说,扩展“实际损害”的范围,承认环境保护团体以及其他公益组织的原告资格,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采取有利于保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措施,从而建构我国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原告适格;赛拉俱乐部;环保社团;公共信托    松花江污染事件、《无极》剧组污
期刊
作者简介:  鲁昕,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律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王恩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深圳市宝安区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摘要:  犯罪情节,可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具体而言,犯罪情节是指能够说明犯罪行为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和深度、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影响定罪和量刑的各种事实情况,是犯罪构成的逻辑侧面,体现的是犯罪构
期刊
作者简介:蔡敏,中山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    摘要:  无单放货纠纷近年来是国际贸易频繁出现的一类纠纷。我国没有提单法,且“在现有的海上运输公约中对交货这一问题只作了有限的探讨”[1]。无单放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消极的反作用。本文先对无单放货的概念和性质作简要分析,再从其法律后果、规避方法进行论述。以期通过本文的交流,达到促进国际贸易操作和海运市场的规范,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健康
期刊
作者简介:  秦瑞芳,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法学研究;  陈喜文,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政法系教师,硕士生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大国关系研究。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成长和竞争中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机制,既有利于解决区域内部的贸易争端,也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成员国的国际竞争能力。1993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英文简称为FTAA)至
期刊
作者简介:杨建功,江苏苏州拙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摘要: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了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勤勉义务,但却未对勤勉义务的含义和判断标准做出界定。本文通过对立法实践的梳理以及对学界关于勤勉义务界定的反思,认为公司法中的勤勉义务与西方法理中的注意或善管义务具有同一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判断董事违反勤勉义务的实务标准、指出在董事被指控违反勤勉义务时,可以基于经营判断原则、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及股
期刊
作者简介:俞蕾,现为上海同济大学2006级国际法方向硕士研究生。    摘要:  死刑不引渡原则是引渡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该原则为众多主张废除死刑的西方国家所认可和遵行。本文分析了该原则的利弊,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班牙王国引渡条约》就如何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应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肤浅的建议。  关键词:死刑不引渡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班牙王国引渡条约》    随着经济一
期刊
作者简介:  王莉红,安徽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目前,执法实践中存在许多的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现象。作为国家执法机关,他们享有国家公权力,稍微将法律上的行政强制权异化使用,便出现了暴力执法,这有可能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有可能是法律规定不缜密、执法体制不健全等原因所致。既然有暴力执法的存在,那么暴力抗法的出现自不足为奇。  曾有一个法治案例,讲的是农民和野猪的斗争,起初,野猪并不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