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虚假浮夸之风 鸣真诚天籁之音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84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表现都落实在作文教学中,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做人和发展。新课标着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现实中原本应该真诚写作的学生却早已经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谈谈让学生回归作文本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真情实感 实施策略
  
  
  一、学生作文中情感融入的现状
  
  (一)学生成为写作的应试工具
  原本应该真诚写作的学生却早已被异化成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学生写的作文假话、空话、套话泛滥。
  (二)学生作文有成人化倾向
  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作文有了成人化倾向,他们用成人的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来写作,世故习气抹煞和压倒了纯真童心。比如,写学校题材的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宁愿编,也不想得罪老师,这样教师永远不知道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作文脱离生活实际
  作文应写真事,说真话。可是,为应付考试,有些教师只让学生写社会生活的光明面而回避阴暗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圆滑世故、虚伪自私的性格。因此,学生写作中真实性的缺失与教师的作文教学不无关系。
  
  二、学生作文中情感提升的策略
  
  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做人和作文统一的思想
  语文学科讲究语文知识和人文的统一,语文教师也知道“做人”与“作文”理应在知、情、意、行上相互统一的道理。情感世界是人性、人的素质的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美好情操。作文应“情动于衷,而发于言”。
  做人和作文在“情”上的统一,无论是对于做人还是作文,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意”上的统一指的是与人的意志因素的统一。在“行”上的统一指的是与品德行为的统一。做人之行与作文之行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而作文作为一种写作、表达和交际行为,也是有“行”的意义,何况作文的内容必然反映学生的“行”。我们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人要求作文,让作文促进做人,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初中生既富有情感又不成熟,正处于情感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教师的教育和正确引导,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做人素质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会与日俱增。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感觉学生的作文是瞎编时就耐心地与他交流,告诉他写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如有个比较内向的学生在以《我的爸爸》为题目的作文中,写自己的爸爸在最近生了怪病,双手不能动,嘴巴不能说话。文章粗粗一看,写得生动具体,还有感人的细节描写。再仔细一看,明显发现作文是虚构的。我与他交流后才知道,原来他的爸爸对他管得很紧,要求又过高,而他不敢反抗,只能在作文中写下自己的反抗,发泄自己的不满。我耐心地对他进行了教育,使他明白了自己的瞎编是不道德的,是不孝的表现。后来,在我多次引导下,这个男孩理解了做人和作文的关系,写了很多篇和爸爸有关的文章,有的还成了范文。
  (二)点燃真诚写作文的激情
  我始终相信,学生用真情写作文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学生明确真诚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文并不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只要让生活的激情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真诚作文、快乐作文就指日可待了。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真诚写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更要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如果语文教师只会谈经验,说技巧,又怎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写作的艰辛与快乐呢?所以,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之间能交流写作的感受,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比如,班级举行篮球赛时,我会努力观察学生观看的表情,体会队员的拼搏精神;分析完考试试卷后,我静静体会学生的心情;去学生寝室时,我感受着他们的集体生活等等。当我在课上读着自己写的一篇篇文章时,学生渐渐明白,原来写作的材料到处都有,原来写作文就是这样真诚地记录生活。于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学生迫不急待地开始写作文。这样,我在收获学生真诚作文的同时,也收获着学生心理成长的记录,真是一举两得。
  (三)注重课内外作文的结合
  初中作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并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
  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我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从生活中找素材,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更关注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
  2.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的一时感悟、点滴的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字数多少无所谓,只要真实即可。评价时,我的侧重点也是坚持文章的真实性。这样,学生们感到有内容可写了,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每周布置学生家庭道德作业的要求,比如为家长洗一次脚,洗一次头,陪老人聊聊天,然后做几句话的记录。我就把课外作文和家庭道德作业结合了起来,并把这个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依据。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因为有了真实经历的基础,越写越感人了。
  (四)评价作文,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
  作文讲评很重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恰当的评价,需要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对话、互动,激发学生真诚写作的热情,给学生的写作有益的启发。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对话式的,往往就一个作文题目或一篇作文,围绕作文是否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和学生展开生动的对话。我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表各自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这个过程中,我只是评价的引领者、指导者。因为师生年龄的差距,生活习惯的差距,家庭背景的不一样,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时候,学生也会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我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我们讨论的话题,不纠缠于写作的知识和理论,我总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中不容易具体体现,但在我们的作文评讲沙龙中学生往往都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们也觉得效果不错。沙龙式的讲评后,学生能深入领悟写作文说真话的重要性了,写作中说真话的意识也增强了。
  (五)鼓励自由表达感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想。初中生情感既丰富又单纯,学生写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把心里话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在作文中真的有不健康思想流露出来了,教师务必静下心来,摆正心态,指出缺点,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肯定学生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才能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我好想……》中,有一位男生大胆地写道,他喜欢上班里一位女生,好想快点长大,快点谈恋爱。也许在一般的语文老师看来,这个学生思想不健康,作文应该不及格,应该严肃批評。可是,冷静之后,我告诉自己,初二的少年了,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至少他写了自己的真实心理。于是,读着男孩的作文,我让自己看到了一颗纯洁少年的心。我给了他一个高分,在评语中真诚地表扬了他写作的真实性,告诉他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并在课后真诚和他交流了如何与异性交流的方法。后来的几次周记中,他陆续写了自己如何大方地与异性交往的事情。读着学生真诚的作文,看着学生健康地成长,我开心地笑了。我想,如果当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一通,那么我一定多培养出了一个说假话的学生!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的语言个性化。由于个性、知识背景、经历的不同,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比如,有的同学表现出喜欢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等等。这各具特色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语文教师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好恶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明代的李贽说过:“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解除学生的作文障碍,帮助学生摆脱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作文观念,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远离假话、空话、套话的假作文,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境界,还给孩子们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灵魂!让我们的学生童心焕发、自鸣天籁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于军民,《论中学作文教学的真实性问题》,《语文建设》,2010年第 3期
  [3] 唐水珠,《真实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教书育人》,2009年第10期
  [4] 黄厚江,《对作文教学新理念的辩证解读》,《语文学习》,2007年第 3期
其他文献
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今年的作文题怎么样,怎么写,写什么,无不牵扯着万千师生的心。当得知2010年中考作文是以“快乐”为题眼,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都松了一口气:作文难度不大!但参与了本区的中考作文评卷工作,浏览批改了一千多份的考场作文后,我的心如楸麻花,怅然若失!一年一度的“华山论剑”,以为可以大饱眼福,但“英雄才俊”却凤毛麟角,“黎民百姓”俯拾皆是,“三教九流”更是不少。评卷工作
期刊
在学校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几个调皮学生违反纪律,班主任反复对他们批评教育,仍不见效,搞得老师疲惫不堪,甚至对学生大发脾气。我也是这些班主任中的一员,正当为此十分苦恼时,在书籍中我读到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森的一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生是教育者必备的条件,尊重则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根本前提。”这句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改变了我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学生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有利
期刊
摘要:开展有效写话教学,提高学生写话能力,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人近几年在写话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教学,认为开展阶梯式写话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低段阶梯式写话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可是,根据现状调查分析,我们感到当前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从学生方面看,普遍存在写话兴趣不高的情况,认为写话
期刊
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但关系到升学考试,而且会影响人的一生。近年来,教育界对作文也越来越重视。现在的语文试卷里,作文的分值大。因此,作文教学受到普遍重视。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见。    一、培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授课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与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光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情绪如何,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有利于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等。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失去了传统课堂的美感并淡化了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我们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扬长避短,使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作用限制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抓住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自从开始新教材的教学,我一次次被教材中精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所触动,心中一次次地期望这样的学习能给学生带去很多的收获。但每每兴冲冲地开展教学活动,结果却总是不如人意——不
期刊
【教材簡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通过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而情境教学法以情生境,情境交融,方法新颖又富有启发性。因此,巧用情境不失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条锦囊妙计。那么,如何融情境教学于小学英语课堂呢?    一、妙用图片,创设直观情境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造
期刊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乐意背单词,是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攻克的一个薄弱环节。语言是在不断操练和不停积累中发展起来的,反复的机械操练只会降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教育者应该加强单词教学的探索和研究,让小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愿意把枯燥的单词学习好、记得牢。  关键词:单词教学激发保持兴趣    英语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词汇是英语这门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 英语学习 情感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任何一种情感都具有传导意图信息和引导行为方面的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