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堂“学生在中央”的物理课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思想早已根植在广大教师心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始终确保“学生在中央”.本文结合学生的特点,以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为例构建一堂“学生在中央”的物理课.
  1“引”而生惑,课堂在这里发生
  在引入内能概念时,通过对机械能知识点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接着,利用导学单“设问自学”环节,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内容进行自主先学,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疑问学习,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建立理性认识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通过机械能知识点回顾引入新课再到自主先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后续学习环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本节课最终低开低走.因此在引入内能概念时,需要以感性材料为依托,将复习内容融入到既定的情景中,使这节课由机械能自然过渡到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参与度.具体设计如下:
  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燃机汽车行驶的场景,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提问“行驶的汽车具有什么能?”再通过提问“使汽车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是什么能?”
  教师用浅显的实例使学生思考,首次对两种能量进行粗略对比,形成概念冲突,引入新知.看似简单的“引”,不仅能起到引入学习内容的作用,同时也引领着整节课学生学习的“调”,“引”而生惑,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开始.
  2“问”而生思,智慧在这里碰撞
  内能的概念较为抽象,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2.1内能概念的建立
  在复习分子动理论后,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分析、概括,得出了内能的概念.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正迁移、提升,获得新知,使抽象的内能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
  2.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在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后,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对预设的七个指导性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设置如下:
  (1)分子的热运动是否会停止?为什么?
  (2)你认为分子动能大小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是否有关?
  (3)物体的温度降到0℃是否还具有内能?为什么?
  (4)任何物体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为什么?
  (5)结合教材中对“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的推导逻辑,你认为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6)分子动能(势能)大小与物体动能(势能)大小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根据以上答案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7)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请举例说明.
  关于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的前概念是不科学的,会干扰科学概念的建立.教师设计“七问内能”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正,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七问内能”指向明确、逻辑性强、问题设计有梯度,但忽略了学习主体的认知特点,问题设置缺少“色彩”,问题跨度大、层次性不强,导致讨论时间长、效果不佳.鉴于以上思考,可将问题做如下处理:
  前概念1:温度高的物体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无内能.
  问题1:炽热的熔岩、寒冷的冰山,其分子是否在做热运动?他们是否具有内能?
  结论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不为0.
  前概念2: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温度相等的物体内能相等,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问题2:同一物体,温度变化时,分子运动剧烈程度怎么变,内能怎么变?1535℃的铁水全部冷却成20℃的铁,内能怎么变?-20℃的冰全部变成10℃的水,内能怎么变?
  结论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问题3:同一物体,温度相同时,内能一定相等吗?1535℃的钢水全部凝固成1535℃的铁锭,内能怎么变?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內能怎么变?(如有困难,可在学习热传递之后再讨论)
  结论3: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状态有关.同一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不一定相等.
  问题4:不同的物体内能进行比较时,能只考虑温度吗?比较一座冰山具有的内能与一滴沸水具有的内能,哪个大?
  结论4:不同的物体内能的大小,不能只考虑温度、还要考虑质量.
  问题是课堂互动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将学情和教材有机融合,从最近发展区出发,以生为本,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心理特点的问题,这样才能“问”而生“思”,使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碰撞,达到“思”有所“得”.
  3“习”而生惑,能力在这里提高
  训练反馈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反馈情况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重视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身边奇异的物理现象,将学生从生活世界引导到物理世界,体现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总结训练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样一种生活中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当一瓶常温汽水(或啤酒)刚被打开时,仔细观察会发现瓶口附近出现一丝薄薄的白雾.由此可提出问题:
  (1)打开醋瓶、酱油瓶等瓶子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为什么打开汽水(或啤酒)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像这类学生学习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生活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急于解开谜团的强烈欲望.
  由于学生对未知事物具有极其旺盛的探索欲
  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所以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一定要控制压力不变,仔细观察发现,在该实验中,把物体B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时,既改变了压力,同时也改变了受力面积,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无法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的实验结论.显然该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实验中没有控制压力一定.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中应用广泛,如探究影响琴弦音调的高低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等,实验中均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在回答实验结论时,均要体现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即“在什么一定时,……”,否则得出的实验结论
  不一定合理.
  2从收集的实验数据的单一性中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实验结论的得出是在分析与论证收集的多组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评估的结论是否恰当是否
  [JZ][CDH01147]
  [FL(K2]望,所以在训练反馈阶段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但要联系学生熟识的生活现象,也要联系学生陌生的生活现象.
  这样处理,学生既能应用已学的知识条件,借助于强烈的动机,通过思考将知识迁移、提高,找到生活中的“答案”,又有助于学生将生活现象、已有知识和科学解释三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习”而生惑、“习”而有“获”.
  在教学中,唯有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情,脑中有学法,才能始终确保“学生在中央”.
其他文献
[摘 要] “双一流”建设是目前我国为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创新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创新的实现依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其在未来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医学领域迅速发展,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和符合行业需求。科研平台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汇集了诸多优势资源,从研究
摘要:结合学生在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对该实验器材进行改进与创新,改进后的器材不但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到透镜对光的偏折,还能定量测出凸透镜焦距的大小,为学生定性分析成像规律打下基础.成像光源历来颇受教师的争议,通过对比和测试,在课堂实践中逐步进行设计创新,用面光源取代传统的光源,成像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让学生对“最清晰”的像有了直观的对比和感受,解决了学生的疑惑,也让科学探究过
摘 要: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个性化成长,是为师者的教育责任,而“如何有效实施”是为师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实践探索中,笔者认为“翻转式教学”在让学生高参与度投入学习及学法更灵活主动等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的实践本质是“基于学情”,使其走向“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因而掌握学情诊断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教师实施翻转式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本文阐述了如何从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开展 “基于学情”教学活动的
摘 要:物理概念教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概念中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二是概念的外延,是反映物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对象,即通常所说的物理概念的运用条件及适用范围.通过具体教学提出问题,再通过精彩教学案例说明如何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物理概念考查出现的趋势.  关键词:物理学;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教学;新趋势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
摘 要:情境创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常见方式,而具身认知作为心理学热门研究领域,给了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独特的视角,笔者研究认为具身认知对传统课堂情境创设教学优化有极其重要启示意义,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立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从具身认知视域浅谈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实践优化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具身认知;情境创设;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4134(201
素质教育一直致力于倡导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智慧与师爱建构一个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主动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思维性,以此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而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主要研究手段,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实验的过程、细节、成败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最近的几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坐在最后一排听课时,看到执教教师的演示实验总有一些不顺畅,对此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首节奏明快、寓意深刻的儿歌是《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手脑并用”论点的有效总结.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手脑并用,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  1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为了迎接初三期末模拟调研检测,在最后复习过程中安排了几节物理生活题课,通过“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中的物理,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冬季输配电线路由于冰冻造成倒塔(杆)断线的方法,增强学生冲刺一模调研检测的信心.  关键词:冰冻;除冰;掌声;短路熔冰  作者简介:侯中柱(1981-),男,江苏宝应,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学一级教师,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实践,关注动态性物理习题在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非常重要,演示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操作不便等原因,容易造成对压力知识的误解,影响学生的理解.所以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利用身边的物品,对实验进行改进,组成一套新的实验器材,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关键词:改进;滑动摩擦力  作者简介:孙燕红(1988-),女,上海,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物
[摘 要] 应用型大学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以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和服务地方为宗旨的新型大学。在近年来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生命科学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对生物类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更趋白热化;因此,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生物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有效的科研训练角度,对生物课程体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生物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