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工业化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和负面影响,已经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增长的极限》一书所引起的世界范围的争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全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相应地地球上资源数量也有一定限度。从长远来看,能源与资源短缺与经济持续增长矛盾所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成为人类的严峻挑战。因此,改变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探索新模式,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而可持续发展则应成为现在乃至未来能够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可行模式。
  [关键词]增长极限;资源有限和无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22-0098-02
  
  1968年,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30多名学者在罗马聚集,讨论当前和未来人类面临的困境问题,并成立了一个非正式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1972年,以丹尼斯•梅多斯为代表的一批俱乐部成员,发表了第一个研究报告,即轰动世界的《增长的极限》。当时正值西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该报告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独树一帜地提出要关注“增长极限”问题。该报告认为影响和决定增长的有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其认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等方面的趋势继续下去,地球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该报告深刻批判了现有的增长方式,认为其持续下去,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崩溃。而要避免这一结局,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出生率、产出率等不变。
  《增长的极限》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但也引来众多批评,不少学者开始反驳其中的观点,美国学者西蒙便是代表人物。他在《最后的资源》中对“资源有限论”进行了批评。其首先认为“从实际和哲学的角度来看‘有限’这个词用在自然资源上不仅不合适,而且显然是错误的”。然后,该书着重论述“无限的自然资源”和“有限能源”,提出“从任何经济意义上讲,自然资源不是有限的”,因为人们无法准确探测到自然蕴藏量,“我们可以得到的自然资源数量,以及更为重要的这种资源可能向我们提供的效用,是永远不可知的”。
  此后,两者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而不时向人类社会袭来的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在事实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条件制约,人类所能发现的并可供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合理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极限论”与“无限论”的争论,实质上根源于对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三高”模式的反思。为了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争论各方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有益探讨。
  
  1 均衡增长论
  
  《增长的极限》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导致人类社会崩溃。该报告认为理想方案就是全球采取均衡增长模式,“全球均衡状态基本定义是人口和资本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减少它们的力量处于加以控制的平衡中”。根据全球均衡状态这一概念,梅多斯等人编制了“稳定的人口和资本世界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其假定从1975年起人口停止增长,1985年起工业资本停止增长,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结果指数增长消失,但由于人口和工业资本仍处于较高水平,资源耗竭很快,只能达到暂时稳定状态。为了保持全球均衡状态的稳定,梅多斯等人认为,除了需要控制增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政策,于是编制出一个“稳定的世界模型”。在“稳定的世界模型”中,实行控制增长的政策加上必备的技术,全球生态就能达到均衡状态,并将持续到未来。
  《增长的极限》发表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争议。笔者针对该报告提出的突出问题加以分析和解读。
  第一,其没有提出“零增长”观点,而是认为均衡不等于停滞。正如文中所说,“用这种方式规定的均衡并不意味着停滞”,“我们这里描绘的均衡状态图景,的确是理想化的。它的唯一目的是强调:全球均衡确实不意味着进步或人类发展的终止”。
  第二,其认为全球均衡状态不仅不等于停滞,还可以与增长相协调。该报告认为:“社会进化有助于发明和技术发展,一个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社会,与其说是在我们所经历的增长状态中进化,不如说在全球均衡状态中进化。”此外,该书提出这种模式并不是笼统抑制增长,而是抑制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增长,即“不需要不可代替的资源或不产生严重环境退化的人类活动,可以无限增长,如教育、艺术、音乐、宗教、体育活动等”。
  第三,该书提出在均衡增长模式中,人口增长是关键因素。在当今世界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核心内容是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2 有机增长论
  
  由于《增长的极限》引起的强烈反响,使罗马俱乐部认为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此,它于1974年发表了第二份研究报告,即《人类处于转折点》。该报告认为人类面临着多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等,它们使人类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继续走老路还是开辟新路。而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是重新看待增长问题,要首先确定增长的地点、性质和内容以及过程。我们主要感兴趣的有两种类型:一是无差异增长,二是有机增长。”所谓无差异增长,指没有质的变化、完全是数量增加;所谓有机增长,指不仅有数量增加,还包含质的提高。
  该报告首先改变了前者把世界模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缺点。它根据世界各地文化、环境、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的不同,把整个世界系统分成10个地区。据此,其编制了“多水平世界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分析,其认为在21世纪中期前,世界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段,由于不同原因可能会发生区域性生态崩溃,而要避免或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使各国联合起来,采取全球性的一致行动。与前者相比,该报告在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改进和提高。第一,该报告放弃了原来采用的世界总量分析法,采用了非总量分类全球模型法,更利于分析区域性变化以及国别与全球形势间的相互影响。第二,前者在对物质极限的研究中,没有把其与管理体制、政治进程、价值系统等外在因素联系起来。而后者试图克服前者的不足,分析并探讨其与社会、政治、管理的极限之间的关系,把社会—政治—经济三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第三,该报告提出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时,不能孤立、单一地判断,应采取彼此协调、全球合作的方式。具体来说,即在经济领域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来避免和应对处理可能发生的危机问题。
  
  3 可持续发展论
  
  一般认为,当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人们开始更为理性地看待资源与环境问题、增长限度问题,并且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出结论: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最重要。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从现实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环境会议。1972年,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多名代表聚集在斯德哥尔摩,围绕着“我们应当干些什么,才能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适合子孙后代居住”的主题,第一次广泛讨论了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并通过了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但其主要内容已经十分清晰,即要通过全球努力来保护生态环境为当代和后代提供永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环发委起草的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个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并论述了它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这两个文件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付诸行动的开始。它充分肯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至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基本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和谐的自然和发展观。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的:“从广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旨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其认为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它的基本原则是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强调当代人在追求发展和增长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和后代的机会相平等,不允许当代以牺牲或损害后代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利益为代价,从而剥夺后代应当享有的同等发展、消费的机会。
  可持续发展论蕴涵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的公平性。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优先利用地球资源这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格局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公平利用地球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当前全球贫富分化的状况是非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体现,因此,有必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其优先考虑的对象,同时给予各国人民以公平的发展权。②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限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发展。③发展的和谐性。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发展的远期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地球并不仅仅属于人类,还属于其他生物。因此,要善待自然,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9.
  [2]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4.
  [3]佩西.未来的一百年[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7-8.
  
  [收稿日期]2009-05-03
  [作者简介]艾尚乐(1983—),男,河南郑州人,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2008级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中外经济合作。
其他文献
[摘 要]2009年新医改的出台,对药品供应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医药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的先进实践经验展开研究,最后对我国医药物流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药物流;医药配送;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9-0049-03   
期刊
历经商海沉浮的荣智健可能没有预料到,2009年的4月8日,一个中国人看来非常吉祥的日子’却可能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最终没能以“光荣退休”之名结束自己半世纪的商海生涯,“退位让贤”的辞职信里多少包含着无奈,而更无奈的可能是,面对仍还处在漩涡当中、没有完全了结的中信泰富,他不知道还能够为它做些什么?    荣智健失去了什么?    中信泰富与荣智健无疑都有着深厚的时代烙印。  在香港,荣智健掌管的
期刊
就像很多人忍不住好奇去观望严重车祸一样,有数百万美国人都在收看NBC电视台的《名人学徒》(《CelebrityApprenllee》)节目第一季。人们很想要看看一群名人夸张的表现自我,并试图用他们并不高明的商业智慧来赢得这档真人秀节目老板唐纳德·特朗普(DonaldTrump)的青睐。  有谁能抗拒这样的电视节目呢?  黄金时间播出,众多名人参与其中,还有其他11名渴望成为明星的人尽隋地展示自己,
期刊
2001年“9·11”以后,为打击恐怖主义,很多国家的外交政策有所改变,人们再次认识到传统安全的重要性。今天,各国的外交政策再一次调整,只不过这一次是因为经济危机,而且这改变和7年前同样深刻。    应对危机比危机本身更具影响力    一次经济危机不会带来像恐怖袭击那样的杀戮和破坏。从目前来看,经济危机的影响还不算集中,是长期性的且不易觉察。但可以预见,它最终的影响会更加深刻,波及更多国家,覆盖生
期刊
近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说他“有一点担心”。注意,他并不是是担心中国,而是担心美国。三月初,温家宝就表示:“我们买了巨额的美国国债,所以我们自然要关心美国的问题。”与此同时,他敬告美国要“履行诺言”,并“确保中国资产的安全”。他说:“华尔街那些人真是糟透了。我们认为,美元的疲软会使我们所持有的美国国债贬值。你们必须共同行动起来。”  这是一个惊人的转变。  就在一年前,这种警告都
期刊
马云表示,他曾预感到危机。  一年前,当雷曼兄弟和华盛顿互惠银行仍有盈利表现时,很多亚洲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能够免于日益深化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马云——-这位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和总裁可不这么看。  目前,有超过800万家的中小企业客户在使用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危机初来时,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就已经了解到很多出口导向型客户面临着困境。马云表示:“我们一直与工厂客户进行交
期刊
刘建军身上穿的非洲长袍色彩鲜艳,头上戴着部落首领的帽子,脖子上挂着一串红色的珠子,手中的拐杖则暗藏着刀具。而在他的身旁摆放着一幅毛主席画像。这种看上去并不那么和谐的画面,其实折射出亚洲经济巨人中国与世界上最贫困的非洲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他不但是一个商人,他更像是一位民间外交的大使,他在非洲遇到了非常热心的民众。他说:“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是因为中国人带来的不是步枪和武器,而是种子和技术”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目前饭店业市场行情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开发大众型旅馆的好处所在,并简单地提出了一些投资和改造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旅游饭店;涉内饭店;涉外饭店;大众型旅馆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22-0019-01    旅游业扩大内需市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说国内旅游业的人均消费低,但是由于数量大,且一直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期刊
[摘 要]城乡区域物流的发展受到经济水平、交通体系和产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对该地区物流发展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其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对该区物流发展远景进行了规划,探讨了该区发展物流产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乡物流;规划;物流园区;空港联运  [中图分类号]F5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9-0043-0
期刊
[摘 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术竞争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最核心的本质,学术性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本质,大学学术竞争力是指大学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创造出新的思想、方法和产品,并且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财富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大学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  [关键词]学术竞争力;学术成果;学术声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