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其实效性。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的思想品德更注重教育的实效性了。但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思想品德理应发挥的作用却见不到成效。探索初中思想品德的实效性成为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教师言行引导、家长教育干涉、学生行为体验等多个方面着力探索初中思想品德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多重生活体验;实践性;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青少年德育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形成自我认识,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小公民。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学生自杀的案件频繁见诸于报端,校园暴力视频在网络疯传,中学生道德素养遭人质疑,青少年犯罪率升高,且趋于低龄化……悲剧背后,是人们对教育的质问与反思。通过这些社会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法律意识缺失,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因此,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阶段,应从课堂和课外、学校及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多方面生活体验,将知识内化为品德,提高思品课堂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案例教学践行课堂教育的实践性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一个实践的课堂。在强调“生本主义”的今天,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案例式体验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全程参与。例如:在讲解《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这一课之前,让学生周末以及课余时间利用报纸、网络、书刊等各种方式搜集有关“生命与健康”的案例,并按照要求将这些案例分成“积极行使自己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权”“放弃生命健康权”“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这几个部分。学生在准备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将自己无法判断的案例写下来,留作课堂思考。
老师提前整理学生准备的案例,并挑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用作课堂讨论,将教学的重点内容贯穿在案例的讨论和讲解过程中。在收集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重点分析。例如课本上讲到的小君和小哲因口角而杀人的案例,这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件,有的学生甚至也有过类似的伤害他人的时候。此时,课堂可完全交由学生来处理,采取讨论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将材料中的人物还原成生活中真实的自己,继而由学生去判断,遇到类似情况有几种做法,每种做法可能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究竟怎样做才合适。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
教育要体现其实践性和有效性,课后实践不容忽视。学生如果在生活中体验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例如:在讲到有关“自强”这一课时,我们除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能在生活中做到自强。课余可组织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对身边的同学、朋友、邻居进行采访,看看他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挫折?当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时,这种生活体验说服力比课堂上单纯的说教效果要更明显。采访过后,小组讨论写出学习心得,或者制作成主题板报,并相互监督自己日后的言行。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这种学生自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自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相符合。
二、利用教师的师范作用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自古以来,我们都强调师范的作用。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在各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课堂、课余的点滴接触,利用自身行为向学生“解释”课本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表露出某些不尊重学生的行为,那么这位老师所教授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有谁愿意去践行呢?这种现象反而使教学失去其有效性,学生潜意识里会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所教授的内容只是老师说说而已的。如此,只会使“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因此,这里所说的师范作用即将课本知识贯穿到教师的言行中,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的第一人。
“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师范作用不仅让学生读到了活生生的课本,而且更愿意接受老师所教授的其他知识,无形中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这种师范作用不仅仅需要思想品德老师以身作则,学校里的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参与其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将道德内化成自身素养外化为日常行为而努力。
三、在优秀的家庭生活体验中内化品德,提升学校思品课堂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说,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可能是矫正。许多教育研究者都提到“5+2=0”这一说法。如果家庭教育得法,学生所学的思想品德就有其实践的场所,假如家庭教育欠缺或无效,那么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众多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初中思想品德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学会处理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讲解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做一定的家庭调查。在争取家长配合的情况下,将家庭教育搬到课堂上来,即教师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或者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有自己独到方法的家长到课堂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学生往往因逆反而听不进父母的唠叨,甚至与父母作对,但对于其他父母的忠告却愿意直接付诸行动。这既避免了某些不正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同时让学生更重视同样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中,“学会处理与父母家人的关系”这一重点问题也已用行动作答。家庭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达成高度的一致性,更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发挥。
社会的复杂性致使中学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通过课堂、学校、家庭生活多重体验,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品德,外化为行为。当教育插上实效这对翅膀,教育才真正被赋予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绑.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 王亚平.以案例为载体 以情感为目标[A].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0
[3] 苏木兆.探寻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
[4] 黄杰锋.“问题-情景为线索”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5
[5] 王晓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与破解.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多重生活体验;实践性;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青少年德育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形成自我认识,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小公民。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学生自杀的案件频繁见诸于报端,校园暴力视频在网络疯传,中学生道德素养遭人质疑,青少年犯罪率升高,且趋于低龄化……悲剧背后,是人们对教育的质问与反思。通过这些社会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法律意识缺失,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因此,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阶段,应从课堂和课外、学校及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多方面生活体验,将知识内化为品德,提高思品课堂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案例教学践行课堂教育的实践性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一个实践的课堂。在强调“生本主义”的今天,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案例式体验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全程参与。例如:在讲解《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这一课之前,让学生周末以及课余时间利用报纸、网络、书刊等各种方式搜集有关“生命与健康”的案例,并按照要求将这些案例分成“积极行使自己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权”“放弃生命健康权”“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这几个部分。学生在准备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将自己无法判断的案例写下来,留作课堂思考。
老师提前整理学生准备的案例,并挑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用作课堂讨论,将教学的重点内容贯穿在案例的讨论和讲解过程中。在收集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重点分析。例如课本上讲到的小君和小哲因口角而杀人的案例,这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件,有的学生甚至也有过类似的伤害他人的时候。此时,课堂可完全交由学生来处理,采取讨论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将材料中的人物还原成生活中真实的自己,继而由学生去判断,遇到类似情况有几种做法,每种做法可能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究竟怎样做才合适。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
教育要体现其实践性和有效性,课后实践不容忽视。学生如果在生活中体验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例如:在讲到有关“自强”这一课时,我们除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能在生活中做到自强。课余可组织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对身边的同学、朋友、邻居进行采访,看看他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挫折?当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时,这种生活体验说服力比课堂上单纯的说教效果要更明显。采访过后,小组讨论写出学习心得,或者制作成主题板报,并相互监督自己日后的言行。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这种学生自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自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相符合。
二、利用教师的师范作用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自古以来,我们都强调师范的作用。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在各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课堂、课余的点滴接触,利用自身行为向学生“解释”课本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表露出某些不尊重学生的行为,那么这位老师所教授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有谁愿意去践行呢?这种现象反而使教学失去其有效性,学生潜意识里会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所教授的内容只是老师说说而已的。如此,只会使“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因此,这里所说的师范作用即将课本知识贯穿到教师的言行中,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的第一人。
“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师范作用不仅让学生读到了活生生的课本,而且更愿意接受老师所教授的其他知识,无形中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这种师范作用不仅仅需要思想品德老师以身作则,学校里的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参与其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将道德内化成自身素养外化为日常行为而努力。
三、在优秀的家庭生活体验中内化品德,提升学校思品课堂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说,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可能是矫正。许多教育研究者都提到“5+2=0”这一说法。如果家庭教育得法,学生所学的思想品德就有其实践的场所,假如家庭教育欠缺或无效,那么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众多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初中思想品德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学会处理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讲解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做一定的家庭调查。在争取家长配合的情况下,将家庭教育搬到课堂上来,即教师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或者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有自己独到方法的家长到课堂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学生往往因逆反而听不进父母的唠叨,甚至与父母作对,但对于其他父母的忠告却愿意直接付诸行动。这既避免了某些不正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同时让学生更重视同样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中,“学会处理与父母家人的关系”这一重点问题也已用行动作答。家庭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达成高度的一致性,更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发挥。
社会的复杂性致使中学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通过课堂、学校、家庭生活多重体验,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品德,外化为行为。当教育插上实效这对翅膀,教育才真正被赋予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绑.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 王亚平.以案例为载体 以情感为目标[A].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0
[3] 苏木兆.探寻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
[4] 黄杰锋.“问题-情景为线索”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5
[5] 王晓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与破解.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