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学揭开一段神秘历史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it_l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揭开了许多未知事物的奥秘,其中之一就是年轮学。通过观测树木的年轮,分析木材的年代,年轮学揭示了很多隐秘。这门科学可以让科学家获得许多之前难以获取的信息,并且影响范围很广,包括考古学、气候学、火历史研究等。曾经有一把举世闻名的乐器,就因为年轮学的测定,而改写了自己的历史。
  一把闻名于世的提琴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名叫塞奇·库塞维茨基,担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长达25年。同时,他还是一位高超的低音提琴手,拥有一把悦耳的低音提琴。
  低音提琴是一种很特殊的乐器,除了专业人员,普通人极少了解。它属于一种弦乐器,形状与小提琴类似,但体积比大提琴还大。大提琴本来就是一种低音的乐器,但低音提琴发出的乐声比大提琴还整整低了八度。由于体积太大,音阶太低,一般人很难演奏,低音提琴在乐队中不常见。而库塞维茨基在低音提琴上的造诣绝对出类拔萃,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提琴也因此被尊称为“库塞维茨基提琴”。
  库塞维茨基去世后,他的妻子有一次到纽约欣赏一场纽约爱乐乐团演出的音乐会,其中有一位低音提琴手登场。他叫卡尔,很有音乐天赋,也很年轻,并当众进行了他的首场低音提琴独奏。库塞维茨基夫人听得如痴如醉,完全被感动了,并声称在音乐声里,她看到丈夫出现了,并在舞台上拥抱这个年轻的低音提琴手。
  为此,她决定把丈夫最珍爱的无价之宝——库塞维茨基低音提琴赠予这个年轻人。从此以后,这把举世闻名的提琴就被称为“卡尔·库塞维茨基提琴”了。它之所以闻名,除了一代名家使用过之外,还有它不凡的出身。
  当时一些著名的乐器,或者名家手中表现卓越但详情不明的乐器,都会被冠以阿玛蒂兄弟之手。阿玛蒂兄弟两人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琴师,他们制琴的技艺非常精湛,而且靠家族传承,流传至今,并铸就了今天著名的乐器制造商阿玛蒂。阿玛蒂兄弟一生共制作了100多把提琴,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等。卡尔一直将这把低音提琴与他们联系起来,并号称是阿玛蒂兄弟于1611年制作的。人们也一直这么认为,这把提琴绝对价值连城。
  直到2004年,卡尔退休,他把低音提琴又赠予国际低音提琴协会。协会乐于收藏这把名琴,但期望有一份专业评估报告与之相配,向世人展出。于是,协会请了乐器商、鉴定家、音乐家对它进行专业评估,这也是卡尔·库塞维茨基提琴有史以来第一次接受评估。
  年轮学鉴定改写了历史
  评估的理由很充分——只有可靠的出处才能证明物品的真实价值,作为向公众展出的收藏品更该如此。
  经过严密地计算、分析和比较,最终各方专家们一致认定,卡尔·库塞维茨基低音提琴的制作年代大约在1800年,很可能产自法国。这个结果与卡尔之前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也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时间上晚了近200年,产地由意大利变成法国,这个差异实在太大。
  人们困惑不已,不知该不该接受这个结果。这时年轮学家参与进来,在一位琴师的帮助下,对这把提琴进行了小心翼翼的检测。
  他们把提琴固定在一个移动的平台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能随时挪动,方便测量提琴木材的年轮。它的制造木材来自云杉树,上面显现的年轮环有很多,这些年轮环相互重叠,呈两条长长的形状排列。年轮学家总共测得了317个年轮环,对它们精确计算,再比较这些环的宽度,并与欧洲地区树木的年轮数据作对比。
  经过精确对比,年轮学家最终确定,提琴上年轮最后的生长时间是1761年。再加上對缺失年轮的估算,以及云杉树的生长特点,最终得出结论:提琴所用的木材是在1775-1790年之间砍伐的。另外,根据提琴上年轮的生长宽度,计算出它所属云杉树的生长特征。又经过对比,发现它与阿尔卑斯山脉东部、奥地利西部树木的生长特征非常类似,因此木材应该是产自奥地利的。
  最后,经过专业的乐器查询与分析,专家们发现卡尔·库塞维茨基提琴具有法国制琴工艺的特色。因此最终的结论就是,这把举世闻名的低音提琴大约在18世纪末,经由法国琴师之手,采用了奥地利进口木材而制成。
  科学的真谛
  就这样,年轮学分析最终确定了卡尔·库塞维茨基低音提琴的确切历史。这个结果可能令人们大失所望,原来它并没有这么古老,也不是出自制琴世家。但“真实的历史”并不会影响它原有的音色,它的质量也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有些影响的,或许仅仅是它的声望而已。
  然而,从长远来看,人们获得的远远比失去的更多。因为科学的真谛就在于发现真理,而真理比金钱和声望更有价值。
其他文献
在革命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历史上的革命烈士们被捕后,受尽折磨,经历各种酷刑。其实,古今中外酷刑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今天即使在号称最保障人权的国家美国,也存在相当程度的酷刑审讯,尤其是在“9·11”恐怖袭击之后,为了严厉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在审讯恐怖分子的过程中,动用了包括水刑在内的各种酷刑。  酷刑审讯如此广受追捧,难道它真的能套出口供,达到预期目的吗?  恐惧让人精神
期刊
想到戰俘营,总是觉得不见天日,十分黑暗,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战俘通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但是即便这里物资匮乏,与外界缺乏沟通,战俘们也能通过最简单的物质交换为提高自身幸福感做出努力。换句话说,即便在战俘营里,也有经济交易。  人在,交易便在  即便在战俘营这样黑暗的地方,人们的行为方式,却也无形中符合了某些规律。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需求。只要这里的人数不止1个人,那么不同的需求就会存在。如果每个
期刊
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老师教,学生学,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则完全是隐性的,大脑究竟进行着怎样的活动,让学习这一任务达成?是否有办法像对电脑升级一样提升大脑的学习效率?这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渴望。  间隔学习法  早在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就首次提出间隔学习法,即在相同内容的学习活动之间插入其他的活动。艾宾浩斯花费了数年时间,学习、忘记、再学习无意义的音节后,惊讶地发现以间隔重复学习
期刊
爱出错的自助结账  相信大家经常会在超市购物时碰到大排长龙的结账队伍。这时,如果你看到旁边有个写着自助结账的柜台前面没人,是不是很惊喜?当你拿出货物开始进行自助扫描,前几个还挺顺利,直到有个物品怎么扫都没结果,机器还在一旁聒噪地提示你要正确地放入货物。原来是缺了条形码,你只好手动选择物品名称。但是海量的货物让你不知从何找起,于是你无奈地按下求助按钮等待工作人员的帮忙。然后你抬头看到人工结账的队伍刷
期刊
物联网现在越来越流行,共享单车实际上就是物联网的再一次“扩张”。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连接、Wi-Fi信号无处不在……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未来所有生活用品、办公设备都有连接物联网的趋势。  可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网络信号,也会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有可能使地球和人类从此“固步自封”。  一场小小的争吵  最近,美国新闻的热门话题是一场小小争论,争论的一方是天文学家,
期刊
在科学史上,有些科学家为了得到一个科学成果,可谓疯狂到了极点。从不要命的“火箭人”到吃呕吐物的医生,这些疯狂大胆的实验就像是加了特技一样。虽然这些实验未必都能得出有价值的结果,甚至会引发道德伦理上的质疑,但是这种大胆勇敢的探索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一二。  用生命在实验的“火箭人”  汽车安全带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必要防护装置,但是你知道安全带的诞生比汽车要早,且早期的汽车并没有规定配备安全带吗?安全
期刊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运营和维持这样一个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而构成的网络结构,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探寻运行英特网所需要的电量。根据之前的统计数据,专家估测互联网的运行会同时涉及全球7.5亿台台式电脑、7.5亿台笔记本电脑、10亿部手机、1亿台服务器的参与。研究人员将这些构建英特网的硬件设备以及网络基础设施都纳入统计范围。  数据中心是组成网
期刊
【编者按】《大科技·百科新说》2017年第5期刊登了《你看到的人工智能可能是假的——特立独行的侯世达》一文,介绍了美国当代著名认知科学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侯世达先生的科研事迹及其理论思想。这期杂志很荣幸地被远在美国的侯世达教授看到,他非常认真地指出了文章的一些讹误,介绍了自己更多的研究,也谈到了他对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这封信,我们更贴近地了解到认知科学最前沿的一些研究。
期刊
2015年7月4日和14日,相差仅10天,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和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分别发生一起校园殴打致死案,受害者年龄分别为15岁和14岁;同样在2015年7月,一段女中学生的霸凌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一名女生被脱光上身,遭8名同校女生拳脚相向……如今,在这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愈来愈多的校园霸凌事件跃入我们的眼帘,无不让我们感到纠心和痛心。社会应该有责任正视霸凌问题,而霸凌的根源究竟何在?
期刊
相传在亚马孙的丛林中隐藏着一个古老的文明,那里有一座由黄金构筑的神秘城市。1925年,58岁的探险家珀西·福赛特继承了探险家前辈的衣钵,深入巴西的丛林,找寻这个神秘的失落之城,他将这座传说中遍地黄金的神秘城市称为Z城。他和他的探险队在寻找Z城的探险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新闻和谜案之一。  时代精英福赛特  珀西·福赛特1867年出生于英国,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探险家,他的传奇冒险经历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