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卫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务人员双手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往往较其它人群多,经常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污染不同的物体表面,患者再去接触这些物体表面,造成手直接或间接的传播疾病,从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手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最易行、最经济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加强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保证病人安全,已为全球所关注。
关键词:医院感染;手卫生
近年来,由于医院感染引发的恶性事件触目惊心,而诸多的医院感染事件表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洗手又是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国外报道,通过洗手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1],因此,手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1.手卫生的概念和要求
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年12月1日实施,手卫生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所分致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按规范要求针对不同患者操作要洗手,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要洗手,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要洗手。
2.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
2.1洗手率低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洗手是常用的消毒方法,虽然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能认识洗手的原则,但是能坚持正确洗手的较少,仅有极少数医护人员在检查每一个患者后洗手。日常工作中,大部分医生在查房过程中至始至终不曾洗手,护士在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操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两患者之间需要洗手,经常是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等,一项调查显示50%医护人员在未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护理活动,因而实际洗手次数较应该洗手次数少,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检查发现,洗手后不擦干即开始无菌操作,或用白大衣、公用大毛巾、一人使用不消毒的小毛巾干手,以致造成手的再次污染[2]。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很多病人和物品,手部微生物污染严重,其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并可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患者和物品后未洗手的带菌率高达100%,而面对如此高的污染,手卫生情况却不尽人意。因此,改变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2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避免污染,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70%—80%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3]。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一些体检(如B超)检查时戴一次性手套,只为防护自己,而忽视了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另外,由于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污染亦可导致医务人员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时更换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传播的机会。
3.影响手卫生的因素:影响手卫生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管理制度上的、个人素质、硬件设施等方面。
3.1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没能提供完整、方便、正确的洗手设施,造成洗手后用白衣擦手等不规范情况,管理人员对正确洗手的操作方法和对时间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导致医务人员洗手的正确率不高。
3.2医务人员自身因素 部分医护人员主动洗手意识淡薄,其中包括:
3.2.1认为工作忙没时间洗手
3.2.2认为一人一洗手太麻烦,认为经常洗手会使皮肤粗糙。
3.2.3认为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不易过多洗手。
3.2.4认为护理同一病种患者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3.2.5认为患者多、工作量大,医务人员存在惰性心理,洗手时间短或洗手次数不够。
3.3硬件设施不到位 洗手池数量少,离操作区域太远,有的科室肥皂盒清洁消毒不彻底没有干手设施、冬天水温寒凉,无热水。
4.管理措施
4.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认识 通过反复多次培训,利用专题讲座、示范洗手方法、下发洗手流程图及手消毒技术资料,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掌握洗手的指征和方法,做到课课重视,人人皆知。将六部洗手法图文卡粘贴于各科洗手池旁,时刻提醒医务人员规范洗手。
4.2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和考核 我院由院感科牵头,采取现场查看、提问相关知识等方法,每月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各科室进行考核,对妇产科进行换药操作手卫生规范化,儿科、妇科病房进行查房手卫生规范化。在病房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让患者监督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行为。
4.3完善医院设施 领导要重视 医院尽可能改善洗手设施,所有诊室应配备流动水洗手池,选择除菌效果好又无刺激的洗手液,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便捷的洗手设备,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洗手的自觉性,为此,要求各临床科室、化验室、治疗车等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做到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积极发挥科室质控小组人员作用,督促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执行六步洗手法.
4.4加强洗手效果监测,每月对全体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进行监测,对不达标者进行质控并定期检查监督,凡发现该洗手的未洗手或洗手不规范和违反洗手操作规程的,当场指出。再有类似情况发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和质控,与当月绩效挂钩,促进医务人员规范洗手。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医护人员的手,医务人员又是检诊、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具体执行者。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病原菌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及医护质量,为提高医护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在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做好手的清洁消毒最为关键。同时,强化医院感染意识,普及正确洗手方法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能确实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避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减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不断加强手卫生管理和监测力度,以切断手传播医院感染的途径,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灿兰,刘红。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4):5.doi:10.3321/j.issn:1005-4529.2006.08.028.
[2]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510)
[3]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640.
关键词:医院感染;手卫生
近年来,由于医院感染引发的恶性事件触目惊心,而诸多的医院感染事件表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洗手又是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国外报道,通过洗手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1],因此,手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1.手卫生的概念和要求
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年12月1日实施,手卫生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所分致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按规范要求针对不同患者操作要洗手,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要洗手,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要洗手。
2.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
2.1洗手率低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洗手是常用的消毒方法,虽然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能认识洗手的原则,但是能坚持正确洗手的较少,仅有极少数医护人员在检查每一个患者后洗手。日常工作中,大部分医生在查房过程中至始至终不曾洗手,护士在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操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两患者之间需要洗手,经常是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等,一项调查显示50%医护人员在未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护理活动,因而实际洗手次数较应该洗手次数少,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检查发现,洗手后不擦干即开始无菌操作,或用白大衣、公用大毛巾、一人使用不消毒的小毛巾干手,以致造成手的再次污染[2]。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很多病人和物品,手部微生物污染严重,其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并可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患者和物品后未洗手的带菌率高达100%,而面对如此高的污染,手卫生情况却不尽人意。因此,改变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2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避免污染,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70%—80%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3]。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一些体检(如B超)检查时戴一次性手套,只为防护自己,而忽视了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另外,由于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污染亦可导致医务人员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时更换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传播的机会。
3.影响手卫生的因素:影响手卫生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管理制度上的、个人素质、硬件设施等方面。
3.1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没能提供完整、方便、正确的洗手设施,造成洗手后用白衣擦手等不规范情况,管理人员对正确洗手的操作方法和对时间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导致医务人员洗手的正确率不高。
3.2医务人员自身因素 部分医护人员主动洗手意识淡薄,其中包括:
3.2.1认为工作忙没时间洗手
3.2.2认为一人一洗手太麻烦,认为经常洗手会使皮肤粗糙。
3.2.3认为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不易过多洗手。
3.2.4认为护理同一病种患者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3.2.5认为患者多、工作量大,医务人员存在惰性心理,洗手时间短或洗手次数不够。
3.3硬件设施不到位 洗手池数量少,离操作区域太远,有的科室肥皂盒清洁消毒不彻底没有干手设施、冬天水温寒凉,无热水。
4.管理措施
4.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认识 通过反复多次培训,利用专题讲座、示范洗手方法、下发洗手流程图及手消毒技术资料,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掌握洗手的指征和方法,做到课课重视,人人皆知。将六部洗手法图文卡粘贴于各科洗手池旁,时刻提醒医务人员规范洗手。
4.2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和考核 我院由院感科牵头,采取现场查看、提问相关知识等方法,每月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各科室进行考核,对妇产科进行换药操作手卫生规范化,儿科、妇科病房进行查房手卫生规范化。在病房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让患者监督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行为。
4.3完善医院设施 领导要重视 医院尽可能改善洗手设施,所有诊室应配备流动水洗手池,选择除菌效果好又无刺激的洗手液,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便捷的洗手设备,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洗手的自觉性,为此,要求各临床科室、化验室、治疗车等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做到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积极发挥科室质控小组人员作用,督促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执行六步洗手法.
4.4加强洗手效果监测,每月对全体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进行监测,对不达标者进行质控并定期检查监督,凡发现该洗手的未洗手或洗手不规范和违反洗手操作规程的,当场指出。再有类似情况发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和质控,与当月绩效挂钩,促进医务人员规范洗手。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医护人员的手,医务人员又是检诊、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具体执行者。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病原菌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及医护质量,为提高医护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在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做好手的清洁消毒最为关键。同时,强化医院感染意识,普及正确洗手方法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能确实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避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减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不断加强手卫生管理和监测力度,以切断手传播医院感染的途径,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灿兰,刘红。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4):5.doi:10.3321/j.issn:1005-4529.2006.08.028.
[2]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510)
[3]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