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女性的赞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qianlan9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浪潮,形成了众多理论,如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美国作家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一书所体现的男女相异、男女平等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男女相异 男女平等 《达·芬奇密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主义的发展
  两千多年来,人类社会都是以男性主义为中心。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还是家庭领域中,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男尊女卑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把一个常见的陈述中的男性换成女性,才能发现日常生活逻辑的触目惊心的荒谬。核心文化观念关于什么是好的、值得向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质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两性都在内的人类;男人在前台,女人是背景,使女性边缘化,把女性变为规范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前提下,把挣钱的工作当作劳动和事业,不挣钱的家务不视为劳动和事业;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物,被摆在次等的地位。女性的工作、产品和社会环境均低于男性;各类传媒中的符号设计暗含对女性的贬低;社会结构安排从社会最高权力机制排斥女性。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法语为Féminisem)。19世纪80年代,这个词首次在英语中出现(英语为Feminism),1910年后开始在美国流行。其内涵就是追求男女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但之后,它的意义就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至今都没有定论。在中国,20世纪初就开始流传“Feminism”一词,它被译为“女权主义或男女同权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词在国内有很多译法,如“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争取男女平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等。1992年,张京媛在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时,在书中的序言里把这个词译为“女性主义”。自此,国内学者开始倾向于用“女性主义”,而非“女权主义”。这是因为“女性主义”一词更能表现出一种性别意识与文化态度,它旨在说明,中国的男女在政治上已取得平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从哲学上来溯源的话,女性主义是西方“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根据基督教的宇宙观,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因而都具有最高的内在价值和尊重,到17-19世纪,关于个人平等权利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男子在社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权利,但与之极不相对应的是,女性的权利却依然遭到排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女性解放运动萌芽了。西方女性解放运动在19世纪自觉兴起,这也是女权运动真正开始之时。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浪潮。在19世纪的第一次浪潮中,女性为了自己的选举权、教育权、就业权而奋斗。代表人物之一的穆勒,在其《女性的屈从之后》一书中提出,女性没有理由被排除在领导职位之外,并提出只有在女性有了选择自由之后,才能知道她们的“自然”能力是什么样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女性第二次浪潮的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伊瑞盖莱认为,西方的主导话语对女性的态度十分虚伪:一方面把女性当成负面因素,作为自己的反面;一方面又竭力抹去女性和男性的差异,以男性来代表女性,使之完全失去自己的身份。
  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史中,差异是一个最充满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关于在性别关系中争取平等与保持差异的论争是女性主义的一个中心问题。到底女性应当争取同男性平等,还是保持差异?概括的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五种立场:1、男女相异—男尊女卑,男权制,父权制;2、男女相同—男女平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3、男女相异—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4、男女相异—女尊男卑,文化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5、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因此难分高下。后现代女性主义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宗教精神是以男性神子耶稣为代表,《圣经》中的女性也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但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作者丹·布朗讲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男女平等,男女相异。
  二男女平等、男女相异
  索菲·奈芙是《达·芬奇密码》中的第一女主角。完全不同于女权主义先驱夏洛特·勃朗蒂所塑造的经济地位低下、相貌平平的女主人公,索菲年轻、漂亮、健康、自信,有魅力。其名“索菲”在古希腊语中意为智慧。她毕业于皇家霍洛威学院,是一名天才的密码译员,这一行业一贯由男性垄断,但索菲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小说中,索菲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解开雅克·索尼埃留下的拱顶石秘密的过程中,她和兰登教授的作用不分伯仲。首先,她帮助兰登从罗浮宫逃脱,这里体现的是与男权制社会里男性拯救女性截然相反的女性拯救男性。接下来,她解开了索尼埃留在名画《蒙娜丽莎》上的字谜,拿到了钥匙,在银行取得了装有拱顶石的盒子。在解开拱顶石字谜的过程中,又是索菲率先认出索尼埃是利用镜子写下了第一个谜面。在解开第一个密码的过程中,身为男性的兰登和提彬解开密码,得到了谜底“鲍芙默神”这个词。最后,索菲利用埃特巴什替换密码矩阵,得出索菲(sofia)是打开密码筒的那个词。在解开接下来的密码的过程中,同样的程序再次重复。在整个事件中,索菲和兰登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可谓不分伯仲。但是在揭开一个个谜题的过程中,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这表明丹·布朗不同于那些认为女性天生就是弱者、是需要男性保护的男权制的拥护者。他认为男女两性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是由男女的性别所决定的,是自然的。“男人女人当然不同,但他们的不同并不像白天与黑夜、天与地、阴与阳、生与死那么不同。”而且,丹·布朗认为两性差异并不妨碍两性平等,因为两性平等一直就是人类的追求目标。索菲的形象体现了女权运动所推崇的能与男性分庭抗礼的女性形象。丹·布朗对这两个角色的描写体现出他在女性应当争取同男性平等还是保持差异这一问题上,其立场为男女相异、男女平等。
  在《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还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耶稣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耶稣有妻有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圣经》中所记载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子。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圣经》“新约全书”里的形象,和许多其他女性在《圣经》里的形象一样,不仅着墨不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负面的:她们不是哭哭啼啼,就是神经兮兮。所以,在《圣经》里有关抹大拉的记载大都是对耶稣治病救人和受难复活的陪衬和点缀。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抹大拉的玛利亚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她不再是妓女,而是耶稣的合法妻子,是她建立了基督教会。当耶稣怀疑自己将会被捕并被钉上十字架时,他就告诉抹大拉的玛利亚应该怎样在他死后掌管他的教会。在小说中,抹大拉的玛利亚并不是因为是耶稣夫人而显得重要,她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女人——她是王室的后代。丹·布朗还重新诠释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他认为画中站在耶稣身侧的就是他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在这里,丹·布朗没有将抹大拉的玛利亚描写成耶稣的辅助者,而是将她定位为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能与耶稣比肩的女性。这同样体现了丹·布朗认为男女相异、男女平等的立场。关于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故事,实际也体现了达·芬奇一反传统父权制男子主义社会,并从与精神信仰密切相关的宗教领域,倡导女性主义的基石——圣母崇拜。
  在本书中,许多细节都体现了丹·布朗认为男女相异、男女平等的立场。如书中守卫圣杯的郇山隐修会,是一个女性崇拜的宗教组织,它崇拜女神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早期基督教中的掌权的男人散布贬低女性的妖言惑众,唆使大众偏爱男性。天主教裁判所发行的《巫婆之锤》向人们灌输“自由思考的女人们给世界带来威胁”的思想。这个组织历来都有女性的加入。在它的历任领导者当中,就有四位是女性。护卫长传统上由男性充任——即担任保卫工作——而女性则占据了更高的地位,并可能担任最高的职务。他们守护的圣杯传到当世为一男一女两名耶稣的后裔。而有关圣杯的最后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圣杯在罗斯林教堂下静待。剑刃圣杯守护着她的门宅。”根据符号学,此处的剑刃象征男性,圣杯象征女性。由此可见,丹·布朗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圣杯是由女性和男性共同守护的。
  传统的男权制思想认为男女两性当然不同,而且是天差地别,男尊女卑是再自然不过的正常秩序。这种思想观念已经盛行了几千年,是不公正、不正义的,也是十分陈旧过时的。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丹·布朗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他认为:男女虽然相异,但在本质上没有不同。因为男女原本无差异,所以男女才应当平等。这也符合启蒙思想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观点:“我认为男性和女性是同一个模型制造出来的。如果不看教育和风俗,两性的区别不大。”
  《达·芬奇密码》一书在性别问题上,认为男女相异。这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相同,即强调差异,强调不要用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也肯定正面的与男性价值相对立的价值,在主张男女平等的前提之下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米利特也持这种观点,她说:“男性和女性确实属于两种文化。”
  本书中一切罪恶的源头是提彬爵士。他是一位历史学家、英国贵族,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是一位典型的男权制社会里的高高在上的、有控制权的、有效率的、有竞争性的、有强迫性的男性形象。这种人似乎是无所不能的,似乎能实现自己的所有心愿。然而丹·布朗却赋予他一败涂地的结局——他距离圣杯的秘密近在咫尺,却无缘得见。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认为: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发展不完备的形态。他说:“男性高贵,女性低贱,男性统治,女性被统治。”但在本书中,丹·布朗推翻了这一观点,男性并不高于女性,男性有其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了男性的失败。与之相反的是本书中女性角色索菲,她是完美女性的代表;她与兰登合作,合二人之力揭开所有谜题,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三结语
  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丹·布朗利用符号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一些所谓真理的重新诠释,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了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他也反对男女二元对立,认为男女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对社会发展起到不同但同等重要的作用。男女平等应该是在地位一样的前提下,双方分工不同,彼此协作,取长补短,这才能使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的情况更趋向于平等。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已经使性别不平等成为不必要的、过时的制度和观念,因此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和男权制的批判。性别平等是一个无人能够阻挡的大趋势,所有想扭转这个趋势的人都显得愚昧可笑,而且势单力薄。
  
   参考文献:
   [1] 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刘芹:《从〈达·芬奇密码〉解析新时代的女性主义》,《安徽文学》,2008年第1期。
   [6] 梁伟、李晴辉:《论劳伦斯的女性主义意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 李银河:《女性主义》,山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
   [10]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郭立,女,1976—,重庆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的城市作家,贾平凹熟悉并关心着农民和城市人群的生存状态。在他的小说中,他在时代和民族背景下去透视和分析人性,并通过对人物追求、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理想和结果的对比来审视人性,从而使他的小说对人性的弱点和缺陷的揭露更为深刻。  关键词:贾平凹 长篇小说 人性弱点 分析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特别是小说当中,他发现了许多
期刊
摘要 以普通的平民视角,关注现代都市卑微而丰赡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以诗意的语言,展现悲天悯人的情怀。黄咏梅的小说无疑迥异于90年代以来年轻女作家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显示了女性文学的另一种存在。  关键词:平民视角 小人物 诗意洋溢 悲悯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个性话语充分彰显,以卫慧、棉棉为首的“70后”小说家高扬“回到个体”,倡导“身
期刊
摘要 繁漪这一文学形象颠覆了传统文化中的母亲形象,她不满长期压抑的家庭环境,努力冲破像牢笼一样的家庭生活,甚至不惜担上不伦的罪名和继子相爱。当发现继子另有恋人时,她歇斯底里般阻止,妄图完成对自身爱的权利的追逐。然而,文本叙事鲜明地告诉读者她这一追求的虚妄与苍白。  关键词:母亲形象 女性权利 消解 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是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的
期刊
摘要 杨绛的小说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机智幽默又同情宽容的态度,描绘一定历史时期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并妥善布局,熟练运用文字,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语淡意浓、婉而多讽”、刚柔相济、平和隽永的风格特征,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自己独特的脚印。  关键词:杨绛小说 题材内容 风格特征    杨绛的小说创作,以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演进轨迹和知识分子的心态历程”。解放前的作品
期刊
摘要 卞之琳的诗具有极强的知性色彩,蕴涵丰富,具有哲理性,是对玄理的暗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和对现实的关注,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  关键词:卞之琳 诗歌 象征 哲思 玄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其诗作蕴涵丰富,具有冷峻的特色。诗人的笔触伸向宇宙、人生、历史、自我、社
期刊
摘要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本文从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文本的断裂、隐含的主人公等几个问题考察小说所体现的独特的叙述技巧,感受小说中韵味无穷的诗意。  关键词:《河上柳》 叙述技巧 意象 反讽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这篇小说
期刊
摘要 本文尝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浅析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去第十九号房间》中苏珊这一悲剧人物的毁灭之路。论文主要依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人格结构的划分,剖析了苏珊在缺失爱的外部世界中,在过度理智的超我和极度压抑的本我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步入疯癫迷狂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去第十九号房间》 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获得
期刊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极富才华的女作家,一生不幸的经历给她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于是把自己的苦难遭遇和对人生的体验都融入到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女性生存境况的叙写,鞭笞了封建制度残害妇女的罪恶,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萧红 女性 生存境遇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历尽人世苦难而又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萧红,鲁迅
期刊
摘要 《非法入侵》是美国当代推理小说家苏·格拉夫顿的一部力作。通过文中人物索拉纳对孤寡老人财产和生命的掠夺,金西的关照、梅拉妮的亲情、亨利的善良集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作品的伦理主题——掠夺与人文关怀。作品的矛盾伦理主题耐人寻味,不仅体现了不同人性格的特点、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又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前景,展示了美好战胜邪恶、正义战胜阴谋的主旋律。  关键词:《非法入侵》 伦理主题 掠夺 关照  
期刊
摘要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华裔文学作品中,无不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一主旋律,这不仅是华裔文学作家特定的经历和身份所决定的,也反映了当代美国华裔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重新构建文化身份的现状。  关键词:文化碰撞 文化交融 华裔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史,“经历了从被忽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