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湖,自然的一双眼睛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OrW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趁着长假休息,再次来到静湖公园。
  从厦门乘船南渡,上岸后便进入招商局漳州开发区,顺南鼎山继续向南,就到了静湖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汪碧水,荷叶间几只黑天鹅正悠闲地游泳。这就是静湖吗?不,这只是静湖的水流下来汇聚而成的一处溪潭。
  依伯阳山拾级而上,跨石桥,上木道,旋即没入花溪谷,林木苍翠,泉流叮咚。飞鸟从头顶掠过,大呼小叫地蜂拥而去;鱼儿在水里嬉戏,不时翻卷起几朵浪花。还有蚯蚓在土壤中穿行,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其它生物……它们与我们一起组成了静湖公园。
  是的,当我在静湖公园里徜徉的时候,跟周围的环境便融为了一体。我知道,静湖公园里不只有我,有你,有他,还有蚯蚓和其它生物,它们与山、水、树、花、鸟、鱼,它们与我们,一起组成了静湖公园。静湖公园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归根结底是大家的。
  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就登上了堤岸。我们所说的静湖公园,其主体水景包括两部分,即眼前约五万平方米的静湖和刚才经过的溪潭。沿静湖堤岸继续向南,经过之处有不少摩崖石刻,如“无极”“宠辱不惊”“为无为、事无事”等,道家意味颇浓。
  静湖南岸有一狭长谷地,被命名为“桃花源”,一尊五米高的老子石雕头像伫立其中,长髯浓眉,目光安祥,与静湖南北相望。头像旁边安放着南宋末年书法家赵孟頫抄录的《道德经》长卷石刻。
  原来这是一处展示道家文化的胜地。
  据说静湖的名字出于诗句“静观天地外、湖云自去来”,暗含道家“清静无为”“上善若水”之意。于是便豁然开朗。回首望去,老子石像背后就是一片杨梅林,枝繁叶茂深处,鸡犬之声相闻,好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
  一溪水流从山涧涌出,在老子雕像前跃入静湖,清澈透明,纤尘不染,这便是湖水的源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那湾溪流就像老子流下的泪水。对,泪水。静湖可不就是老子的泪水汇聚而成的么?或者说,静湖公园里的两汪深潭,就是老子的两颗泪珠。
  那么,老子何以流泪?为谁流泪?
  当然是为人类。
  众所周知,清静无为是道家最为重要的思想。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更不能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总的来看,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不加强制。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當前时髦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然而,自道家思想诞生以来,就有不少哲学家和政治家把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批判,老子能不难过吗?
  按照道家的解释,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这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现实中的人类总是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其它万物都是附属;把自然仅仅当作环境,视人类为宇宙的中心。总之,人类习惯于把自己与环境割裂开来,甚至把自然当作对立面。这与道家思想严重不符,老子能不伤心吗?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从最初的采摘野果到后来的刀耕火种再到如今的联合收割,人类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然而,人类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拼命向自然索取,毁林开荒,无限放牧,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使人类生活陷入困顿之中。
  更有甚者,人类时常自作聪明地想改造自然,高呼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把科技成果强加给自然,结果破坏了自然运行的规律,遭到自然的疯狂报复。这些年自然灾害频发,就是人类胆大妄为一意孤行的结果。老子在另一重世界里看得清清楚楚,能不悲哀吗?
  于是,老子伤心的眼泪,汇聚成了静湖水。
  此时,满月升起来了,照在静湖水面上,波光粼粼。
  因为月光的映照,湖水便活了起来,就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眸善睐。月亮落在湖心闪闪发光,忽然觉得湖面就像眼睛一样注视着我。呵呵,可不就是眼睛么?老子的泪水幻化成了一双眼睛,一双镶嵌在大地上的眼睛,那是自然的眼睛,正温柔地注视着人类。
  或许白天时静湖景区里游人如织太嘈杂,那双眼睛没有睁开,它喜欢清静,夜晚时才开启双目。月光如水的时候,那双眼睛格外有神,仿佛在做静夜思。我静静地凝视着湖面,凝视着那双眼睛,它就像镜子一样,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一个为生计奔忙的人,一个被功名利禄绑架的人,一个屡次伤害自然却浑然不觉的人。
  一个声音忽然响了起来:
  时常来照照吧,不要在欲望中迷失自己。
  终于认清了自己,在一双眼睛里,那双眼睛就是静湖,镶嵌在大地之上,那是自然的眼睛,提醒人类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我从中看清了自己。我希望你也来照照镜子,相信你也能从中看清自己。
其他文献
前两个月在市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叫《记得住的乡愁》,是漳州作家编辑们写的40篇介绍本土古村落的文集,翻着目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古村落我已经去过了,首先吸引我目光的,是一篇名叫《海边云水谣——佛昙轧内村》的文字,一口气读完,便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个地方。  国庆从老家探亲回来,阿诚加班一天,还剩一天时间,他便提议去佛昙轧内村,我曾把那篇文字给他看过,他也记住了这个地方,因为文中介绍这个村庄依山靠海,村
期刊
一天的时间,有的人懒懒散散,一晃而过,有的人勤勤恳恳,丰富多彩。在诏安悬钟古城的一天,让我难以忘怀——  前天晚上,接龙文区博物馆馆长立群兄邀约,说是否一同去诏安县看看悬钟古城,看看岩壁上是否有太阳纹岩画,我欣然接受。是夜,清风徐徐,梦境中邂逅外星人,他们在家乡的东门塔屿身轻如燕,时而在岩上种植蘑菇,镂刻流星雨;时而于悬崖峭壁载歌载舞,临海观潮。  上午七点半,我们开始出发,很快,不知不觉悬钟古城
期刊
对未来,我们这些人是不是有点“想象力贫乏”?“一担能挑两座山”啦,“月宫装上电话机”啦,太玄乎却又太坐实。移山仍要用扁担来挑?月宫之妙弄半天就安了部电话机?也许正因为这个“贫乏”的缘故,“未来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刚一“舶来”中国大陆,便风靡起来:《第三次浪潮》啦,《第四次浪潮》啦,《九十年代大趋势预测》啦,一路看好。喏,就手头这本《未来之路》,个头不大也卖到二十元的辣价钱——可我还是认了。  电脑奇
期刊
2015年3月28日上午,一大群人马约好了到平和坂仔去看林语堂。  进入平和地界的时候,雾呼呼喝喝涌过来,前方的山和路像刚出浴的杨贵妃见了生人,转身闪在薄纱里。跟着大雾涌过来的是一通电话:“去坂仔的路堵车了,堵了好几公里。今天,二月初九,一年一度双溪墟啊。”  二月初九双溪墟。这是平和最著名的墟日。这天大道公很开心,因为他过生日。更开心的是平和的乡亲们,因为他们这天可以放开手脚挑选称心如意的传统手
期刊
九龙江北溪名士陈天定,明天启四年(1624)举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同年因不愿附和宦官权贵回乡隐居。  明崇祯元年(1627),陈天定被朝廷召回,授官行人,历迁吏部主事。明崇祯九年(1635),株连黄道周案入狱。明崇祯十四年(1640)得释复职,后升至太常寺少卿。明崇祯十六年(1642)辞官回乡,曾寓居华安县良村乡南山宫,后在华安县新圩镇花山授徒讲学,誉满北溪,有十八考生十九个中举的传说
期刊
只去过一次的地方  南怀瑾说,文人到过四川,一生无憾。可见,游历也是一个人的阅历,有些地方对文人多么重要。  其实,对于普通的人,有些地方,只去过一次——那是潮湿的远方,曾经去过的地方,有袅袅升腾雾的感觉,内心变得云水苍茫。  只去过一次的地方,在雨中只看到它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等到雨停、转晴,满城阳光灿烂,我已经走了。离开的那个地方,树和房子,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天濛濛,湿漉漉的样子。  春天
期刊
在每个读书人的心目中,云霄的七星山,是一处值得永远仰望朝拜的圣地。因为此地长眠着一位泰山北斗级的文化名人林偕春。  林太史公,民间又尊称为“林太师公”,名偕春,字孚元,号警庸,晚号云山居士。祖籍福建云霄佳州郭墩,后迁居前涂村。他年少有志,勤奋苦读,为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翰林院編修、两浙学政、南赣兵备、湖广参政等职,因以侍读学士为太子太傅;明万历元年(1573)拜太师,赐“魁星”;卒于明万历三十二
期刊
以前每次下乡路过钟腾村时,总会看到一片破落的旧房子,路边那座大厝尤其显眼。两侧厢房坍塌殆尽,但居中的大厝,厚厚的瓦盖,两头高高翘起的屋脊,依稀可辨当年恢弘气象。在闽南一般只有名门望族或大姓宗祠才会有这样的大厝。这是谁家的大厝呢?为何这般风雨飘摇?  闽南大厝我见过不少,我的故居就是其中之一。我常听父辈们说,普通民居与一座像样的大厝有着天壤之别,大厝用料之精细考究超越常人之想象。细微之处小至毫厘,大
期刊
你可曾听说过“美人树”吗?秋意渐浓时,我家附近的那条名为“水仙大街”的道路两旁,盛开了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粉红色的花朵,仿佛一幅幅刚刚收笔的仕女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款款深情,款款走来,尽显优雅,让人有“人间四月天”的错觉。生出如此美景的绿化树,有个醉人的名字:美人树。  每天上下班,这条绵延3公里多的大街是我的必经之路。道路两旁密密扎扎的花枝随着车身的移动,迎面而来,向后退去,前仆后继,成千上
期刊
菖蒲旺生,粽子飘香,我们又迎来夏季里隆重热闹的大节——端午。怀想老家闽南和对岸台湾的端午节,似乎可以闻到浓郁的节日情味。少年时代,每到端午节早上起床后,就有一项神圣的使命要我去完成,那就是祖母催促我到村边的老榕树采摘几桠榕青。榕青就是榕树的枝条,端午节这天,闽南和台湾家家户户在大门插榕青,蔚为大观。这与其他地方端午节悬菖蒲挂艾叶形成强烈反差。是何缘故?  原来,旧时闽南和台湾沿海地区风沙肆虐,难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