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化学知识中,质量守恒定律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作为化学规律,是需要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通过化学式表达出来,都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将物质的元素守恒和质量守恒都体现出来。针对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130
在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化学变化规律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这也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初中学生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对化学反应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于化学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所存在的质量关系明确表达出来。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角度而言,在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解,之后对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运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为后续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模式设计,以生为本突破传统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大多通过一两个演示实验对质量守恒原理进行验证,这种“以讲代做”的教学方式单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而基于证据推理的教学,是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的个体提升为目标,以“阳光学习”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以问题“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来引入课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证据,同时利用实验进行再现,进而通过证据推理归纳发现蕴含其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二、课堂实践,原生课堂自然生成
课堂是燃烧青春、张扬个性的主阵地,只有学生学习状况的外显,才能让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1.提出问题,确立学习目标,思维起航
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思维容量,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知识、理清原理、辨析方法和形成化学观念。好的问题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够使学生聯系熟悉的现象和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表征、提出假设,然后转化成可操作性实验,为证据推理奠定基础。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样的探究问题: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会将问题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如何测量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顺利勾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回忆,找到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案例,并积极进行深入探索。
2.甄别筛选,形成化学实验,寻找证据
为问题寻求答案是学生的本能,而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为实验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反应,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想法,让证据更加多元、丰满,同时对众多观点进行分类选择,以确立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面对问题,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支撑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学生1: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质量减少;铜粉加热生成了氧化铜,固体质量增加。学生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总和而非固体质量的改变。学生3:质量关系有大于、小于、等于三种,故我们需要利用密闭容器来研究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关系。最终学生选择了氧化反应、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为代表,对比了波义耳和拉瓦锡的实验装置图,设置了如下三个实验。实验一:将铜粉放置于试管中,用带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分别称量加热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对比得出结论。实验二:称量分别盛有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的总质量,将两溶液混合反应,再称量反应后两个烧杯的总质量,对比前后质量得出结论。实验三:称量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的药品与密闭装置的总质量,让二者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再称量反应后的总质量,对比前后质量得出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真实地看到了实验现象,还通过称量的方法进行了定量观察,按照自己的设想收集到了相关的证据。
三、教学反思,证据为本回归本真
1.“证据为本”为基点
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尝试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答案,先从生活经验中寻找有用证据,讨论木炭燃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然后在固体质量的减少中追问该反应是不是能代表所有的反应;接着讨论铜加热反应,不同的结论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顺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师生一起向更深层次寻找证据,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进一步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提供证据。整个教学过程,以证据为本,排列有序、逻辑清晰,确保学生始终活跃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轻松自如。
2.“推理求真”为核心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证据呈现之后,质疑仍然存在,与证据对话才是消除疑惑的最好方法。在证据推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告知结论,而是让学生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满足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勇敢与证据对话。如在木炭燃烧中得到固体质量减少的结论,在铜加热反应中得到固体质量增加的结论,这两个结论的相互矛盾自然会在学生大脑中产生冲击,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联想、分析、交流和讨论。学生在犯错、纠错中自行修正思维,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建构化学的“变化观”“守恒观”和“科学本质观”,使最终的结论深人人心。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知识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描述简单,初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确实非常难的。质量守恒定律是比较实用的规律,学生可以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各种化学问题,包括化学溶剂中化学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构成等都可以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来,还可以对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通过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各种化学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合理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峰.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改进研究[J].现代教育,2020(12):53-56.
[2]许紫炜.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云南化工,2018,45(S1):100-102.
[3]李泉坤.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150-151.
[4]韦美庭.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巧解初中化学题[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107-109.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130
在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化学变化规律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这也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初中学生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对化学反应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于化学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所存在的质量关系明确表达出来。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角度而言,在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解,之后对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运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为后续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模式设计,以生为本突破传统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大多通过一两个演示实验对质量守恒原理进行验证,这种“以讲代做”的教学方式单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而基于证据推理的教学,是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的个体提升为目标,以“阳光学习”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以问题“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来引入课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证据,同时利用实验进行再现,进而通过证据推理归纳发现蕴含其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二、课堂实践,原生课堂自然生成
课堂是燃烧青春、张扬个性的主阵地,只有学生学习状况的外显,才能让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1.提出问题,确立学习目标,思维起航
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思维容量,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知识、理清原理、辨析方法和形成化学观念。好的问题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够使学生聯系熟悉的现象和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表征、提出假设,然后转化成可操作性实验,为证据推理奠定基础。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样的探究问题: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会将问题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如何测量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顺利勾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回忆,找到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案例,并积极进行深入探索。
2.甄别筛选,形成化学实验,寻找证据
为问题寻求答案是学生的本能,而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为实验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反应,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想法,让证据更加多元、丰满,同时对众多观点进行分类选择,以确立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面对问题,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支撑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学生1: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质量减少;铜粉加热生成了氧化铜,固体质量增加。学生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总和而非固体质量的改变。学生3:质量关系有大于、小于、等于三种,故我们需要利用密闭容器来研究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关系。最终学生选择了氧化反应、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为代表,对比了波义耳和拉瓦锡的实验装置图,设置了如下三个实验。实验一:将铜粉放置于试管中,用带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分别称量加热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对比得出结论。实验二:称量分别盛有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的总质量,将两溶液混合反应,再称量反应后两个烧杯的总质量,对比前后质量得出结论。实验三:称量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的药品与密闭装置的总质量,让二者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再称量反应后的总质量,对比前后质量得出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真实地看到了实验现象,还通过称量的方法进行了定量观察,按照自己的设想收集到了相关的证据。
三、教学反思,证据为本回归本真
1.“证据为本”为基点
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尝试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答案,先从生活经验中寻找有用证据,讨论木炭燃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然后在固体质量的减少中追问该反应是不是能代表所有的反应;接着讨论铜加热反应,不同的结论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顺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师生一起向更深层次寻找证据,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进一步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提供证据。整个教学过程,以证据为本,排列有序、逻辑清晰,确保学生始终活跃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轻松自如。
2.“推理求真”为核心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证据呈现之后,质疑仍然存在,与证据对话才是消除疑惑的最好方法。在证据推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告知结论,而是让学生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满足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勇敢与证据对话。如在木炭燃烧中得到固体质量减少的结论,在铜加热反应中得到固体质量增加的结论,这两个结论的相互矛盾自然会在学生大脑中产生冲击,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联想、分析、交流和讨论。学生在犯错、纠错中自行修正思维,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建构化学的“变化观”“守恒观”和“科学本质观”,使最终的结论深人人心。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知识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描述简单,初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确实非常难的。质量守恒定律是比较实用的规律,学生可以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各种化学问题,包括化学溶剂中化学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构成等都可以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来,还可以对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通过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各种化学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合理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峰.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改进研究[J].现代教育,2020(12):53-56.
[2]许紫炜.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云南化工,2018,45(S1):100-102.
[3]李泉坤.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150-151.
[4]韦美庭.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巧解初中化学题[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