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浪潮下,小学教师不再单纯是一个“教书匠”,角色从已经多样化。尤其是小学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既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学生家庭的希望,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和方向。笔者从教育科研与小学教师发展的存在的普遍现象和原因、对策、必要性三个方面浅层次阐释。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科研;小学教师
一、小学教师对待教育科研的普遍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现象浅析
1.科研神秘化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没有专业指导或培训,尤其是设施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认为科研是一种虚无的、摸不着看不透的“高大上”的项目。
2.科研功利化
现实生活中,某些学校的科研氛围并不是很好。部分教师只关注课题立项、成果展示、荣誉证书以及职称评定,忽略了学生的教育进展;还有部分教师开展科研只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并不是兴趣使然,最终出现职业倦怠等消极情绪,这不仅不利于科研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不利于推动国家的教育改革。
3.科研虚无化
这里指的是学校领导不重视,没有科研带头人,且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回馈。由于部分学校没有成立完善的科研组织,导致一些教师就算有了科研成果,也没有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鼓励,而且也不排除科研资金不透明的现象,这不仅挫败了开展科研的人的积极性,也没有体现出科研的真正意义。
(二)原因浅析
1. 对科研存在畏难情绪
核心素养观是近几年提倡的,对以前的教师队伍来说,大多数学校的中坚力量的教师是属于中年,不怎么接触科研方面的工作,存在对科研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而新的一批年轻教师队伍由于经验缺乏、也没有有科研经验的专业人士带领,对于他们来说,科研也是一件棘手的事。
2. 教师多重身份,无心科研
在部分落后的区域,一个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很重的,尤其是女教师,不仅要兼顾家庭还要兼顾多个课程的教学,如果是班主任,还会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它科任老师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挤出时间发展科研实属艰辛。
3. 缺乏科研条件但又经不住考验
部分学校科研组织不健全、但是教师的绩效考核又与科研挂钩,在这种矛盾的现实面前,部分教师只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空谈相关教学理论,导致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促进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
1.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聆听报告、互动交流等形式,真实直观地提供发展的可循路径,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引领教师寻找自己的科研方向,提升对科研功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2.提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
建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研究教育科学的“学术共同体”;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过程中引导他们掌握学科背景前沿和思想方法知识,重视教育研究方法与能力训练;鼓励教育行动研究、校际经验交流和自发革新;奖励积极参与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育者。
(二)学校层面
1.减轻教学负担,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普及提供条件
既要注重减负,又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对研究者来讲,这是一种认可与鼓励;对其他教师来讲,是一种引领与促动。一个学校如果能经常进行这些研究经验的交流推广,那么这所学校就会逐渐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教育科研就会真正起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作用。
2.健全科研机构、发挥监督作用
教育科研的顺利推行需要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以及规范的工作程序。学校除了成立健全的科研监督机构、还应该加大科研投资、扩大科研知识的普及度,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吸引更多的教师认真的从事科研活动。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从事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学科教学体系创新
小学教师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教学场景,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资源,他们比教育科研者更贴近学生、更熟悉课堂,具有更细致的探索和观察的机会。当教师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一门学科的相关命题进行分析,掌握各种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就更易于系统地理解一门学科。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研过程。从实际问题出发,再检验,实质上也是一个学科体系创新的过程。
(二)有利于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转变。
未来的教师职业将不再只是由外部的责任义务养育的一种奉献的职业,而是一种充满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充分激励并释放创造者主体潜能的、引导创造者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丰碑只能由教师自己来建造,教师劳动会因此逐步与科学家、艺术家的职业一致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娟.中小学教师如何做教育科研[J].江西教育, 2017(35):27-28.
[2]李建辉.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福建省三市(区、县)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5,36(07): 150-158.
[3]熊梅.立足校本教育科研,推進学校改革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研立校的回顾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7(09):47-49.
[4]鄢淑清.浅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J].教书育人,2016(28):12.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科研;小学教师
一、小学教师对待教育科研的普遍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现象浅析
1.科研神秘化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没有专业指导或培训,尤其是设施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认为科研是一种虚无的、摸不着看不透的“高大上”的项目。
2.科研功利化
现实生活中,某些学校的科研氛围并不是很好。部分教师只关注课题立项、成果展示、荣誉证书以及职称评定,忽略了学生的教育进展;还有部分教师开展科研只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并不是兴趣使然,最终出现职业倦怠等消极情绪,这不仅不利于科研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不利于推动国家的教育改革。
3.科研虚无化
这里指的是学校领导不重视,没有科研带头人,且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回馈。由于部分学校没有成立完善的科研组织,导致一些教师就算有了科研成果,也没有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鼓励,而且也不排除科研资金不透明的现象,这不仅挫败了开展科研的人的积极性,也没有体现出科研的真正意义。
(二)原因浅析
1. 对科研存在畏难情绪
核心素养观是近几年提倡的,对以前的教师队伍来说,大多数学校的中坚力量的教师是属于中年,不怎么接触科研方面的工作,存在对科研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而新的一批年轻教师队伍由于经验缺乏、也没有有科研经验的专业人士带领,对于他们来说,科研也是一件棘手的事。
2. 教师多重身份,无心科研
在部分落后的区域,一个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很重的,尤其是女教师,不仅要兼顾家庭还要兼顾多个课程的教学,如果是班主任,还会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它科任老师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挤出时间发展科研实属艰辛。
3. 缺乏科研条件但又经不住考验
部分学校科研组织不健全、但是教师的绩效考核又与科研挂钩,在这种矛盾的现实面前,部分教师只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空谈相关教学理论,导致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促进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
1.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聆听报告、互动交流等形式,真实直观地提供发展的可循路径,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引领教师寻找自己的科研方向,提升对科研功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2.提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
建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研究教育科学的“学术共同体”;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过程中引导他们掌握学科背景前沿和思想方法知识,重视教育研究方法与能力训练;鼓励教育行动研究、校际经验交流和自发革新;奖励积极参与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育者。
(二)学校层面
1.减轻教学负担,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普及提供条件
既要注重减负,又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对研究者来讲,这是一种认可与鼓励;对其他教师来讲,是一种引领与促动。一个学校如果能经常进行这些研究经验的交流推广,那么这所学校就会逐渐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教育科研就会真正起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作用。
2.健全科研机构、发挥监督作用
教育科研的顺利推行需要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以及规范的工作程序。学校除了成立健全的科研监督机构、还应该加大科研投资、扩大科研知识的普及度,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吸引更多的教师认真的从事科研活动。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从事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学科教学体系创新
小学教师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教学场景,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资源,他们比教育科研者更贴近学生、更熟悉课堂,具有更细致的探索和观察的机会。当教师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一门学科的相关命题进行分析,掌握各种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就更易于系统地理解一门学科。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研过程。从实际问题出发,再检验,实质上也是一个学科体系创新的过程。
(二)有利于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转变。
未来的教师职业将不再只是由外部的责任义务养育的一种奉献的职业,而是一种充满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充分激励并释放创造者主体潜能的、引导创造者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丰碑只能由教师自己来建造,教师劳动会因此逐步与科学家、艺术家的职业一致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娟.中小学教师如何做教育科研[J].江西教育, 2017(35):27-28.
[2]李建辉.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福建省三市(区、县)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5,36(07): 150-158.
[3]熊梅.立足校本教育科研,推進学校改革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研立校的回顾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7(09):47-49.
[4]鄢淑清.浅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J].教书育人,2016(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