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词汇使用与规范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少年使用的网络词汇及其特征
  网络词汇概念取自“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指“网民在网上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等里面习惯使用的特点词语和符号”[1],鉴于“网络符号”(动态表情与颜文字等)是符号学研究范畴,在本文不做阐述。“网络词汇”最明显的特征概括如下:
  (一)领域性强
  “网络词汇”包含词汇种类众多,从语体角度来说包含了口语和书面语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印刷体口语”[2],“网络词汇”的使用主客体常常有其特定的网络社交群体和文化圈,因此其领域特征较强,词汇表达具有良好的画面感,例如网络游戏领域的“蓝”“远程输出”“开大”“肉盾”,二次元动漫领域的“CP”“番”“既视感”“萌娘”等等,
  (二)对应度高
  因为每个网络词语有其对应的独特来源,和对应的使用场合,因此网络词汇的语义对应度较高,在网络词汇使用者的语言交流中信息传递效力极高。从语用学角度来说,网络词汇的语用意义能够“顺利地,不产生本质性畸变地传递出来,并且得到互動双方的理解”[3]。
  (三)更新量大
  每年大量的网游、手游、单机游戏、更新的动漫剧集,甚至热点新闻、电视节目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网络词汇的大量更新和使用,随着一些网络词汇使用频率的逐渐降低,以及语言的“经济原则”[4]特质,会产生一种自然的词汇淘汰和词义变化,例如多年前的网络词语“神马”“浮云”就已渐渐不被使用,“土豪”“学霸”的语义与原始语义比较,变化明显。当然,也有许多网络词语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例如“腹黑”“傲娇”等等。
  (四)不可忽视的问题
  质量参差不齐,网络词汇成词原因众多,词汇来源复杂,因而许多具有负面意义、低俗特征、歪曲词义的词语也渗入其中,对汉语语言使用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低俗词汇不仅引导某些负面的价值观,还带有人身攻击和辱骂性质,对于汉语语言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二、青少年使用的网络词汇差异及问题分析:
  (一)年龄差异
  网络词汇接受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是青少年群体,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近年呈现低龄化趋势。因此,低龄青少年错误理解词义和使用词汇不顾语境的情况逐渐增多。
  使用频率最低的集中在高龄人群,一方面缘于年龄代沟,另一方面缘于网络使用频率及网络社交环境。
  (二)圈层差异
  青少年群体本身构成复杂,网络词汇本身的圈层使用的特质就决定了不同词汇在不同社交圈和文化圈的青少年群体中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具有较大差异。例如“二次元(发源于动漫和游戏世界的幻想虚拟世界)”文化圈和“非二次元”文化圈。“二次元”文化圈例如“COSPLAY圈”和“同人圈”等等,青少年个人甚至可能在多个圈层中扮演不同角色,拥有多重语言体系的应用能力。不同圈层的青少年有各自的话语体系,运用圈层独有的“网络词汇”交流时也常常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甚至产生误解。
  (三)信息差异
  网络词汇规范所遇到的困难即在于高校权威语言学研究学者和网络词汇使用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高校语言学学者不能深入了解网络词汇使用现状和更新动态,部分学者对网络词汇执反对态度。例如,在题为《古代诗词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讲座中,武汉大学学者李敬一认为,如今网络语言泛滥,从不规范的遣词造句,到不知所云的“火星文”,充斥网上,糟蹋了祖宗和传统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我们不能随意地去造一个字词,汉字的奇妙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网络词汇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缺乏对学者研究和规范要求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两个群体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对网络词汇接受和使用的严重分歧。
  网络词汇虽然更新迅速,甚至大有成为独立词汇体系的趋势,但由其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更新迅速带来的根源性问题——用词的不稳定性以及造词的随意性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三、网络词汇的规范和收录的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接受度高的网络词汇使用范式
  网络词汇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语言词汇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而,网络词汇规范应当受到重视,可以借助媒体、中学、高校等机构,建立网络词汇使用者和研究学者的对话平台,增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规范的接受度高的网络词汇使用范式。
  (二)建立灵活性强,功能丰富的线上网络词汇词典
  一味寄希望于网络词汇生态圈的自净和自律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生命力强,使用频率高,价值导向积极的网络词汇应给予收录,鉴于字典具有“脱离语境,剥离时代性,释义更新缓慢”等等特点,所以,网络词汇收录也应基于网络平台建立活性较强、功能丰富的线上网络词汇词典,固定时长进行更新,更新词汇采取多方面考量,广泛听取网络词汇使用者和语言学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记录网络词汇发展和使用情况,这势必对汉语词汇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习晏赋.当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9.
  [2]宋婧婧.现代汉语口语词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27.
  [3]左思民.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1.
  [4]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栏目责编:葛 君)
其他文献
插图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相比,插图有着艺术形象的可视直观性,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好的插图不仅能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辅助学生感受课文的人物,而且画与文相通,在表现情节或人物方面极具感染力,与文章相得益彰。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插图,如月下瓜田中闰土刺猹的插图,让师生回味无穷。  初中阶段,学生借助读图来辅助读文的需求,相较小学阶段要少一些。而且,在信息化条件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还
期刊
鲁迅先生的《雪》是一篇意蕴丰厚的散文诗,也正因为这种丰厚的意蕴与主题的多解给这篇文章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依据学情和“课标”,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课文,描述各具特色的两幅画面,感受不同的情感氛围;细读课文,理解意蕴丰富的精粹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诗的问题知识。考虑作者的生平阅历并结合时代背景,最后参照一些名家读《雪》的观点,对《雪》主题思想的解读作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最庞杂、最综合、最重要的内容。然而,当前高中写作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学生高中阶段写作缺乏全局的规划和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无以施展、写作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立足人的全面发展、重在过程体验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十分关键。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表现性评价”能够很好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的方法,它不仅注重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堂好课必定要有朗读,以朗读品析,以朗读悟情。学生“读进去”自然就会“动起来”,在与文本对话时,要贯穿“先语后文”的教学理念。要做到“读进去”需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给予充分的朗读时间;二是给予朗读方法指导,由浅入深,朗读有层次;三是借助学生互评与师评来检测朗读效果。  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读的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因为教学任务紧,应试压力大,课程节奏快等因素,没有时间让学生
期刊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作中体验课作为写作课型中承前启后的一环,侧重以评促学,通过知识回顾、层级认定、修改讨论、整篇演练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评价,循序渐进。本期“评价”,我们邀请常州市郭家海老师名师工作室的部分成员,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探索“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作中体验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此组文章系江蘇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重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初中、高中写作的贯
期刊
《夏天的昆虫》是汪曾祺的散文,本文近乎家常式聊天,看似闲适自由,若是慢慢品味赏读,从汪老散淡的文笔中,着实能读出种种别具一格的“味道”来。  不胜枚举的趣“味”  《夏天的昆虫》中叫蚰子“侉”性至极,趣味无限。散文开头直接切入正题,初读,对于其中蕴含的滋味恐怕一时半会难以感悟。不过细想,汪曾祺先生是扬州人,他最早描写蝈蝈时使用的称呼是“叫蚰子”,而不是选文中的“叫蛐子”,这是扬州最地道的一种叫法。
期刊
《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有多篇选段被选入了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沪版语文教材高一年级上册选段《群英会蒋干中计》(以下简称课文),具有矛盾冲突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描写丰富等特点,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华段落之一。早在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就将这一段选进了第二册。著名点评家毛宗岗在这一回的总评中也说:“周瑜假作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写来真是
期刊
师:我听说同学们前面已经学过《李清照词两首》了,今天就请同学们再一次跟着老师,跨越时空,走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走进她被誉为“千古第一悲情词”的《声声慢》,去完成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对接。(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师:先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断句。(生读)  师:这个同学读音准确,断句也非常漂亮。然而,我们如果想读得再好一点儿的话,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对于这
期刊
《松鼠》是一篇传统教材,估计选入小学、初中教材少说也有几十年时间,甚至更久。笔者近期偶尔上网查关于《松鼠》的教案设计与公开课实录,发现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够完善,甚至存在明显的错误,因此有必要向中学老师们提出来,发表我个人的意见,以期引起讨论。  第一个问题,关于本文的作者。  现在的《松鼠》教学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只有两三句话,20来个字,估计10秒钟就能读完。可我认为这未免太简单了。作者是布丰(B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