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课应有“语文味”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中语会”在我县举办了新课改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执教者所授的课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次听完几节后总有人说这课上得有“味”道,那课上得没“味”道,这“味”道其实指的是“语文味”。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具有“语文味”?2001年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是的,教师上语文课应该上得有“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有的一种特色,即语文课个性、执教者个性和求知者个性相结合,突出一种整体美,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具有“语文味”?
  
  一、突出执教者的个性——从“文”练起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制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曾记得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形神兼备的儒雅的教学姿态深深打动了我们,备受我们喜爱,喜爱上他的语文课,更喜爱他这个人。故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此外,要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多面手”,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在相关的学科如书法、音乐、地理、历史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诣。我也尝试了这么一节课。如讲完李清照《声声慢》后拓展她的另首词《一剪梅》时,先展示了我的书法作品《一剪梅》;再用音乐来教授,让学生唱会这首词,从音乐中来体会词的美;最后让学生谈心得,气氛异常活跃。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努力提升执教者课堂教学的语文素养。只有让自己先“文”起来,才能使语文课有“味”起来。
  
  二、关注求知者的个性——从“说”做起
  
  叶圣陶说过:“语文,语文,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二者结合,才称语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摆脱“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思维训练少”,课堂教学变成了“程序化”、“流程化”,没了活力,没了“语文味”。师生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为“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且在不断强化。
  这次“中语会”教学研讨中的几位老师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说”起来。他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切教课本”为“一切为学生”,努力让学生想,努力让学生说,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认知,提高思想。这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达到了在快乐中成长提高的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应在尊重、鼓励和谅解的原则下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关注他们的个性成长。否则,如果总让学生吃不需要自己嚼便可以下咽,不需要自己消化便可以吸收营养的食品,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总有一天他们连饭也不会吃的。
  
  三、重视课堂情感的共鸣——从“煽”做起
  
  语文课的“独特味道”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成员,那就是“美的氛围”,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氛围。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作者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的过程。只有这三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呢?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煽”起课文中的“情”,设计一些颇有感染力情境,使之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创设出激励学生群体阅读的“情场”,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弹奏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情知并进、“文”味浓郁的优美乐章。
  有人说,语文能力本质上是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所以,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一种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读出“语文味”,让他们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相信,语文老师只要坚守语文的本色,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语文课上得有“文”味一定会达到的。
其他文献
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大的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价值观,关注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着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个性发展,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关注着学生在发展中的自尊与自信。更详细一点说,我们关注了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处境与感受。总之,最后我们将会把关注置于对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习中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熟记。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上才能使知识灵活运用,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编写故事法的奥妙在于寓教于乐,让人轻松愉快地记住无聊乏味的材料。不过,最好自己动手编写,那样,不仅加速了对材料的记忆,想像力和创造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现举一些例子,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1.鲁迅《呐喊》小说集篇目:《明天》《端午节》《故
期刊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古往今来的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也是最富有文学意味的体裁,近年来高中教学越来越重视诗歌教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几乎都有诗歌的教学内容,再加上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现代诗
期刊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以前的教学方法,靠单一传授来完成教学任务,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新的有效的高中课堂教学是我们所有高中教师的当务之急。  优化高中课堂教学,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是
期刊
一、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
“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陶行知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学生一提作文便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在老师布置作文任务时便如临大敌,写完作文时便如释重负,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时缺了一些东西,而学生在作文中缺乏的东西又往往体现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缺乏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存在无话可说,无材可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基本上是天天在
期刊
一、书写使人悦  即通过书面整洁,书写的美观,字体的规范、行款正确的魅力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情感。书写是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貌若西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阅卷人就会在愉悦之情中对你的文章产生一种“偏爱”。相反,这个“脸面”龊龊丑陋,形同嫫母,阅卷人就会立即产生一种厌烦感。第一印象不好,即使你的文章内容再充分,他们也不愿细读,不忍卒读,更不愿研读,下笔误判,岂能怨人?丑陋,是“打
期刊
朗读把干涩生命的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让文字背后飘渺的世界变得逼真可感。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然而在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它却在逐渐淡化,成为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技能。  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无效地朗读指导。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朗读指导: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学到“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一句时说:这句话是写燕子很累了,所以我们在朗读的
期刊
高考真题回放:  1.(2010年湖北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2010年重庆卷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3.(2010年福建卷第15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