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教材 在仿创中提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基于阅读,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教师要借助教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既不断掌握阅读的方法,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
  一、模仿入手,迁移运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就如同初学书法者必须经过临摹阶段一样,因为这个阶段经历了“模仿—借鉴—超越”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尝试的过程。只有经过尝试,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才能逐渐形成。
  (一)全仿
  这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写《秋天的校园》,可模仿《东方之珠》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情感;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又如学习《荷花》后,可安排学生以《桃花》、《油菜花》等为题进行仿写,要求从花的形态到内在进行描写,并展开合理想象。这样,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就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
  (二)点仿
  这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仿写前,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属于总起分述段,或属于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清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
  如教学《燕子》时,指导学生模仿文中第一节,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第二节写爱因斯坦外貌和衣着的方法,介绍某一人物(例如插图中的小女孩);教学《石榴》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小节的写法,从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方面介绍一种水果。
  仿写时,必须告诉学生这些段落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如“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写法为: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分—总”的构段方式的写法,则须将总结句置于段末。例如学习了《庐山的云雾》一文后,引导学生以“学校的小花园可美啦!”为总起句仿写第二小节;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以“景色秀丽宜人”为总结句仿写第三小节开头的一段话。
  仿写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能从阅读中悟出写作的门径,久而久之,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二、激发想象,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可谓一箭双雕。
  (一)观察插图,描绘一番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的精美插图,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源头。《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有两幅精美的插图,一幅是迪拜街头风光图,一幅是园林工人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二)移花接木,摘录重组
   如学完《水上飞机》一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水上飞机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作文才写得生动有趣,特点鲜明。
  (三)抓住“空白”,补充完整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对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戴和整理、布置房间的事情,仅用一句话带过。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些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告诉小女孩的穿戴要领有哪些?她会怎样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乱成什么样子?小女孩会怎样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人物的语言、行动,在学生说、写的过程中,感受小女孩的天真可爱、乐于助人,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四)鉴赏古诗,进行改写
   如教完《小儿垂钓》这首诗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插图上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有几个人?他们的外貌、衣着怎样?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神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结果怎样?让学生围绕提示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口头叙述,在此基础上改写古诗。
  (五)续编故事,大胆想象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续写作文。如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后,让学生想象:有一天,小骆驼和小红马再次相遇,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练笔内容适时迁移,学生易于接受,有话可写,乐于写。
  这些丰富多彩的随文练笔形式,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将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的始终,学生创造的火花和智慧的灵光必将在作文这块园地上焕发出无比绚丽的光彩。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内容。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新课标为什么要增加这样一个内容?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名词。它向广大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话题。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呢?本文就以上问题试作探讨。  一、
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把学生限制在班级狭小的空间内,使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导致了儿童视阈狭窄、心灵枯竭。  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李吉林认同课堂书本知识学习的合理性,但同时也主张对它进行改造,认为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读”已成为新课改重点培养的一种重要技能,而阅读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学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阅读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挖掘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真正做到“读”领风骚呢?  
理解词语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词语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体现出它描述形象、凸显意义、表达情感的价值。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上随处可见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情形。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带学生走进词语运用的背景中去感受它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并在不断的接触、反复的运用中,促进词语的内化,从而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真正让
有效的课堂追问就像是一条让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导火索,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有效追问”中触摸语言,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并在对话中提高阅读的质量。笔者在执教《第八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做了以下尝试,效果较好。  【教学片断一】(感悟布鲁斯王子“几乎失去了信心”)  (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对布鲁斯王子留下“英勇无比”的印象后,出示: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谁再来读一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以即时性的口头评价为主,也可以是书面评价,有时教师的表情、动作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肯定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启发学习智慧,最终取得学习成功。肯定什么?如何肯定?本文试结合几则教学案例,谈几点看法。  一、肯定学习精神,激发自主参与  【案例】《母亲的恩情》教学片段(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1读得正确
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课《爱之链》第二课时。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工人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伊妻子的悉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下了一些钱。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立意得言,刻画了乔伊真挚善良的品格,主人公之间因爱形成的温情之链在冬夜里显得熠熠
汉语拼音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为今后的识字、写字打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帮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进而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拼音教学太机械、太枯燥,整天就是读、读、读,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挫败感。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意志、审美价值、人格品质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课文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培养能力、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一、本色初读课文。认识老人形象    本色初读,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读通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老人与海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