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效 “读”领风骚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读”已成为新课改重点培养的一种重要技能,而阅读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学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阅读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挖掘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真正做到“读”领风骚呢?
  一、优化阅读环境,促进师生和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和谐课堂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首先,在硬环境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布局,促进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比如,墙壁的四周可以张贴名人名言,宣传栏里可以布置上学生喜爱的故事、童话、寓言、成语以及学生自己抄写的美文,还可以专门开辟一个“读书角”,放置各类书籍、名家名篇等,让学生置身于文字的海洋中,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教学软环境上,教师要善于俯下身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参与学习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相互交融的情境,使师生对话做到有情、有趣、有效。具体到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在读中自悟的时间,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产生积极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使师生对话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如我在执教《烟台的海》一文时,是这样开展师生对话的:
  谁敢第一个发言?今天的课题是什么?(今天要学的课题是“烟台的海”)
  打开书,读一读,自由读。(学生有朗读的,有默读的,有小声读的)
  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纷纷举手)
  请举手的同学都起立,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谁想读第二自然段,请站起来读。(生读)
  读过的同学还可以再读。(生读)
  现在站着的坐下,坐着的站起来读。(生读)
  谁敢说自己是读课文最好的?请站起来读下一段。
  (两个学生读)
  现在比赛,谁来读?(生读)
  再请其他同学读一读。(有个位学生争着读)
  现在拿起笔,边默读边理解,做记号。(生默读,做记号)
  现在谁先试着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说完后把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
  这样平等、和谐、宽松而又充满竞争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发挥了“读”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也体现了创设和谐阅读环境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恰当引导,培养个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实际上,只有将阅读上升到个性化层面,才是活的阅读,美的阅读,才是尊重人性的最好体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他们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也不同,所以面对同一文本,他们所产生的心理与情绪反应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应珍视个体差异,联系实际生活,恰当引导,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我与学生集体阅读了第七节中“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提问:读后大家都能领悟到什么呢?大家根据各自的理解与感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進,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
  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
  生3: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
  生4: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5:“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
  这样的个性化阅读环节让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所说的道理,还从不同角度欣赏了《最大的麦穗》一文。师生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徜徉其间,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了,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及时指导,适时引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如,在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解题之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番茄是蔬菜,会和太阳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样的质疑开始课文教学,学生们兴趣盎然。
  再如《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飞夺”是文眼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飞夺”上下工夫。学生很容易便提出了以下问题:泸定桥在哪里?为什么要“飞夺”?谁去“飞夺”呢?引导学生边学文边质疑。
  自读课文可立即质疑。学生在读完一篇课文后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谈谈收获,提出问题。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提问:田忌第一次与齐威王赛马为什么输了?第二次为什么赢了?孙膑是用什么方法使田忌转败为胜的?这三个问题都是紧扣文章中心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摸索、反思、积累、提高,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好的效果,真正做到“读”领风骚。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都包含着深厚的感情,它们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因此,阅读教学应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在具体的教
纵观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神话故事类题材的文本占有不小的比例,其中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均在第八组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显然,入选语文教材的神话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这种独特的教学价值亦即本体价值。《夸父追日》是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既是一篇神话故事,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把“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神话和略读课文的双重本体价值”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最终将“体会神奇”确定为教学重点,将
我曾尝试以苏教版语文课本为范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发掘文本展开“小练笔”。促成阅读与习作相融合,有效治愈了不少学生 “无话可说,说假话,记流水账”等习作通病。  一、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好处  1.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苏教版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范文,其简约浅显的文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文中不仅有“香港回归”、“北京申奥”这样的新题材,也有“神州号”、“东方明珠”这样的新科技和现代化建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具备丰富的素材。素材从何而来?素材需要广泛的积累,当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容量很大的素材储存库时,才能真正厚积而薄发。  一、主动实践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这一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写作更要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社会,融入生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识记生字是小学低年级的主要学习任务,但屡屡出现的错别字令老师们很尴尬。陕西师范大学黄耀明老师说,高考中因错别字而致使作文分数不高的现象很突出,可见错别字已经不仅仅是小学生的问题,实在是到了要刻不容缓地解决错别字的问题的时候了。  一、错别字形成的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  读书、写字时,学生难以做到全神贯注,他们可以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会认的字不多。学生学习生字时,对生字的笔顺、笔画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致力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读议教学法”就是出于此目的,以读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是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讨论、读中品析,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
写景作文最容易选材,应该是最能写出亮点的文章。遍观学生的周围,高山流水、烟柳画桥、蓝天白云、花香鸟语、清风明月、阳光原野,都可以拿来写在文章里。可是,有的学生面对这些美景却写不出美的感觉来,该怎么办呢?  要写好写景作文,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注意观察生活。凡是我们看到的景物,应该记住它的形状、颜色以及对它的感觉。  二、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如蓝天的高远,柳树的飘逸,冬青的常
汉字是形式优美的艺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指导学生写出优美的汉字是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学生通过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坚强的意志。但是学生都十分厌烦写字,即使老师进行了反复的指导,仍然有部分学生写不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字。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时能做到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而有的学生却把横竖撇捺写得东倒西歪、大小不一呢?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固然存在,但老师的指导方法有没有问题?我反复地问自己,后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内容。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新课标为什么要增加这样一个内容?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名词。它向广大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话题。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呢?本文就以上问题试作探讨。  一、
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把学生限制在班级狭小的空间内,使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导致了儿童视阈狭窄、心灵枯竭。  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李吉林认同课堂书本知识学习的合理性,但同时也主张对它进行改造,认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