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隔阂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香诗人”田湘著有《田湘诗选》《雪人》《遇见》等诗集,他的诗歌语言简单朴素,没有过分华丽的辞藻,也鲜有奔放豪迈的情绪宣泄,而是在温和叙述中表达敏锐的情感,在隐忍情绪中带出思想的刺来。本文从主题和语言两个层面对田湘诗歌做简要的分析。他的诗歌主题表现出很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反思人与外界、人与自身的冲突与隔阂,将现实的人生境遇与诗的语言相结合,充满一定的哲思。同时,诗人运用大量的修辞、抽象具象结合以及打破语法常规的手法,使诗歌语言具有张力,增加诗的美感。
  田湘经历了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四十多年的滄桑巨变。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历经潮起潮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颠覆性改变,尤其是在铁路公安系统的工作,让他切身感受着铁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使得诗人在面对社会变迁的大潮时,对新生活既充满惊奇,却又生出水土不服的感觉,对未来隐隐担忧。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对现代文明催生出的强大破坏力和负面影响,还有人们思想精神中透漏出的空前危机(即信仰缺失、世风日下、拜金主义盛行等现状)感到失望与无奈。他的作品展现了形态各异的生活画面,借或宏大或细微的事物抒发人生情感与哲思,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以诗性的语言、富于张力的词语结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表达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
  一、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田湘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矛盾、隔阂、疏离的情绪,这种特征使得诗歌自觉地产生一种现代性意识。袁可嘉先生认为,现代主义基本特征在于“他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面对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田湘时时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社会和他者甚至是自我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隔阂,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社会的挤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自我的怀疑,造成这类诗歌隐忍的风格。
  (一)个人与自然的矛盾
  《高于春天的事物》一诗所表达的便是个人与自然的矛盾。“万千复活的病菌守在路上\而我只看到盛开的花朵”,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草长莺飞、鲜花盛开,但是我们看见的只是它表面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现象,而本质的、被掩盖的肮脏丑恶却无法靠自身去揭示。细菌在慢慢滋生,虫鼠结束了蛰伏,一切恶的事物伴随着美好共同萌芽,陷阱往往被美的东西所遮蔽,本质被肮脏和丑陋所主宰,旋即让人产生对外界的信任危机并掀起一轮对审美情绪的瓦解。
  《残花》以花朵难逃凋零的浩劫,暗示了年华老去,抒发对人无力抵抗岁月流逝所带来衰败境遇的慨叹。《孤岛》则以诗人的想象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应由一座城堡\居住着厌世的人们\应由一辆马车\没有尾气地在原野奔跑\应由一串鸟鸣\代替短信向世界问候”,这座原始的、自然的、未被人类文明侵蚀的孤岛是诗人理想当中的归宿。《两条河流》中,借左右两条河流一古一今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自由理想、清纯洁净状态的无比向往,以及对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现代化所带来的喧嚣、污浊、物欲横流的厌恶与唾弃。诗人通过或原始美好、或肮脏的被践踏的自然景观,引发个人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热望。
  (二)人与现代化文明之间的矛盾
  《戈壁》一诗中,诗人以戈壁沙漠的名义,向自然、天地发起质问,“你不该撕裂我的皮肤\植粗砂,种砾石\你不该告诉我阳光有多么温暖\在炙热中熔化\仅剩几株也已枯黄”。诗人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戈壁滩这样一个毫无生机、死寂沉沉、充斥着狂风烈日和飞沙走石的地方写成了一个极端痛苦的“失血盲童”的形象,他在声嘶力竭地质问自然为何将他摧残到如此地步,而大自然相对应地变成了一个不近人情的、凶狠的母亲,这之中充满了盲童受尽折磨后无家可归的悲痛与无奈。这里借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书写,表达个体在大语境下,在集体的环境中,受尽委屈却还得依然热爱的悲哀,诗中所写的是个体与大环境的矛盾,也映射着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隔阂,极具现实批判意义。
  《谁也无法看到玻璃的内心》中,玻璃以外的城市、阳光、雾霾和玻璃以内的我们,都只能互相瞧见,而无法走进,玻璃意味着人们与除去自身以外的他者之间的隔阂,这个隔阂是现代化的,是高楼大厦上的玻璃墙,是人们与外界接触的阻碍,它把肮脏的雾霾与疲惫的城市隔离,但同时也令人们感到囚禁与孤独,人们不断产生着肮脏的东西,然后再把自己关起来与之隔离。这就是现代化的生活。
  还有《拴马桩》一诗中,“从关中移来的柱子\在北京闲置成风景”,一种古老的、质朴的、有用的事物被强行移植到一个大都市之中,失去本能的作用,城市中本无马可栓,马路上挤满的是汽车,街道旁是水泥堆砌的森林,与自然的、原始的、朴素的美相矛盾,形成一种对立冲突的张力。强行的拼接、植入、移花接木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人们的身边,诗人揭示出这种不和谐的审美或是生存状态,对快速时尚的社会产生质疑。最后一节对应首节,再次提到拴马桩栓住的是一群无形的马,栓住马的野性和奔跑的记忆。这里的“马”是对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的生活状态的映射,而拴马桩成了生活禁锢的象征,生活给予“马群”的不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而是一个个拴马桩,自由、奔驰、野性已经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只有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规律的工作和生活,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存在、人的畸形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
  (三)人与他者、自我的隔阂
  诗人带着一种犀利的目光去审视和思考人与自我、他者之间鸿沟的产生,并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存在状态。田湘在《木棉花》写道:“木棉花\你开在春天的伤口上\赏花的人不在\他在网络里虚拟爱情。”木棉花本就自带着一种花叶分离的植物属性,开花的时候叶子是缺席的,而当叶子长出来的时候,花朵早已纷纷掉落,因此“木棉花”的意象本身就是孤独的。“爱你的人也还没来到世间\像那叶瓣儿\非要等到你凋落时才来爱你。”诗中以木棉花的形象,暗示了一个人不被欣赏的一种孤独的存在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疏离,一方激情似火,一方冷若冰霜,对于情感的回应总是出现差池,毫无默契。   如今的时代,网络大行其道,电脑、手机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工具,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也成为人们最醉心神往的好去处。各种各样的人在网络上受着众人的追捧,赚取着极高的流量,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无趣而又沉默寡言的人。因此,现实生活的挫败感使他们更加倾向于依赖虚拟的空间获取存在的价值,他们也愈加与现实社会分离。
  另一首诗《遇见自己》也表现出诗人这样的忧虑:“众人坐在我身边\我却在与手机里的众人聊天\不停地把现实虚拟\究竟哪一个才是我自己。”网络以其强大的趣味和诱惑力引诱着人们进入虚拟的世界,在这里他们甚至拥有着多重的身份,风趣幽默、畅所欲言,而现实生活中却成了失语的人,躲避社会、害怕沟通,真正的孤独也正是由此而来。此外,这首诗更表现了诗人自我精神世界的分裂状态,他以冷眼旁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幾种自我的形象在诗人心中来回盘桓,他不断地揭示自我的不真实状态,在对自我的否定中不断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揭示出人与自我的矛盾关系,从而确定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存在状态。
  (四)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
  此外,田湘的生活与“快”“提速”时时相伴,写火车的诗歌有很多,也有慨叹科技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距离变得越来越短的内容,但这一类诗歌中往往都不自觉地透露出诗人对“快节奏”的不适应,表现出对人们在这样快生活中异化、冷漠的忧虑。诗歌《那时候》写道:“那时候,山路崎岖漫长\你在那边,我在这边\我们守着同一个月亮\靠思念就能取暖。”“而今\山路平坦舒缓\遥远的距离被拉得\很近很近\只要想念\就能立刻相见\可我们\却再也没有认真爱过。”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便捷,缩短了空间距离的同时,却拉开了心灵上的距离。思念不再,激情不再,守望不再,无疑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是一个时代的确幸还是悲哀?相反,诗人田湘似乎更崇尚自然的、古老的事物,诗歌中也带有一种古拙的气质,这源于他对古朴的原生自然状态极端宠爱,如同他爱木头,爱沉香,爱酒,爱一切自然生长的事物。
  田湘在诗中歌颂远古的年代,渴望豪情万丈的灵魂,“喝。让满天的星星陪着我醉\让我忘掉自己是谁\让我在马背上做一回骑士\挽起弓箭,举起大刀\荡平世间的\一切不平事”(《让满天的星星陪着我醉》);他自诩“我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盲者,与这里格格不入,却又迷恋着传说中的港湾”(《香港的七天》);他渴望湖光山色的天然之景,那“山水之间,是诗意与尘世的栖居\死亡也成为了美丽的归宿”(《柳州》);也试图“想用一生的爱\慢慢体味”(《在加速的时代寻找缓慢的爱》)美好的瞬间,以抵消一切加速度所带来的遗忘。由此看得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排拒,对现代人思维方式的不解,对这个时代的改变不知应该爱还是应该恨,从而将精神寄托于对自然、原始、质朴的渴望,对纯净的、本真的留恋,表现出强烈的孤独与怀旧情结。
  二、语言的张力
  从语言方面来看,李英豪在《论现代诗之张力》一文中谈道,“一首好诗,评断的尺度不是属不属于传统,属不属于现代,属不属于新奇,而在于它自身整个张力超然独立的构成。好诗,就是从内涵和外延这两种极端的抗力中存在,成为一切感性意义的综合和浑结。”其中,对立、冲突、互否、互斥等因素构成着诗歌的张力,造成语义上的歧义、多义与误义,也造成意蕴层面的隐喻象征与暗示。
  田湘诗歌语言的张力包括了象征、嵌合、压缩、移情等运用方式。例如,抽象与具象嵌合的方式,即超常规的言语搭配,在语言横组合的语序中,嵌入不合乎自然语言习惯的非逻辑连接成分,以打破语言组合惯性,从而逼出新的语义。《孤岛》一诗中写道:“海浪在梦中拍打着寂寞\云朵在阳光下涂抹天空的蔚蓝……他们躺在荆棘的床上\风干成一座座孤独的坟。”“拍打”“寂寞”与“风干”“坟”本是两对没有关联的动宾短语,在诗中被超常规地连接在一起。
  同样还有《瘦月》中的诗句“只剩下一弯镰刀了\要割掉谁的疼痛了”“一叶扁舟驶向江心\搅碎了我的心事”,“镰刀”施动的客体变成了抽象的感觉疼痛,“扁舟”搅浑的不是江水,而是“我的心事”。《谁在敲门》中“茶杯瘫倒在桌边\水迹一点点蔓延\屋内的烛光兴奋地往外跳跃”“这突如其来的震动\抖落了一地的思念”,“茶杯”用“瘫倒”来修饰,“烛光”兴奋到“跳跃”使语言充满画面感与动态感,展现诗人情绪中的躁动不安,“抖落”与“思念”所构成的动宾关系表达出思念的厚重与琐碎,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阻碍、间隔,造成了新奇的陌生化效果。
  此外,田湘的诗歌中还包含众多的象征意义。陈爱中教授在《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中讲,“就诗歌语言而言,文字语言符号作为工具化的外在的意义表述媒介,它必须服从于表达的需要,但它与诗意表述要求之间的矛盾心态决定了诗人对文字语言符号的使用绝对不是一种自然的、自足的状态,更不会在日常交流的意义上来使用语词的词典意义,它必须有所抉择和有所改变,以期尽可能地实现诗意表达与文字语言间的和谐。”也就是说,诗人写一件事物的同时,往往要将其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而不局限在所写事物本身的外延(即词典所解释的含义),这种意象可以通过诗人自由的联想而被发酵、被重新定义,从而构成诗歌的多义性与哲理性。古往今来,诗人往往以此来求得这种化学反应所带来的语言的张力,更便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诗歌张力的审美层次包含四种,即语义层、形象层、情感层和意蕴层。前两者属于诗歌语言的外延,后两点则是诗歌的内涵,张力的神奇在于把诗意引向最大化,也就是将其外延与内涵最大化。从这一点上来看,田湘诗歌的语言当中包含了很大的张力,以最著名的组诗《沉香》为例,“刀砍 雷劈 虫蛀 土埋\在苦难中与微生物结缘\在潮湿阴暗之地\结油 转世\一节木头换骨脱胎\腐朽化为神奇”“别人被爱是因为完美\我被爱是因为\遭遇伤害”。
  在语言层面上,描写沉香由木遭外力作用结香而被人喜欢,表达的是字面上的基本含义;形象层面上,诗歌描绘了树木经历了刀砍、雷劈、虫蛀、土埋等外界的巨大伤害,最终脱胎转世的苦难历程;情感层面上,物我合一,以我观物而使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透过一截木的视角,切身感受着成香路途中所遭遇的无法想象的严重伤害,体会着安他人之神的成就背后所承受身心的伤痛;最后在意蕴层上,透过诗的语言可以捕捉到深层的哲理内涵,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苦难意识。苦难幻化为带着创痛的气质,这才是最美也是最值得人爱的。或者说诗歌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了得到爱而遭遇的伤害是否值得,就像美人鱼为了爱情而化为泡沫,且不论对与错,这种承受苦难的勇气便已经值得肯定。
  诗歌《空船》中,诗人描绘了清晨在江中航行的一条船,空空如也只载满了阳光的场景。在读者看来,船是载货的工具,如果单单只是一艘空船在航行,自然意味着使用价值的缺失,但诗人引发联想将这艘空船赋予了新的存在意义,写道“一艘空船逆流而上\我看到了这空的超然\一艘空船,何必要穿满石头\何必要把世间的重物,强加给自己”。诗人把空船与人的生存状态相联结,两种不相关的事物由“负重”向“减负”转化的过程中发生关系,表达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即卸下身上的重担,时时为自己减负,财富、名誉、功绩等一切身外的事物看似荣耀万分,实则将人压得透不过气来,而不如卸下“时间的重物”,活得超然洒脱。
  此外,其他诗歌中也存在大量的意象内涵之间的张力。例如,《高于春天的事物》暗示着对事物表象的怀疑、否定、抗拒,高于春天的充斥着毁灭性的事物,与隐藏在生机之下的肮脏陷阱形成对立冲突。《我所看见的花不是花》写道,“我所走过的路不是路”“我所做过的梦不是梦”,语言上形成互否,从而产生了相生相克、相悖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美妙效果。
  三、结语
  诗人田湘尊重文字符号所表述的公共体验,在众多相近或相似的词语中,依据个人的诗意体验来选择最切合的语词,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横组合关系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更多着力于陌生化语词的纵组合遴选。由此可见,对语言的提炼也是田湘诗歌生命力的展现。田湘的诗歌通过充满张力的语言和饱含的现代性思想,为人们塑造一个心灵的港湾,在现代社会的大潮之中诗意地栖居。
  (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司效源(199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电影《情人》中的色彩运用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含义。整部电影中,那个“中国情人”的服饰只有黑、白两色,象征着他在“她”的嫖客和恋人两种身份中不断转换;“她”始终穿着的那双黑色高跟鞋,饱含着对“她”绝望灵魂和贫穷处境的深刻隐喻;幽会房间里的白色床单,暗示着少女探寻初恋的纯洁,也昭示着恋人们在纯粹性爱中被唤起的自然天性。电影《情人》的色彩基调在黑色和白色中交替,营造出一种美好与痛苦交织进行的悲凉气氛。  
期刊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是真理的反映,更是人生的反映,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可以归结为文学的意义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到底如何,自文学诞生起就成为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由此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文学无论是体裁还是风格,主题还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作用也多样化,有时批判现实,有时歌颂现实;有时充满理性,有时过于乐观,而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同样赋予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现实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期刊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保留下来的诗歌数量较多。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有关服制颜色“青、绯、紫”的讨论,人们可以发现,这些官服颜色展现出白居易的仕途生涯,同时服饰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官位品级的一种象征,对于后人研究唐代官服制度来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旧唐书·舆服制》记载:“车有舆辂之别,服有裘冕之差。”从“礼”出现开始,服饰就成为象征社会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以官服颜色来区分身份等
期刊
蒲松龄耗尽毕生精力著成了《聊斋志异》,其中多篇写到了“弃文从商”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作者的主观因素与社会的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人在投身商海后,仍保持好学本色、恪守纲常、善于经营,将科举梦寄托于后代。书中多次出现的“弃文从商”现象是作者有意为之,此类情节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倾注了蒲松龄毕生的心血。它以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为基础,融入大胆的夸张与
期刊
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孕育出作家不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每一个作家创作都与自己成长的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田耳的小说创作中,文学作品和地域文化水乳交融,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他营造了“佴城”这个艺术世界,让形形色色的底层人在佴城的世界里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佴城是湘西的化身,湘西是田耳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田耳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都与湘西息息相关,湘西文化潜移默化地延伸到他的骨髓。田耳用自己细
期刊
《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社会问题剧,它真实反映了当时挪威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夫妻及朋友关系的脆弱等。本文将从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分析《玩偶之家》的悲剧观。文学史上的悲剧观有很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作。通过这些悲剧,人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作家对于这个世界和人际关系的一些别致看法,更能透过反面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不同。  “社会问
期刊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可以根据歌曲旋律和情感来流畅自如地进行演唱,力求通过人声将歌唱的音色近乎完美地表现出来,通过旋律化的人声表达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歌唱性是指人们在歌唱中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和美感。在钢琴练习中,人们可以通过琴键的配合来实现人的嗓音所能呈现的艺术效果。本文探索了钢琴演奏歌唱性技能的培养方法,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钢琴专业人才。  基础教育音乐以审美为核心,强调以人的情感世界为基础。高师音
期刊
叙述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观察除了用眼睛,还可以用耳朵等其他的感官,也涉及思维活动和情感。《卡加步列岛》是宁夏儿童文学作家赵华创作的一部中篇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这篇小说以人类争夺太空资源为背景,通过一只黑猩猩汉姆二世的视角,在航天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用动物做实验进行太空登月研究,以此为线索,展现了不同的人类世界。  一、有着善良和温暖的人类世界  汉姆二世原本是一只生活在古阿卢戈河三角洲刚果
期刊
《疯狂的外星人》是由宁浩导演的、2019年贺岁档的喜剧科幻电影,口碑和票房均取得了不俗的表现。这部电影在演员、剧本、特效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电影归类为喜剧,除了故事情节有许多笑点和包袱,电影背后却另含深意。尤其是在探讨文明方面,影片对当前的传统文化不受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人类面对未知文明的态度都进行了探讨,更是对西方传统的科幻电影进行了戏仿。  一、外星人电影类
期刊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倾心于对草原乡土的关注,其短篇小说《那根结有疙瘩的攀绳》展现了现代乡村转型中,随着现代经济的冲击,农牧民的内心世界与社会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作家通过还原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直面复杂的人性弱点和精神危机,剖析新的乡村伦理与人际关系,继承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叙事。  郭雪波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还原草原乡村世界的真实状态,正视草原生态危机与民族文化危机,反思人类终极的生存问题,是乡土叙事的另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