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耳小说的地域色彩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孕育出作家不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每一个作家创作都与自己成长的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田耳的小说创作中,文学作品和地域文化水乳交融,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他营造了“佴城”这个艺术世界,让形形色色的底层人在佴城的世界里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佴城是湘西的化身,湘西是田耳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田耳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都与湘西息息相关,湘西文化潜移默化地延伸到他的骨髓。田耳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底层人的生活版图,真实地描摹了湘西底层世界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了底层人们的生存境况和精神面貌。
  文学的地域色彩是一个文化概念,即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在作品风格、审美内涵等方面形成的独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诸文学时,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独特的地域色彩。对于特定的作家或者人来说,地域带给创作者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更为重要的是特定的话语语境。在田耳小说创作中,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而渗透于特定城市中的底层世界,为底层人物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湘西是田耳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田耳的童年、少年和青年阶段都与湘西息息相关,耳濡目染的底层世界给予田耳莫大影响。田耳围绕湘西底层世界反复挖掘,深刻阐释关于湘西底层世界的现在与过去,持续蔓延,在湘西这个特定空间里,用时间的维度打量着关于底层的实质性变化。其具体表现是:地域民俗的渲染、语言的地域性。
  一、地域民俗的渲染——从丧葬仪式看底层人的人生价值观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或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与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人群和地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有评论者说,民俗描绘是判断文学是否具有地域色彩的重要标志。
  田耳的几个中短篇小说中对巫楚文化中的丧葬仪式的细致描写,充满浓郁的底层世界的地域色彩。湘西底层人民的丧葬仪式具有特别的神秘性、诡异性。田耳的《金刚四拿》《给灵魂穿白衣》《衣钵》《长寿碑》等小说中都有对传统丧葬场面真实细致
  的描述。
  死亡是任何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就像短篇小说《衣钵》中李可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钟都在死人。所有的人都已经被谁排好队了,逐一地死,一个接一个,不能停下来”。湘西的土家族人对待死去的人都要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才能入土为安,否则会认为对亡者大不敬。《衣钵》中就详细地描写了李可给死去的父亲做道场的过程。“首先就往河沟进发,给死去的李道士起水。”“起水”指的是确定“封殓”“出殡”和“落葬”的日期和时辰。然后又写到了选择葬地、亲人哭丧、唱丧歌和烧道士。
  丧葬习俗是湘西土家人民俗之一,它是人一生的最后一次礼仪,因此湘西土家族老人去世,人们都是当“大事”来办。所以,湘西人对于葬礼又有“白喜事”的说法。李可父亲去世的晚上,“按惯例支起很多张牌桌和麻将桌”,除了一些女眷哭,大伙都围在一起说话、打麻将之外,“整个灵堂跟娱乐场差不多”。这里其实就是体现了湘西人办丧事讲究“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的习俗。
  另外,像土家族中的跳丧舞和打丧鼓,往往都是以欢快歌舞形式表现,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湘西土家人祭奠亡灵和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土家族人信奉灵魂不灭,相信死者会转化为另一个生命,去另外的一个世界生存。小说中有一段丧歌“一探亡者往西行,阎魔一到不容情……人人在走黄泉路,任你耳多空牵魂”,打丧鼓、跳丧舞和唱丧歌就是对亡者的祈祷、祝颂,这都体现湘西土家族人相信生命是可以通过轮回来延续的,只要“灵魂还在”,生命就可以周而复始。从喪葬习俗中,人们可以看到湘西土家族人对生死观的看法。
  《金刚四拿》中,村里的人把“死”后的葬礼仪式看得很重要,死后的老人只有让体格健壮的“八大金刚”抬棺,才是“一个村庄的颜面”,四拿从小的理想就是做“金刚”,可惜就是个子太矮没有资格。罗瞻先看见田拐的大爹死的时候整个打狗坳还能走路的男人,都给他抬了棺,很是风光,担心过了正月十五后再死,就只能让拖拉机拖着走,很没有尊严,“所以罗瞻先后脚跟着走,想有同等待遇”,“土家人办丧十分注重场面的热闹气氛,为此往往耗尽家财而毫不吝惜”。
  此外,“行孝”也是丧葬仪式中重要的环节,田拐的大爹没有子嗣,作为侄儿就要顶替孝子的角色,“要拦棺,要摔盆,充当孝子的角色。我爹在一旁监视着我”。在田拐父亲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彩排机会,下次他去世的时候,田拐就可以很熟练地当孝子。“行孝”是丧葬仪式中的核心,“孝”贯穿丧葬仪式的全过程,这是每个土家族人必须遵从的道德律令。总之,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和丧葬习俗渗透出土家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言的地域性——方言化用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在他的《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它承载了这一地域文化最直接、最便利的感受方式,田耳小说方言的化用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田耳小说中的方言化用首先表现在人物的对白极具方言色彩,例如,《天地悬浮》中写道“你看你看!你手底下一大帮卵仔,几时才能出这么一个公安才子啊”。这里,“卵仔”体现湘西人说话的粗俗和率真。“几时”则直接是湘西方言的化用。又如《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中铁匠和门卫老纪的对话:“这么晚了,你进去搞么子?”“里头哪个死了?”“一个粉嫩的妹子,造孽呀。”这里的“搞么子”“里头”“造孽”都是湘西方言的直接化用。再如,《韩先让的村庄》“苕吊,我就麻起胆子沾你光啦”,《蝉翼》中“朵拉被这件事打击不轻,讲话刮毒”,这里“麻起胆子”“讲话刮毒”,语言虽然粗俗,但十分接地气。
  此外,田耳小说中还用了具有地域性色彩的词语。像“苕货”“很拽”“很屌”、“抽冷摆子”“天麻麻亮的时候”,这些口语化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粗俗又朴实的语言是底层小说的底蕴,也是其中的人物生存环境的写照,既生动传神,又自然妥协,可以说浑然天成。田耳曾说:“我去过江浙一带,感受到巨大的差别,江浙文化渊源厚重,说话斯文;在湘西这边,打招呼都会说脏话,这是一种风气。”田耳小说中的方言化用,确实道出了湘西地域文化的某些本质,为读者构筑出底层人多种多样、别具风情的地域文化景观。
  三、结语
  综上不难看出,文学创作和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作家在创作中,无论是题材、民俗,还是人文景观都彰显了各地域特有的特色。田耳从小就生活在湘西,湘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已经化成他的血肉和灵魂,乡土的气息已成为他的精神气质,这些都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他的写作无不呈现了湘西的地域性色彩,打上了湘西的烙印。带有的这种本土色彩,也许正是田耳小说成功与迷人的根源之一。
  (吉首大学)
其他文献
杜琪峰的《枪火》标志着香港黑帮类型电影实现了一次大突破,尤其是在枪战场面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个人气质。本文从静止与动势、光影与空间、声响与音乐三个方面分析《枪火》的枪战场面设计。  从拳脚功夫到枪战警匪,香港电影擅长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电影中但凡出现枪战场面必是大量充斥着惊天动地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电影在其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根基是激起主体产生印象的刺激——首先是视觉,然后是听觉。这
期刊
在我国综合类高校现有的通识教育体系中,部分高校会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戏剧课程,但受到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接受程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此类课程的影响力往往只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普遍地实现戏剧的审美与教育功能。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当前有必要探讨高校戏剧通识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目前,在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中,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基本共识。通识教育可以帮助有既定专业培养方
期刊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王安忆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上海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当中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大庄园主之女郝思嘉在情感失意和战争创伤的不幸遭遇下不断成长的动人故事。  古今中外,许多作品塑造了优秀的女性形象,王琦瑶和郝思嘉她们二者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却有着不同的选择、人生追求以及收获。本文试从时代背景、女性性格、
期刊
张永红是《长恨歌》第三部中王琦瑶女儿——薇薇的好朋友,尽管对于张永红的笔墨描写不多,却为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笔者认为二人具有重像关系。她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从容貌上看,皆美丽脱俗,性格皆机智聪敏。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为人处世,她们小小年纪就有超出常人的机敏世故。二人性格都有坚韧的一面,不论生活多么坎坷艰难,她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难关。  对于时尚,二人都有着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小说中多
期刊
《蕾莉与马杰农》是波斯杰出诗人内扎米的叙事长诗,讲述了蕾莉与马杰农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传统伦理和青年人追求爱情自由的矛盾。长诗中,马杰农的疯子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递进式发展,从正常痴迷到陷入疯狂,最后与兽为伍。导致马杰农疯狂的原因不只是不如意的爱情,还有社会对个人的压迫、自身性格的因素。这种疯狂被诗人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疯子”形象的表现  马杰农的疯子形象在作品中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随着故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动画大师宫崎骏根据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创作了一批反战主题的动画作品。本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时代背景与生活背景方面讨论了宫崎骏反战思想的成因,对《红猪》作品所表现的反战思想做了具体分析,并探究了宫崎骏作品中的反战思想在日本社会中引发的思考。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文化传统,正如丹纳所言:“艺术家本身
期刊
电影《情人》中的色彩运用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含义。整部电影中,那个“中国情人”的服饰只有黑、白两色,象征着他在“她”的嫖客和恋人两种身份中不断转换;“她”始终穿着的那双黑色高跟鞋,饱含着对“她”绝望灵魂和贫穷处境的深刻隐喻;幽会房间里的白色床单,暗示着少女探寻初恋的纯洁,也昭示着恋人们在纯粹性爱中被唤起的自然天性。电影《情人》的色彩基调在黑色和白色中交替,营造出一种美好与痛苦交织进行的悲凉气氛。  
期刊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是真理的反映,更是人生的反映,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可以归结为文学的意义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到底如何,自文学诞生起就成为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由此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文学无论是体裁还是风格,主题还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作用也多样化,有时批判现实,有时歌颂现实;有时充满理性,有时过于乐观,而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同样赋予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现实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期刊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保留下来的诗歌数量较多。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有关服制颜色“青、绯、紫”的讨论,人们可以发现,这些官服颜色展现出白居易的仕途生涯,同时服饰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官位品级的一种象征,对于后人研究唐代官服制度来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旧唐书·舆服制》记载:“车有舆辂之别,服有裘冕之差。”从“礼”出现开始,服饰就成为象征社会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以官服颜色来区分身份等
期刊
蒲松龄耗尽毕生精力著成了《聊斋志异》,其中多篇写到了“弃文从商”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作者的主观因素与社会的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人在投身商海后,仍保持好学本色、恪守纲常、善于经营,将科举梦寄托于后代。书中多次出现的“弃文从商”现象是作者有意为之,此类情节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倾注了蒲松龄毕生的心血。它以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为基础,融入大胆的夸张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