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如何抢抓机遇,将育人为本、教学为重落到实处,形成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是高等教育实行文化管理的大势所趋。本文从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创建优良的环境文化、完善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引领创新文化和构建合作文化等五个方面,就如何实现从文件到文化的转变,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文化;教学;管理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既是一个指导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也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令人关注的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60%直接与本科教育相关。而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则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纲要》的颁布,全教会的召开,国家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作为以本科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的高校职能部门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教务处如何借此东风,将育人为本、教学为重落到实处,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靠通过文件强制抓落实到内化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即形成一种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大课题。因为,高等教育管理经历了人治——法治——理念管理之后,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将从“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文化管理成为高校管理的一大趋势,“不治之治”也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本文结合《纲要》学习和学校实践,拟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就如何实现从文件到文化的转变,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进行一些探讨。
一、育人为本,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是前提
由于教学工作效果的内隐性、滞后性和科研工作成果的外显性、速显性,加之评价机制问题和学校定位问题,导致教学和科研失衡,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和影响,少数教师丧失了努力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如何围绕《纲要》提出的工作方针,把全教会和《纲要》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共同的工作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重要前提。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育人为本,教学为重,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即使对于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学校应优先对待教学,把最优质的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其他各项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这样才能形成领导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的氛围。
明确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众多工作职责,作为大学的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大学要激励广大教师树立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的坚定信念。
促进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互动。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任务,也是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的基本途径,教学科研和谐统一是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标志。凸显大学科研的教育性和大学教学的科研性,是实现教学科研互促共进的重要途径。首先,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引领作用,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知识体系更新,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等。第二,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成果,开设研讨课或科研成果案例课程等;用科研设施支持教学活动,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第三,让教学具有研究性,强调研究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引导教师攥写教研论文,总结经验,提升水平,创新方法。
二、加大投入,创建优良的环境文化是基础
近年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高校“四个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的生均教学经费投入,在本科评估之后呈下降趋势;二是领导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三是教师投入不足,轻视教学的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四是学生投入不足,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加大各方面投入,丰富教学资源,优化办学条件,创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必要基础。
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学校也应借此机会相应地明确学校总经费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比例,保证生均四项教学经费持续增长。
促进领导投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我校的主要做法是:落实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将教学工作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及主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深入课堂,了解教学一线情况。
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促进教师情感上投入教学。科学设置管理流程,为教师减负,保证教师有充足时间投入教学。突出教学工作在教师各类考核评价中的重要性,设立教学型教授岗,肯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的成绩与贡献。修订工作量计算办法,明确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工作量要求,给教师投入教学以动力和要求。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激励、评价、导向功能,设立学生奖励专项经费,开展学生学习与创新奖励,把获得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奖等学习奖励,作为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优先录取条件。
三、科学管理,完善制度文化是核心
高等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特别要重视管理对象中教师和学生“文化人”这一特点,努力创设和谐平等的教育管理氛围,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教师和学生以激励、引导为主,对管理人员以规范、约束为主,建立科学、系统、稳定的管理制度体系,这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核心。
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只有得到学校成员认同的制度,才能得到大家的自觉遵守,得到大家的维护和信任。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确立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倡导民主管理、共同管理。第一,制定大学章程,实行校务公开、院务公开、教务公开。第二,鼓励教师学生参与管理。倡导专家治学,成立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支持学生办好学生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设立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共同空间,就热点问题,共同探讨。第三,建立教学管理意见反馈机制。通过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员、教务信箱、BBs等沟通教学意见,保持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和谐的地位。
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激励机制。第一,充分肯定优秀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质量优秀奖评定,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设立教学突出贡献奖,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对学校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上取得重大成效的进行奖励,对支持教学工作好的单位给予表彰。第二,资 源配置以教学质量为标准。建立教学运行状态监控体系,开展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对学院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学院二次分配时,则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为主要依据。
尊重教师发展,建立培训制度。现阶段,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相当多的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培训,重点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通过岗前培训、教育思想大讨论等,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通过讲课竞赛、示范课、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形式,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培养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培植教学创新团队。
提高管理者文化素养。教育管理主体是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的文化管理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的管理水平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坚持“学者至上、学生为本、学院主体”的管理理念,定期举办本科教育研究与管理论坛,运用文化管理艺术对教师学生施以人文关怀,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四、深化改革,引领创新文化是重点
大学是传承、创新知识的场所,创新知识、观念、文化是大学的目标追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肩负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双重使命,就知识创新活动本身而言,教师是主体,就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而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高校有很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但在教学中,传承式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考核方式,约束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导致高校普遍缺乏创新人才成长的有益生态环境。激励教师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进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种良好的、互相交流的批判性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亦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重中之重。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第一,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亦是一门科学,要鼓励教师把教学作为一门大学问,积极探索和实践育人规律。第二,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法和新技术。走出应试教育,打破填鸭式和灌输式,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启发式培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研究性教学。第三,鼓励教师创新考核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大学生创新。第一,激发创新意识。通过大学生科技论坛、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名家讲坛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点燃学生创新热情。第二,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立项方式,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第三,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系统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创建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由创造环境条件。
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教师是学生的向导与榜样,鼓励支持教师深入学生宿舍、学生区,通过面对面探讨、专题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师生交流,拉近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让学生分享教师的人生经验、阅历,让教师从与学生的交流、提问与质疑中获取问题和灵感,也让教师从“学校的数字”和“教学的符号”成为一个个的具有鲜明个性、人格与学识魅力的“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加强交流,构建合作文化是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中学科之间、学院之间壁垒重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鲜有有效交流;学校和家庭之间,少有联系。如此种种,阻碍了资源共享,阻断了沟通路径,阻塞了信息交流,不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加强交流,促进合作,既是寻求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
密切与行业产业合作。华中农业大学由行业大学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和优势,虽然部门办学的历史已经结束,但长期办学积淀下来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没有改变,与行业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向,也是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提升水平,引领行业发展。变传统为优势,形成学科高峰,提高行业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水平,为行业发展服务。第二,与行业合作办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研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与行业相关领域的内外部联系,培养拔尖人才。
建立学院、学科间更紧密的联系。第一,校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要对跨学院、跨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第二,促进跨学院合作建设。加强跨学院的专业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优势互补,彰显特色,用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农科,在我校就是跨学院跨学科合作的成功典范。第三,支持教师进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促进交叉学科发展,进而带动新型交叉专业。第四,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专业拓展能力。第一,提供交流资源。提供经费、书籍、报刊、活动场所等支持,为教师交流合作提供空间。第二,建立教师学术交流组织。如教师联合研讨会、教学研讨中心等,或依托原有的教研室、课程组或科研团队等。第三,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派出力度,引进国外优秀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开拓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第四,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加强对本科生的指导,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第一,实行学籍预警制度。对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实行“黄、橙、红”三级预警,情况严重的,直接与家长联系,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第二,重视校友会建设。校友是学校发展的特殊资源和最可信赖的支持力量,听取校友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建议,加以改进,争取校友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这是与社会密切配合的主要方面。
[责任编辑:李文玲]
关键词:文化;教学;管理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既是一个指导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也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令人关注的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60%直接与本科教育相关。而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则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纲要》的颁布,全教会的召开,国家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作为以本科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的高校职能部门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教务处如何借此东风,将育人为本、教学为重落到实处,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靠通过文件强制抓落实到内化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即形成一种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大课题。因为,高等教育管理经历了人治——法治——理念管理之后,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将从“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文化管理成为高校管理的一大趋势,“不治之治”也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本文结合《纲要》学习和学校实践,拟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就如何实现从文件到文化的转变,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进行一些探讨。
一、育人为本,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是前提
由于教学工作效果的内隐性、滞后性和科研工作成果的外显性、速显性,加之评价机制问题和学校定位问题,导致教学和科研失衡,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和影响,少数教师丧失了努力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如何围绕《纲要》提出的工作方针,把全教会和《纲要》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共同的工作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重要前提。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育人为本,教学为重,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即使对于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学校应优先对待教学,把最优质的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其他各项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这样才能形成领导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的氛围。
明确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众多工作职责,作为大学的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大学要激励广大教师树立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的坚定信念。
促进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互动。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任务,也是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的基本途径,教学科研和谐统一是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标志。凸显大学科研的教育性和大学教学的科研性,是实现教学科研互促共进的重要途径。首先,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引领作用,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知识体系更新,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等。第二,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成果,开设研讨课或科研成果案例课程等;用科研设施支持教学活动,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第三,让教学具有研究性,强调研究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引导教师攥写教研论文,总结经验,提升水平,创新方法。
二、加大投入,创建优良的环境文化是基础
近年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高校“四个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的生均教学经费投入,在本科评估之后呈下降趋势;二是领导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三是教师投入不足,轻视教学的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四是学生投入不足,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加大各方面投入,丰富教学资源,优化办学条件,创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必要基础。
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学校也应借此机会相应地明确学校总经费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比例,保证生均四项教学经费持续增长。
促进领导投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我校的主要做法是:落实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将教学工作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及主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深入课堂,了解教学一线情况。
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促进教师情感上投入教学。科学设置管理流程,为教师减负,保证教师有充足时间投入教学。突出教学工作在教师各类考核评价中的重要性,设立教学型教授岗,肯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的成绩与贡献。修订工作量计算办法,明确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工作量要求,给教师投入教学以动力和要求。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激励、评价、导向功能,设立学生奖励专项经费,开展学生学习与创新奖励,把获得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奖等学习奖励,作为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优先录取条件。
三、科学管理,完善制度文化是核心
高等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特别要重视管理对象中教师和学生“文化人”这一特点,努力创设和谐平等的教育管理氛围,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教师和学生以激励、引导为主,对管理人员以规范、约束为主,建立科学、系统、稳定的管理制度体系,这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核心。
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只有得到学校成员认同的制度,才能得到大家的自觉遵守,得到大家的维护和信任。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确立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倡导民主管理、共同管理。第一,制定大学章程,实行校务公开、院务公开、教务公开。第二,鼓励教师学生参与管理。倡导专家治学,成立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支持学生办好学生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设立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共同空间,就热点问题,共同探讨。第三,建立教学管理意见反馈机制。通过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员、教务信箱、BBs等沟通教学意见,保持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和谐的地位。
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激励机制。第一,充分肯定优秀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质量优秀奖评定,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设立教学突出贡献奖,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对学校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上取得重大成效的进行奖励,对支持教学工作好的单位给予表彰。第二,资 源配置以教学质量为标准。建立教学运行状态监控体系,开展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对学院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学院二次分配时,则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为主要依据。
尊重教师发展,建立培训制度。现阶段,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相当多的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培训,重点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通过岗前培训、教育思想大讨论等,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通过讲课竞赛、示范课、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形式,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培养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培植教学创新团队。
提高管理者文化素养。教育管理主体是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的文化管理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的管理水平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坚持“学者至上、学生为本、学院主体”的管理理念,定期举办本科教育研究与管理论坛,运用文化管理艺术对教师学生施以人文关怀,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四、深化改革,引领创新文化是重点
大学是传承、创新知识的场所,创新知识、观念、文化是大学的目标追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肩负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双重使命,就知识创新活动本身而言,教师是主体,就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而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高校有很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但在教学中,传承式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考核方式,约束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导致高校普遍缺乏创新人才成长的有益生态环境。激励教师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进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种良好的、互相交流的批判性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亦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重中之重。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第一,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亦是一门科学,要鼓励教师把教学作为一门大学问,积极探索和实践育人规律。第二,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法和新技术。走出应试教育,打破填鸭式和灌输式,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启发式培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研究性教学。第三,鼓励教师创新考核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大学生创新。第一,激发创新意识。通过大学生科技论坛、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名家讲坛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点燃学生创新热情。第二,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立项方式,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第三,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系统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创建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由创造环境条件。
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教师是学生的向导与榜样,鼓励支持教师深入学生宿舍、学生区,通过面对面探讨、专题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师生交流,拉近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让学生分享教师的人生经验、阅历,让教师从与学生的交流、提问与质疑中获取问题和灵感,也让教师从“学校的数字”和“教学的符号”成为一个个的具有鲜明个性、人格与学识魅力的“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加强交流,构建合作文化是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中学科之间、学院之间壁垒重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鲜有有效交流;学校和家庭之间,少有联系。如此种种,阻碍了资源共享,阻断了沟通路径,阻塞了信息交流,不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加强交流,促进合作,既是寻求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
密切与行业产业合作。华中农业大学由行业大学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和优势,虽然部门办学的历史已经结束,但长期办学积淀下来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没有改变,与行业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向,也是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提升水平,引领行业发展。变传统为优势,形成学科高峰,提高行业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水平,为行业发展服务。第二,与行业合作办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研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与行业相关领域的内外部联系,培养拔尖人才。
建立学院、学科间更紧密的联系。第一,校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要对跨学院、跨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第二,促进跨学院合作建设。加强跨学院的专业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优势互补,彰显特色,用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农科,在我校就是跨学院跨学科合作的成功典范。第三,支持教师进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促进交叉学科发展,进而带动新型交叉专业。第四,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专业拓展能力。第一,提供交流资源。提供经费、书籍、报刊、活动场所等支持,为教师交流合作提供空间。第二,建立教师学术交流组织。如教师联合研讨会、教学研讨中心等,或依托原有的教研室、课程组或科研团队等。第三,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派出力度,引进国外优秀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开拓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第四,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加强对本科生的指导,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第一,实行学籍预警制度。对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实行“黄、橙、红”三级预警,情况严重的,直接与家长联系,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第二,重视校友会建设。校友是学校发展的特殊资源和最可信赖的支持力量,听取校友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建议,加以改进,争取校友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这是与社会密切配合的主要方面。
[责任编辑:李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