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和他的娘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8340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至不惑之年的我,近日,儿时的那些青涩记忆却频来入梦,而堂哥心灵和他的娘亲却是我童年记忆中无法割裂的旋律。
  说起堂哥心灵,我无法模糊他的娘亲——我称之为大娘的李氏。大娘李氏青春孀居,而后带着拖油瓶再嫁堂伯。堂伯并没有因大娘的再嫁而薄待她,夫妻恩爱,孕育堂哥姐弟二人。然时运多舛,不久,堂伯病逝,留下大娘李氏和她的孩子们。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活还不富裕,有男人的家庭,那几年都不好过,更何况是二次守寡的妇女和她的一窝孩子呢?我不知道她们一家是怎样挨过那些日子的,但我总是无法忘却梳着齐耳短发的大娘李氏倚在门旁的棠梨树下,脸上挂着慈善的笑靥,静静地望着堂哥写字读书。丧夫之痛、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个小女人。她用她的温和、坚韧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她也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堂哥心灵身上。
   大娘李氏为了改善家里捉襟见肘的柴米油盐开销,农闲时节总会搞些副业,养鸡、鸭、鹅成了那个年代的时兴。我也会跟着大娘去放鹅。一路上,伴着鹅的叫声,大娘会唱些戏文,一段段唱腔,宛转悠扬,唱出了大娘对生活的向往。在大娘李氏的戏文中,我的童年多了份色彩。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哀伤或快乐,我也会浅吟低唱。
   堂哥心灵留给我最深刻记忆的莫过于他的名字。“心灵”顾名思义心智聪慧,的确,堂哥心灵没有让自己的名字失色,他的聪慧令很多父母眼馋,“瞧人家心灵”成了我们村那时最流行的话语。堂哥心灵是我们村第一个考取淮南二中的孩子,也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其实,堂哥心灵和我并不是嫡亲,按血缘关系,我们关一个太爷爷,算是踩“五胡”的兄弟,但我们两家住得近,那些年彼此之间相互照应。堂哥心灵年长我七岁,他每次放学,我都会像跟屁虫似的黏着。堂哥会带我钓海虾、掏鸟窝、摘棠梨,尤其他家屋后的那片菜地是我们玩乐的天地。堂哥高中毕业后,把他的《新汉语词典》送给了我小姐,并嘱托小姐等我长大些留给我用。
   随着堂哥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大娘李氏终于赢来了幸福时光。儿子事业有成,媳妇漂亮贤惠,孙子聪明可爱,但大娘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枷锁,因病而逝。
   大娘就这样走了,她家的老屋由于缺少修葺,像一个风烛老人在岁月雪雨的侵蚀下破败凋零,剩下残垣断壁,直至只留下一些无奈的印记。先时堂哥还偶尔回村凭空痴望,后来就连这点念想也断了。
   在遠房三妈的祭奠上,我又一次遇到堂哥心灵。这次他不是一个人来的,有他的妻子和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堂哥心灵比记忆中胖了些,更沉稳了些。我告诉他,我梦见了他和大娘。堂哥淡淡地,并指着我对他儿子说:“这是你最小的小叔。”我知道,堂哥心灵对我并不是人情冷漠,而是时空流转,情感隔阂了。
   我期待着祭奠后,堂哥能够带着妻儿回到他家老屋,然而他们终究没有来。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七十多岁的岳母来我家小住的时候 ,晚上去得最多的就是到高邮净土寺塔广场听戏,一连去了好几次。回家后,她把听戏的感受告诉岳父,她说那儿的夜晚,广场上到处是人,是歌声,个个穿得漂漂亮亮,人人露出开心微笑。   岳父、岳母所说的戏,与传统意义上的戏不同。地点不在剧院,也不在室内,在市民广场;没有舞台,平地就是舞台;演员没有戏剧表演服,穿的是平常衣;没有道具,如果说有道具的话,只是一个简易耳麦和小小的扬
期刊
有一年,我到酒埠江纸厂做临时工。那天,天还没有亮,母亲和三姐、四姐送我来到村口。在村口我朝前紧走几步,再回头望着母亲和姐姐,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泪眼蒙眬地坐上了去酒埠江的船,耳边只听见“嘭嘭嘭”的引擎声。  没多久,船停靠在一个小码头上,这时上来一位眉目清秀的农家姑娘,看上去与我一般年龄,个子比我稍矮一点。她上船后朝四周看了一下,就径直朝我走来,坐在了我的旁边。船行了一阵,她与我说起话来,还问了
期刊
说起雨,奶奶曾经三番五次地给我讲一个夏天的故事。  那时,我大概还没上学,奶奶领着我和姐姐回娘家。从我们住的祁家窝棚到奶奶的老家炮屯有二十多里,奶奶领着我们“走毛道”(小路),身边是漫无边际的青纱帐,没想到遇上了一场豪雨。只听奶奶说,那场大雨下得沟满壕平,而且下了鸡蛋那么大的雹子。奶奶一手一个,领着我们跑到一棵树下,把两个小脑瓜儿揽进她的怀里,任凭雹子往她脑袋上砸。不知道雨下了多久,地上水流如注,
期刊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通过山川、风俗、人物和文化等多种途径表现出来。例如人们往往会说,温婉的苏州、悠闲的成都、大气的北京、现代的上海、厚重的西安等。  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小地方,虽说这地方不大,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有着秀丽的山川、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情、悠久的文明,综其魅力与特点,我给它找了一个词——清凉。  这个地方叫攸县,是湖南省株洲市所辖的一个县。  清凉的攸县,呈现在世
期刊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唯有卫国南部一个边疆小吏(仪封人),堪称知音。仪封人拜会孔子之后,出门就对仲尼弟子说:“天下无道很久了,上天将要以夫子作木铎来宣示大道。”(“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见《论语·八佾第三》)夏商周以金铎号令三军,以木铎宣告文政教化。两千多年来,这种木铎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的张岊(jié),即是一例。  张岊是南齐朝廷司空,堪称重臣。齐明帝驾崩之后,东昏侯萧
期刊
5月5日下午,我们一行来到攸县鸾山镇桃花源风景区。进入景区,一直踏着台阶往下,走了很长一段,便进入通往仙人桥的七里峡,拐了弯,突然看到有几道山泉飞流直下,非常壮观震撼。  再往下走了一段,边走边看,七里峡居然是一道曲曲折折、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许多大大小小、忽明忽暗的飞瀑流苏!溪水清澈,碧绿如翠,岩壁上各种树木葱茏,枝叶繁茂,密密匝匝。有些植物牵藤绕蔓,爬缠在树身上,似乎难以割舍。峡谷里空气湿润
期刊
“咔擦、咔擦、咔擦”的声音,几十年来始终清晰地回響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姥姥织布扔梭子的声音。  男人下地种庄稼,女人在家纺线织布,是那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夏天,姥姥就把纺车搬到角门外的大槐树下,同邻居的大姨、妗子们一起纺线。老槐树能罩起几间屋大的荫凉,这里也成了我和小朋友们玩耍的乐园,我们在纺车间走来跑去。嗡、嗡、嗡的纺线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幸福和谐的交响乐。老槐树下老太太、小媳妇纺线的画面永远定
期刊
我的母亲77岁了,一直在乡下,住在我十三年前盖的四合院里。  十年前的腊月,我在县城买了一套面积一百二十平米的楼房,虽然花了十八万元,欠了不少外债,但终于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上楼那天,我特意接母亲过来,一来让母亲看看我的楼房,让母亲高兴高兴。二来母亲年龄大了,在老家生活不方便,想让母亲在县城定居。进城次数不多的母亲刚开始来到我的新楼房里,满脸好奇,这儿摸摸,那儿捏捏。尤其看到新颖的厨房更是睁大了
期刊
阿爸像毕勒古泰山一样沉默。  那天,我坐在阿爸的摩托车后面,从巴彦淖尔村往西日嘎村赶。走了一半路程,突然,天空飘来一团团厚厚的乌云,顷刻兜头洒下倾盆大雨。  匆忙中,摩托车的链条刮到石头,断了。急雨后的山地草原,沙土路本就坑洼不平,越发不能走。我们下了这条唯一的大路,抄一条最近的小路往回走。  雨后的阳光比先前更毒辣,似要把刚下的雨水全部收回。  阿爸一声不吱地推着摩托车,车轮碾压浓绿的草,发出唰
期刊
我懒懒地坐在长毛兔舍门前,翻看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一輛吉普车停在了我家门口不远的路上,县委的王书记和乡、村里的书记朝这边走来。  “王书记来了。”我父亲快步迎了上去。  “老周,长毛兔有多少只了?年底你要带头当万元户啊!”王书记边说边将一支香烟递给了我父亲。  “200多只,感谢王书记关心……”  我跟着这批干部走进了兔舍,王书记按兔舍编号数兔子,细心地翻看长毛兔档案,不时回过头看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