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语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许多考生在做熟语题时经常连蒙带猜,胜算很低。其实考生只要明确命题者设置干扰的角度,就能准确地判断熟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高考题中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熟语,命题者在设题时往往有意“望文生义”,即故意从字面(语素)上牵强附会,误导考生做出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引起误判。
如: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飘渺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解析:“从一而终”指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礼教。这里误解为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
又如: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解析:“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的意思是“借”,而不是“请假”,这里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许多成语是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考生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命题者在命题时多故意将贬义词用在褒义的场合,或将褒义词用在本该是贬义的地方。
如: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解析:“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这里明显是褒贬不当。
又如: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解析:“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这是一个贬义词,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三、不合语境,整体不协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在判断时必须使成语与具体句子的语境协调、统一。
如: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解析:“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从语境来看,它是说家具再次受人青睐,与“状况好转”和“兴趣浓厚”均不符合。
四、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成语均有其描述的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命题者常常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特定“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和“方向性”,就会出错。
如:这位姑娘天生就是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解析:“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这里用来形容一位姑娘,使用对象错了。
五、自相矛盾,前后不符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所表达的语意不同,语意前后不符甚至矛盾。
如: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句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产品质量好,会在竞争中有优势,但“不孚众望”用在句中意思恰恰相反,因为“孚”是“信服”之意,应为“不负众望”。
六、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隐含义和句子的语意重复。高考试题中,这种设错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有词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此意思的成语,造成整个句子犯了叠床架屋的毛病。
如: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解析:“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从根本上”语义重复。
七、不合逻辑,事理不通
在成语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成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意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造成逻辑上的相悖。
如: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解析:“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这个词语用于两个对象相比较的语境中。该句的意思是“茶话会不同以往,有新意”。
又如: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句中的“深谷”只有“险”,既不是“要冲”,也非用于“攻守”。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677000)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高考题中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熟语,命题者在设题时往往有意“望文生义”,即故意从字面(语素)上牵强附会,误导考生做出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引起误判。
如: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飘渺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解析:“从一而终”指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礼教。这里误解为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
又如: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解析:“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的意思是“借”,而不是“请假”,这里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许多成语是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考生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命题者在命题时多故意将贬义词用在褒义的场合,或将褒义词用在本该是贬义的地方。
如: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解析:“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这里明显是褒贬不当。
又如: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解析:“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这是一个贬义词,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三、不合语境,整体不协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在判断时必须使成语与具体句子的语境协调、统一。
如: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解析:“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从语境来看,它是说家具再次受人青睐,与“状况好转”和“兴趣浓厚”均不符合。
四、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成语均有其描述的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命题者常常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特定“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和“方向性”,就会出错。
如:这位姑娘天生就是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解析:“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这里用来形容一位姑娘,使用对象错了。
五、自相矛盾,前后不符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所表达的语意不同,语意前后不符甚至矛盾。
如: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句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产品质量好,会在竞争中有优势,但“不孚众望”用在句中意思恰恰相反,因为“孚”是“信服”之意,应为“不负众望”。
六、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隐含义和句子的语意重复。高考试题中,这种设错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有词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此意思的成语,造成整个句子犯了叠床架屋的毛病。
如: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解析:“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从根本上”语义重复。
七、不合逻辑,事理不通
在成语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成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意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造成逻辑上的相悖。
如: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解析:“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这个词语用于两个对象相比较的语境中。该句的意思是“茶话会不同以往,有新意”。
又如: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句中的“深谷”只有“险”,既不是“要冲”,也非用于“攻守”。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6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