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学生从被动的额状态中腾移出来,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主动的探究空间中,展开数学问题的集中思辨,形成独立的数学思考意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上已经逐渐的独立,但高中的数学知识体系较为复杂,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对数学的知识疑惑不解,产生种种的求知桎梏,探究途中受阻而出现认知的偏差,教师应结合高中时期数学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系统化的指引学生以独立的思维进行数学联想,将数学的疑问融会贯通,构建数学的知识结构模型,逐个击破高中数学的探究困惑,引发探究的系列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困惑;思考
引言:
高中数学承接了前阶段的基础,进一步的展开了数学的深化探究,高中时期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自主的探究意识,知识的累积不够扎实,探究的过程中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将课堂上的探究流于形式化,课后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也难以展开探究思考,而是亦步亦趋的进行练习,鲜少有时间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去思量数学的内涵,素质教育环境下,考试并不是学生求知的全部目标,应尽可能的创建轻松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探究启示,使得探究落于实处。
一、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困惑
1.培养兴趣与快出成绩
学生在数学的求知过程中,始终对数学的感觉是枯燥的,部分“学霸”即使面对数学题有一种竞争、闯关的心理,想要将所有的问题一一解开并随之获得内心的满足,他们也很容易感到疲累,鲜少有乐此不疲到了高中时期仍旧对数学感到痴迷的,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数学的知识时较为被动,结合教师安排的任务去填充,教育中,我们想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但又在较为 繁琐的课程要求下,不得不快速的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那么就产生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情境,兴趣通常与功利化的求知是相悖的,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数学本身的好奇心,失去了对数学本身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2.注重过程与时间紧迫
注重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决定了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必然是高耗时的。探究性学习高耗时的特点与高中课堂特定时间完成特定任务的特点构成了几乎无法协调的矛盾。特别是使用新教材以来,教学内容增加了不少,但教学时间并没有大幅增加,高考数学试题选拔性的特点,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向深处发展。一方面课程内容增加,另一方面难度还不能降低,这必然导致学习时间更加紧张,学习负担更加沉重。
3.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新课标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高中各种各样的考试特别是高考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发现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这表明问题探究是数学探究学习的主流,问题探究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非合作交流。此外,有调查表明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更适用于思维空间大的问题与知识。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途径
1.交流归纳,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进行提炼、概括、归纳,梳理知识点,综合运用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结论纳入知识系统。如在探究学习某些概念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的确切定义是相对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定义的,而并非永远不变的。例如,角的概念在平面几何中是“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成的图形”,可以说这是独立的静止的定义;在三角中是“射线围绕着它的端点旋转所成的图形(规定了正负方向)”;在立体几何中又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这样从静到动,由正到负,从平面到空间,概念就逐步完善了。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表达,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不仅要归纳得出结论,还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当学生思路混乱,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赞扬和引导,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
2.回归教材,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
数学知识点很多,但是最基本的都在课本上,教师应该仅仅抓住课本上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并做适当的拓展延伸,对课本上一些没有详细说明的知识点做一些补充说明。比如说“平行向量”的知识点,它的思想就是给平面图形建立一个坐标系,运用坐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老师就可以做适当地延伸:把平面扩展为立体。就是把平面向量的思路作用于立体图形,給一个立体图形建立一个坐标系,将已知的条件放在坐标轴上,这样,对于立体图形的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这个是空间向量的思维方式,是出现在选修课本里面的,因为选修可能在后面才会学到,或者有的学校干脆就不学。而立体的知识是出现在必修2里面的,也就是说,老师可以在整合了课本资源以后,把应该后学的知识提前讲,虽然一开始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点难度,但是经过一些练习之后,是能够掌握这种方法的,因为空间向量的知识只要理解了,就比较简单而且很实用。
3.一题多变、善于发现
“一题多解”从命题角度来讲没有变化,只是解法角度的发散,变式:“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通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与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继续再作一些变题,如变式:“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以两垂足连线为直径的圆必切焦点弦于焦点。”变式:“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于准线相切。”通过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式,使学生从中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探究教法,学法,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开展成功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华.论第二代应试教育及其超越[J].基础教育课程,2011(9).
[2]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的特点及其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5(4).
[3]刘久成.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潘小明.数学探究教学中异化现象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困惑;思考
引言:
高中数学承接了前阶段的基础,进一步的展开了数学的深化探究,高中时期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自主的探究意识,知识的累积不够扎实,探究的过程中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将课堂上的探究流于形式化,课后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也难以展开探究思考,而是亦步亦趋的进行练习,鲜少有时间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去思量数学的内涵,素质教育环境下,考试并不是学生求知的全部目标,应尽可能的创建轻松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探究启示,使得探究落于实处。
一、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困惑
1.培养兴趣与快出成绩
学生在数学的求知过程中,始终对数学的感觉是枯燥的,部分“学霸”即使面对数学题有一种竞争、闯关的心理,想要将所有的问题一一解开并随之获得内心的满足,他们也很容易感到疲累,鲜少有乐此不疲到了高中时期仍旧对数学感到痴迷的,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数学的知识时较为被动,结合教师安排的任务去填充,教育中,我们想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但又在较为 繁琐的课程要求下,不得不快速的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那么就产生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情境,兴趣通常与功利化的求知是相悖的,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数学本身的好奇心,失去了对数学本身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2.注重过程与时间紧迫
注重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决定了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必然是高耗时的。探究性学习高耗时的特点与高中课堂特定时间完成特定任务的特点构成了几乎无法协调的矛盾。特别是使用新教材以来,教学内容增加了不少,但教学时间并没有大幅增加,高考数学试题选拔性的特点,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向深处发展。一方面课程内容增加,另一方面难度还不能降低,这必然导致学习时间更加紧张,学习负担更加沉重。
3.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新课标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高中各种各样的考试特别是高考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发现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这表明问题探究是数学探究学习的主流,问题探究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非合作交流。此外,有调查表明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更适用于思维空间大的问题与知识。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途径
1.交流归纳,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进行提炼、概括、归纳,梳理知识点,综合运用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结论纳入知识系统。如在探究学习某些概念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的确切定义是相对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定义的,而并非永远不变的。例如,角的概念在平面几何中是“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成的图形”,可以说这是独立的静止的定义;在三角中是“射线围绕着它的端点旋转所成的图形(规定了正负方向)”;在立体几何中又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这样从静到动,由正到负,从平面到空间,概念就逐步完善了。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表达,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不仅要归纳得出结论,还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当学生思路混乱,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赞扬和引导,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
2.回归教材,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
数学知识点很多,但是最基本的都在课本上,教师应该仅仅抓住课本上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并做适当的拓展延伸,对课本上一些没有详细说明的知识点做一些补充说明。比如说“平行向量”的知识点,它的思想就是给平面图形建立一个坐标系,运用坐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老师就可以做适当地延伸:把平面扩展为立体。就是把平面向量的思路作用于立体图形,給一个立体图形建立一个坐标系,将已知的条件放在坐标轴上,这样,对于立体图形的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这个是空间向量的思维方式,是出现在选修课本里面的,因为选修可能在后面才会学到,或者有的学校干脆就不学。而立体的知识是出现在必修2里面的,也就是说,老师可以在整合了课本资源以后,把应该后学的知识提前讲,虽然一开始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点难度,但是经过一些练习之后,是能够掌握这种方法的,因为空间向量的知识只要理解了,就比较简单而且很实用。
3.一题多变、善于发现
“一题多解”从命题角度来讲没有变化,只是解法角度的发散,变式:“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通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与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继续再作一些变题,如变式:“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以两垂足连线为直径的圆必切焦点弦于焦点。”变式:“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于准线相切。”通过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式,使学生从中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探究教法,学法,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开展成功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华.论第二代应试教育及其超越[J].基础教育课程,2011(9).
[2]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的特点及其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5(4).
[3]刘久成.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潘小明.数学探究教学中异化现象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