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机收玉米品种筛选及密度选择响应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筛选适合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的机收品种及适宜栽培密度,以16个国内新审定的优良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田间采用裂区设计,设置4个密度水平,研究供试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密度选择响应。结果表明,鹏诚216、富尔116、C2188、丰禾3019和泉润3467适合作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机收品种种植,鹏城216和丰禾3019适宜栽培密度为8.25万株/hm2,C2188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富尔116和泉润3467适宜栽培密度为6.75万株/hm2。其中C2188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为26.7%,可作为机收籽粒品种种植,其余4个品种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为29.2%~29.5%,可以作为机收果穗品种种植。
  关键词 玉米;品种筛选;密度;产量;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034-03
  Abstract To screen the maize varieties by mechanization cultivation and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in the first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zon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16 maize varieties were used as materials,which were newly approved of the national.The splitfield design was adopted in the field,and four density levels were set to study the yield performance and density selection response of the tested varieties.The result showed that Pengcheng 216,Fu’er 116,C2188,Fenghe 3019 and Quanrun 3467 were the maize varieties,which were suit to plant in the first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zon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suitable cultivation density of Pengcheng 216 and Fenghe 3019 was 8.25 thousand plants/hm2.The suitable cultivation density of C2188 was 7.50 thousand plants/hm2.The suitable cultivation density of Fu’er 116 and Quanrun 3467 was 6.75 thousand plants/hm2.The maize variety C2188 can be used as variety harvested by machine with kernel,with moisture content of grain at harvest time of 26.7%.The other four maize varieties can be used as variety harvested by machine with ear,with moisture content of grain at harvest time from 29.2% to 29.5%.
  Key words Maize;Selection of varieties;Density;Yield;The first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zon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雨热资源丰富,地力肥沃,是玉米的主产区之一,年均≥10 ℃活动积温2 700 ℃·d以上,主要包括哈尔滨市、肇东市、肇州县和肇源县等地,无霜期135~140 d,年降水量400~600 mm,年播种玉米146.67万hm2左右。但生产中存在品种多、乱、杂等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年随着品种审定渠道的增加,新审定品种大量涌入市场,大大增加了农户选择生产用种的难度。目前在该区域种植的玉米品种普遍存在熟期偏晚、商品品质差、单产水平偏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机收损失严重、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滞后等问题,而玉米生产中田间种植密度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有较大的影响[1-4],玉米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在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6],增加种植密度是栽培技术中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7]。为此,该研究以国内最新审定的16个优良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田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4个密度水平,筛选适合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耐密、适合机械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同时确定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为该区域玉米生产用种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試验材料
  16个国内新审定的玉米品种,包括富尔116、丰垦139、吉东823、天丰1号、协玉306、C2188、嫩单19、泉润3467、德邦597、江单9号、鹏诚216、泉润567、丰秋1号、沃普401、丰禾3019、嫩单22,对照品种为益农玉10。
  1.2 试验地点 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质地为黏壤,有机质 29.631 g/kg,全氮 1.478 g/kg ,碱解氮138.6 mg/kg,有效磷 39.5 mg/kg,有效钾 145.3 mg/kg,pH 7.2,前茬作物为大豆。   1.3 试验设计 田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8行区,10 m行长,小区面积52 m2,3次重复。主处理A为品种,分别为A1(C2188)、A2(德邦597)、A3(丰禾3019)、A4(丰垦139)、A5(丰秋1号)、A6(富尔116)、A7(吉东823)、A8(江单9号)、A9(嫩单19)、A10(嫩单22)、A11(鹏诚216)、A12(泉润3467)、A13(泉润567)、A14(天丰1号)、A15(沃普401)、A16(协玉306)、 A17(CK,益农玉10);副处理为密度,设置4个密度水平,分别为B1(6.75万株/hm2)、B2(7.50万株/hm2)、B3(8.25万株/hm2)、B4(9.00万株/hm2)。施玉米专用复合肥60 kg/hm2,复合肥的属性总养分量45%;N、P、K的含量比例为13∶17∶15,管理同一般大田。
  1.4 产量测定方法
  秋季成熟后收获测产,每个小区收获中间4行全部果穗,收获面积为26 m2,计数收获果穗数目,称取全部鲜果穗重,按平均穗重法选取20个果穗作为标准样本,测定鲜穗出籽率和籽粒含水率,折算成标准水分(14%)的产量[8]。计算方法如下:产量(kg/hm2)={收获鲜穗重×鲜穗出籽率(%)/收获样点实际面积×666.7×[1-籽粒含水率(%)]/(1-14%)}×15
  1.5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 2010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差分析 主要针对指定处理的效应进行研究,故按照固定模型进行F测验。以产量的均值为单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因素A(品种)、因素B(密度)和A×B(品种×密度)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因素A、因素B及A×B互作对各个处理产量的影响真实存在。
  2.2 供试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分析 由表1可见,供试的17个品种(含对照)在4种密度处理条件下,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个品种的产量水平超过对照品种A17,其中A1在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位居第一,达12 904.7 kg/hm2,与其他品种之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增加,产量表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为B3时产量达到最高。A12在不同密度下产量位居第二位,为12 252.6 kg/hm2,除了与A17和A3未达到显著水平外,与其他品种的产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密度为B1时产量表现最高。由此表明,A1和A12这2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表现较好,但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品种对密度的选择响应差异较大。
  2.3 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品种产量分析 由表2可见,在同一密度下,不同品种产量均值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密度为B1水平时各品种产量表现最高,平均为11 140.6 kg/hm2,密度为B4水平时各品种产量表现最低,平均为9 850.0 kg/hm2,说明供试的16个品种中大多数适宜种植密度为B1,整体耐密性一般,但也不排除个别品种耐密性表现好,如A10在密度为B4时产量表现最高。
  2.4 品种和密度互作条件下产量及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分析
  从68个处理中,筛选每个品种最高产量对应的种植密度,以此确定供试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由表3可见,对照品种A17在密度为B1时产量最高,为12 811.3 kg/hm2,筛选出5个供试品种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包括品种A11、A6、A1、A3和A12,最适密度分别为B3、B1、B2、B3和B1,最高产量分别达13 884.4、13 638.9、13 544.3、13 150.1和12 910.6 kg/hm2,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分别为29.2%、29.5%、26.7%、29.5%和29.3%,其中品种A1的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率低于28%,可以作为机收籽粒品种种植,其余4个品种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为29.2%~29.5%,可以作为机收果穗品种种植。
  3 讨论与结论
  玉米全程机械化是实现玉米规模化生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9],种植密度是影响实际产量最敏感且最关键的因素之一[10-11],以群体产量的增加来提高单产水平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前提条件。不同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不同,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各项生理指标才能达到最适值,进而实现玉米群体产量的最大值[12-13]。前人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并认为密度在5.25×104~16.28×104株/hm2均可達到高产[14],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与品种特性有关[15-16]。该研究对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多乱杂、生产用种多为晚熟高杆大穗型品种、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35%~40%)、机械收获损失严重、玉米商品品质差、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滞后、经验种植现象普遍等问题,开展适宜当地机收品种筛选及适宜种植密度选择研究。用于筛选的品种主要从2017—201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53个吉单27熟期品种及2017—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35个益农玉10熟期的品种中选择的高产(生产试验产量>10 000 kg/hm2)、优质(淀粉含量在74%左右、籽粒容重750 g/L以上)、抗病(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性较好的品种,上述品种生育期需要的活动积温比当地主栽品种低150~200 ℃·d,可以解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偏高及玉米商品品质差等问题。同时采用裂区设计,设置4个密度水平,可筛选出每个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品种A1和A12在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表现稳定,高于对照品种,且与其他供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品种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为B1时,各品种产量最高,说明大多数供试品种比较适宜B1的密度水平,但个别品种(如A10)在密度为B4水平时产量表现最高。在品种和密度互作的条件下,5个供试品种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包括品种A11、A6、A1、A3和A12,最适密度分别为B3、B1、B2、B3和B1,最高产量分别达13 884.4、13 638.9、13 544.3、13 150.1和12 910.6 kg/hm2,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分别为29.2%、29.5%、26.7%、29.5%和29.3%。   综上所述,鹏诚216、富尔116、C2188、丰禾3019和泉润3467适合作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机收品种种植,鹏城216和丰禾3019适宜栽培密度为8.25万株/hm2,C2188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富尔116和泉润3467适宜栽培密度为6.75万株/hm2。其中C2188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为26.7%,可作为机收籽粒品种种植,其余4个品种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为29.2%~29.5%,可以作为机收果穗品种种植。
  参考文献
  [1] 路海东.密度对不同类型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 白琪林.青贮玉米秸秆品质性状遗传及其近红外测定方法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王鹏文,戴俊英,赵桂坤,等.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6,4(4):43-46.
  [4] 王瑞,李中青,李齐霞,等.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72-73.
  [5]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等.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1):181-189.
  [6] 赵久然,王帅,李明,等.玉米育种行业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3):435-446.
  [7] 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等.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57-60,64.
  [8] 李波,陈喜昌,张宇,等.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机械化栽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6):31-32.
  [9] 佟屏亚.玉米全程机械化迈步最后一公里——机收籽粒[J].农业科技通讯,2016(3):3-5.
  [10] GRASSINI P,THORBURN J,BURR C.Highyield irrigated maize in the Western U.S.Corn Belt:I.Onfarm yield,yield potential,and impact of agronomic practices[J].Field crops research,2011,120:142-150.
  [11] 杨锦忠,张洪生,杜金哲.玉米产量-密度关系年代演化趋势的Meta分析[J].作物学报,2013,39(3):515-519.
  [12] 王明泉.不同種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6-10.
  [13] 邢锦丰,赵久然,黄长玲,等.密植育种法在选育玉米自交系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8,16(2):54-55.
  [14] 王楷,王克如,王永宏,等.密度对玉米产量(>15 000 kg·hm-2)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0(16):3437-3445.
  [15] 曹彩云,李伟,党红凯,等.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28(S1):161-166.
  [16] 袁静超,马永鑫,刘剑钊,等.‘吉单’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OL].分子植物育种,2019-11-28[2019-12-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191127.1809.020.html.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且稳定经济的盐酸大观霉素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选用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四氢呋喃-水(35∶35∶30),检测波长415 nm,柱温30 ℃,流速1 mL/min,进样量20 μL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研究该条件下检测样品含量的可行性,并与国家兽药典中的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管碟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盐酸大观
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快速、精确检测贮藏大米中的霉菌菌落总数,拟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实现无损检测。[方法]采用SG-SNV detrending的方式对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去除基线散射,平滑光谱曲线;然后分别利用SPA算法和CARS算法选取反映大米霉菌菌落总数特性的特征波长组合,最后采用SVR方法分别在全光谱数据和2种特征光谱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各SVR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基于CARS特
期刊
摘要 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 、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根据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将 SPSS 统计软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及实验等方面多方位引入SPSS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使用,开展应用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本着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应用软件的能力,为提升应用类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内源性蛋白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改变蛋白质的生物特性,导致蛋白质发生降解,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从水产品贮藏过程中内源性蛋白酶与蛋白质降解、水产品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机制研究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水产品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研究进展,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当前热门的水产品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防控措施,并且对蛋白质降解防控措施进行展望,以期
期刊
摘要 [目的]山地區地形条件复杂,耕地资源紧缺,耕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多。对山地区耕地利用和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山地区更好地利用与保护耕地。[方法]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对耕地的组成及特征、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结果]永顺县耕地特征为:组成以水田为主,整体坡度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利用特征为:数量总体保持增长,水田数量减少,旱地数量增加,“非耕化”情况普遍。耕地利用与保护存在
期刊
摘要 以灰树花菌株Gr0001+3为供试菌株,将菌丝长速、长势、原基分化速度等作为评价指标,筛选优良基质配方和松紧度。结果表明,基质配方为 75%棉籽壳、8% 麦麸、15% 玉米粉、1% 石膏、1% 白糖、含水量在 65%,且使用对折宽度 17 cm 的栽培袋在装料量湿重 880 g /袋、装料高度 16 cm 下菌丝的长速、长势、原基分化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灰树花菌丝生长最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非洲菊新品种“明卉傲阳”组培苗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方法]以“明卉傲阳”为供试材料,选用泥炭土、蛭石、菇渣、珍珠岩和黄土为育苗基质,研究 10 种不同基质配比对非洲菊组培苗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当基质配比为泥炭土∶珍珠岩∶黄土=2∶1∶1时,基质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且非洲菊组培苗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根数、根长、成活率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结论]泥炭
期刊
摘要 为筛选适宜豫东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引进17个小麦品种在郸城县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商麦156、涡麦182、轮选146、Gy-13028、泰麦1218的产量分别为9 550.05、9 505.05、9 332.25、9 272.25 和9 197.10 kg/hm2,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9.47%、8.95%、6.97%、6.28%、5.42%,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隆平91
期刊
摘要 近期开展的新农科建设将扎根中国大地掀起一场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以“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人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三大举措,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指明新方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涉农高校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师资队伍各项结构指标,系统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生师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期刊
摘要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提高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对保障安徽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针对该地区稻-麦生产中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肥水管理不适宜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优化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成功示范应用。基于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技术模式的栽培调控途径和关键技术,以期为推动安徽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