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改正在全国许多省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中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那么,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都有哪些。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研究与实践。
  一、新课程理念的内容及要求
  新课程理念有三个要求:
  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二、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及策略
  1.语文课堂——诗情画意畅谈人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重要的人文学科,需注重诗意美、情感美,做到在诗情画意中畅谈人生。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这一要求,也才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课堂——百家争鸣齐领风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一贯要求,因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老师作为协助者和引导者。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1)就让我来考考你——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问题。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学会问”。
  比如:我在教授《苏武传》的时候,我就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结合教辅资料自学,初步解决字音、翻译等问题,同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翻译、内容理解等问题记录下来。第三课时、四课时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解决。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还在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新颖的问题,最深刻的问题,最难回答的问题。其中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苏武一心想回汉朝,难道仅仅是爱国吗?有没有忠君的成分?这样忠君值不值?”这个问题一出立即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还引申到《水浒》的招安结尾进行比较。该问题被学生评为最深刻的问题。
  学贵于思,成于思。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一旦形成了“问题意识”,有了发问的精神,思维敏捷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2)请让我来帮帮你——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首先,需要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就需要老师做真正成为谦虚的倾听者,懂得尊重和信任学生。能够做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当然老师还必须做真诚的赏识者,理解认同学生。
  其次,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在教授《鸿门宴》时,我就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刘邦和项羽,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和知道的史实来谈看法。问题一出,学生们有的积极上网找资料,有的找来《史记》相关内容阅读,有的又再次深入研究课文。三天之后解决这个问题的课堂变成了辩论赛的现场,汉高祖刘邦的粉丝——高丝和项羽的粉丝——羽毛举例力挺偶像,谁也不服谁。此时的老师不是我,而是学生,整个过程我只是在最后总结了各方的观点,其余时候我则在倾听他们的发言。这一次我真的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一次我真的看到了整个课堂百家争鸣,学生齐领风骚的情景。
  3、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综合评价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半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新课程理念要求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我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表现在内容组成多元化:包括期末、半期的考试成绩,平时上课提问的质量,解答问题的能力,学期期末读书笔记所反映出的读书的数量及质量。尽可能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多元化评价机制还表现在评价人员和方式多元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点评;评语不再是老师“一言堂”,学生也加入进来。真正做到评价公平、公正、公开。语文课堂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应是大家共同参与的全面的评价,应是百花齐放的综合评价。
  在新课改的洪流中我们必须将新课程理念牢牢贯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才真正学有所获,老师才算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老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先天不足,农村孩子相对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够,搜集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这就严重影响农村孩子预习的效果。为提高农村孩子预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家长作好培训,依托家长的教学力量,明确每一次预习任务、完成任务的方法;其次凭借学校课外阅读、班级集中预习、小组合作预习、联系其余学科等拓宽预习的途径,以望收获丰硕。  关键词:农村学生 依托家长 集中预习 合作预习  城乡差异,
期刊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由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以及智力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新课程理念也明确阐述,要变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观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功能观,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与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站在地理学科文化的高度,高度重视情感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好地使地理教学为学生的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
期刊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基础自然学科。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多观察、多思考、把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要想在课堂上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目的,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现在我把这种模式在我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归纳如下。
期刊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离不开思维,而无论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还是创造思维,都离不开最本质的一点:那就是要善于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解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也就是常说的“化归”能力。因此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归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又如何让学生应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呢?  一、培养“化归”能力的前提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认真思索,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精力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同样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兴趣是调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问的成功与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深入研究教材  “研究”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
期刊
一、课堂素材生活化  1.生活化素材的收集  成立“学生时政团”,收集和整理生活化素材。  通过志愿征集、问卷调查、平时观察、座谈商讨等方法,分成2-3个活动小组,每组任命一个组长,各组轮流活动。  教师备课学会“备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长着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生活中值得关注和挖掘的事情,善于思考,善于把课本原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实际、身体心理、兴趣爱好
期刊
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办学质量,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实现从引领学生走向书本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重大转变。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是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有效探索,为此,我校组织和实施了“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  一、“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期刊
摘 要:1.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与政治特色课堂的珠联璧合。2.促进备课组成员专业成长。3.重视运用集体的智慧,促进备课组整体进步。4.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和“备课组业务档案”,为备课组成员业务素质提高做好铺垫。  关键词:转变 专业成长 集体智慧 业务档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堂改革的步步深入,对老师的师德修养、教学业务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