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即知识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kui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2-0018-02
  作者简介:卢士敏(1982.2-),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助教,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摘要】苏格拉底是西方道德哲学的始祖,这不仅表现在他提出了作为道德哲学基本原则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也表现在他为捍卫心中的道德律令而慷慨赴死的豪情壮举中,苏格拉底的死成为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事件。苏格拉底为西方道德哲学家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从此由苏格拉底开启,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推波助澜,最终形成了西方理性主义认识的洪流。
  【关键词】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道德判断;德性
  
  1自知与反讽
  
  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所以终生致力于探讨人的道德本性,是为了挽救行将就木的雅典城邦,这就像他以牛虻自喻,要时刻叮咬雅典这匹行动迟缓的骏马,使其警醒。城邦的混乱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而苏格拉底认为,造成雅典城邦道德混乱的是智者学派在伦理学上提出的感觉主义,这种学说刻意夸大感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把知识归结为因人而异的感觉,否认理智的思辨可以达到共同的知识,除了助长个人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之外只会造成社会混乱和道德沦丧。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曾自述为了弄清德尔菲神庙神谕——“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的真相而四处拜访城邦内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有着极高智慧、声望的人:关于勇敢问的是将军,关于正义问的是政治家,关于虔诚问的是神学家,关于科学问的是泰阿泰德,结果苏格拉底惊奇地发现这些自诩最了解各专业最高知识的人并不能对他们所认为的知识说清哪怕起码的理由。苏格拉底让人看到了一种忧伤,一种失败,世界不断地揭示它所显示的东西为假。当人们自认为已经认识一事物时,事物转瞬间变了模样,不再是它旧时显示的模样了,一切都无法确定,都遭致否认。希腊人热衷的秩序都被颠倒了,赫拉克利特和普罗泰戈拉是有道理的。无论赫拉克利特主张的“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还是普罗泰戈拉强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导致相对主义。
  与此同时,苏格拉底的反讽也给人一种惊愕与希望。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通过不屈不挠的提问,促使对话者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而抛弃谬误就是靠近真理的开始。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自然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最后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人,因为人们可以把一些截然不同甚至正相反对的属性赋予同一个事物,可见本质不在实存之中,本质对实存来说应该是超越的,这一超越的本质最终只能从人的德性和理性中去寻找。因而,只有强调知识,贬低感觉,从人之外的自然律转向人之内的道德黄金律才能确立普遍的绝对的善,重新找回希腊人无比重视的尊严和赖以存在,安身立命的根基。
  
  2美德与真知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知识的彰显即为美德,人的理智本性与道德本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关于美德的讨论在柏拉图的对话集中占有很大篇幅。从苏格拉底与各个行业权威人物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德有着极为宽泛的含义,诸如正义﹑自制﹑勇敢,友爱等等,从讨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美德不单指人的性质,也还用来指谓事物的优点与长处。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就国家的正义问题进行了充分而又深刻的讨论。美德不局限于人,同时美德也不是单纯理论性,静观的,美德有功能性的作用,是实践性的。一事物或人之所以有德关键是因为其践行了理念或符合其概念。美德究其实质是在万物实现善的目的过程中由人派生出来了。
  从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惑乱人心的努力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所谓的知识绝不等同于感受,也不等同于流行的意见,哪怕意见是正确的。他认为出自自然的知识不能有客观的效准和理性的自明,真正的知识必须是一种理性必然的真理,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知识和善的知识,它是由神赋予人的灵魂本性﹑是奴斯﹑是逻各斯,是对“美德”的理性的把捉。灵魂实现自己的本性就是有知识﹑有美德的,反之,人若愚昧无知不识美德则必陷于罪恶,有知与无知是幸福与不幸的根源。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第三卷第九章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对于美德与知识问题的看法,苏格拉底说:“一切其他德行和正义都属于智慧。由于一切道德的行为和正义的事情都是美好的,所以只要是认识这些事情的人是决不会愿意选择其他事情的,要是不认识这些事情的人也是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的,哪怕他们试着去做,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做美而好的事情的总是智慧的人,而不可能是愚昧的人,尽管他们试着去做,也是注定要失败的。既然其他美而好的事和正义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非常明显,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和正义的事,就全是智慧。”[1]
  
  3灵魂与批判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不承认道德人格有内部冲突,认为它是由理性构成的内在和谐整体,他的美德论是理性的道德价值学说,其“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也有使伦理科学化的倾向。苏格拉底在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赋予道德价值以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规范性的同时亦排除的伦理学的经验性内容。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伦理学不是一门纯理论知识的学问,而是一门实践性的行为科学。事实上,我们不单要知道勇敢是什么,我们更要做一个勇敢的人,而知道勇敢是什么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可以践行勇敢的美德。在实践上,苏格拉底的确是言传身教的典范,他不但教导人要做正义的事,有道德的人,而且还身体力行,他的慷慨赴死就给我们以最大的震憾。在理论上,重知轻行便会造成理论自身的矛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无人自愿作恶”,“自觉为恶优于不自觉为恶”的论点,但这实际上是将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混淆起来并给予道德判断以绝对优先地位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和体认到美德的人去行凶作恶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其罪恶不见得比因无知而作恶的人更小。如果明知道善而去行恶被说成是“高贵的谎言”,行善成为权宜之计而不是人性的必然,那么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基础就是虚弱和值得怀疑的。
  苏格拉底发明了灵魂的概念,这使得美德和知识都有了共同的基础和承载者,然而他并没有告诉我们灵魂是什么,只是规定了这个神圣的部分在人身上的功能是去认识﹑理解事物的本性,特别是去认识善和恶,并指导和驾驭一个人的活动,以至最终将人导向一种避免邪恶,成就善行的生活。灵魂中容不下虚假,一切幻想﹑意见和假定作为不能判明是非善恶的东西都需要加以克服和抛弃,灵魂只应保有一种理智的特征,而美德和知识也只有顺应灵魂的本性方能成就自己,是其所是。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根本否定了灵魂中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部分的作用,造成了理性的极权和暴政。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中批评苏格拉底,说:“他把德性当作知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存在于灵魂的认识部分之中。按他的观点,一切德性就都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中了。这样,就可推导出:由于他把德性当成知识,就摒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摒弃了激情和道德。因此,他这样对待德性是不正确的。”[2]又“我们似乎必须先说明德性——它是什么,又来自于什么。因为,如果不知道它来自于什么,又如何来,即使知道德性或许也是没有用的。……我们既想知道德性,同时也想自己是这样的人,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它来自于什么,又是如何来的,就不能做到这一点。”[3]在此之后的柏拉图就正确地把灵魂分成有理性的部分和无理性的部分,并给每部分派定了所属的德性。黑格尔说:“要使识见到的善和真成为美德,还需要人﹑心﹑心情与它合而为一,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称它为存在,也可以一般地称之为现实化的一个环节;这个存在的方面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非逻辑的方面,就是欲望。”[4]
  苏格拉底批判智者学派把个人感觉欲望立为标准与尺度的行事原则,主张理智对形成美德﹑规范道德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致使其道德哲学蜕变为一种纯理性的知识道德学。如果我们承认灵魂,承认灵魂是由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共同构成的,那么我们势必会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德性是情感的某种适度与中庸。
  
  注释:
  [1]色诺芬著,楼棋译.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06页
  [2]亚里士多德著, 徐开来译.大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页
  [3]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82a
  [4]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69页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色诺芬著,楼棋译.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亚里士多德著, 徐开来译.大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其他文献
【题目呈现】            未来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时间,它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每个人都会憧憬未来,然而是否也应该许诺未来呢?又如何许诺未来呢?   请以“许诺未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作文题目“许诺未来”是一个动宾短语,其表达的意思是给未来一个承诺。
期刊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三、 考生高考作文的三大通病   问:考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姚卫伟(以下简称姚):一、 思维品质不行。这也是最大的问题,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思维泛化,在写作的过程中通篇没有观点。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我感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散乱的问题和平时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不佳有关。   二、 缺少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的
期刊
一、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期刊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一) 甘茂传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2-0008-02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经验,讨论了在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数值分析;教学改革;科学计算软件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随后武汉大学实施了“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卓越工程”,
期刊
【推荐人语】   美国土著人有个习惯,每逢外出,走两天,就要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用他们的话说,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印第安人的古老民俗,隐含着对“快”可能带来的担忧。当下社会飞速发展,不少人的灵魂却渐渐迷失了,庸俗、恶俗、媚俗的风气渐渐充斥整个社会。这个时候,前进的我们必须放慢脚步,关注一下我们的精神家园,让灵魂跟上自己。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2-0007-01  【摘要】研究生是高层次的受教育群体,随着研究生数量的的逐年扩招,社会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此,本文将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推行英语分级教学时所遇到的问题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商榷和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分级教学    以阅读为主的教学要求和以获取专业信息为目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2-0016-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讲过:“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加强师德建设,克服自私心理是关键。经过调查发现,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人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努力拼搏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可也有不少教师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2-0017-02  第一作者简介:胡海桃(女),军事交通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助教。  第二作者简介:罗芳(女),军事交通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  第三作者简介:孙鑫宇,军事交通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助教。  【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强化其主体践履,应该认真把握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内化和外化过程,不断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