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常态语文课堂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pw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师》上读了一篇题为《课堂教学十六“急”》的文章,颇有感触。文章以调侃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当下语文教学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借题发挥,笔者也想说说对常态语文课堂的一点见解。
  一、以课标为航标
  “四、谁再有《课标》不看、不懂;有《导语》不看不想;有课后思考题不管、不用,将教学建立在什么也‘不知道’的基础上,凭‘感觉’教学,俺就跟他急!”
   “五、谁再教什么不清楚,为什么这样教不明白,在什么起点上教不了解,教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教得怎样不反思,‘没有航标乱行船’,俺就跟他急!”
  “没有航标乱行船”是当下常态语文课低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那么,小学语文课的航标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标)。课标对语文课的性质地位、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等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以及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做了明确的要求。一学年、一册教材应该完成哪些教学目标,各项目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些东西只有熟记于心,才能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而实际教学中,虽然年年备课标、备计划,但却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研读课标,只是抄一遍,应付检查而已,抄了什么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课标的纲领性指导作用自然要大打折扣,因此,我行我素,跟着感觉走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课外阅读为例,课标对第一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要求则提升至“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则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5万到40万再到100万,这是一个逐步提升的量变过程,而从喜爱到习惯再到探究性阅读,则是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如果按照这个目标培养,小学阶段就能基本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然而,事实却不尽然,60%的学生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更不要说探究性阅读了。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第一步首先要研读好课标。通过研读课标,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阶段目标要求,领悟课标的精神,这样行动起来才不会“乱行船”。
  同样,“没有航标乱行船”的还有课后练习题的泛滥。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对知识技能的训练,一册教材通常要配三四套练习题,课上练,课下练,周检测,月检测,正是这些课外练习题的泛滥,致使语文教学喧宾夺主,把课堂教学简化为做题对答案的过程。一篇课文认认生字,读读课文,回答回答课后题就算完事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被边缘化了。如课标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走进教室,放眼望去,正确的写字、握笔姿势几乎是凤毛麟角。因为最后的考试只注重写对,难怪陈至立部长发出这样的担忧:将来12亿人,将无人驾驶飞船飞越太空。再如课标在不同学段都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能做到,因为考试有按课文内容填空;而有感情朗读则实在不敢恭维,走进课堂,很少听到声情并茂的朗读。不难看出,在教师的心目中,“考试就是教学的航标”,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从这个意义说,不适宜的考试制度就是桎梏教学发展的锁链,是它使语文课程标准变成了一纸空谈。
  二、以教材为舟
  “七、谁再把一篇精读的长课文,匆匆忙忙、蜻蜓点水、浮皮蹭痒地一节课讲完,学生什么也得不到,俺就跟他急!”
  “九、谁再只教学生自己就能知道的,自己就能发现的、自己就能理解的,就是不教学生意识不到、发现不了的、认识不深的。有痒痒的地方不挠,专挠不痒痒的地方,俺就跟他急!”
  “拎”起课本就上课,是眼下多数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苦读诗书十余载,教小孩子还不是小菜一碟。网络信息的流行,更使他们把备课简化为复制、粘贴的过程。网上下载,拼凑组合,图省事,走“捷径”,就是不自己钻研教材,不愿意独立思考。一篇课文,读个一两遍,再看看教参,在书上简单勾画勾画就算完事了,这样的备课怎会有深度?他山之石固然要学,但倘若一味地“东施效颦”,反倒会弄巧成拙。“老”教师则往往凭着经验教学,以前怎么教的,现在还怎么教,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这样的课怎会与时俱进?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像一艘艘承载人类文明的小舟,而课标正是通过这一艘艘小舟,使各项要求得以落实。潘新和先生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时常有徒弟向贾志敏教师请教怎样才能备出一节好课?贾教师总是反问:“课文你背下来了吗?“”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这是贾教师备课的“座右铭”。贾教师教了五十多年语文,已经七十岁的他,凡教过之文,均能张口就背,朗朗成诵。于永正教师执教公开课,不管课文教过多少遍,临上课前的晚上,他都一定要手捧教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五遍方止。然后凝神静思,细细体悟。王崧舟教师备《长相思》细细读之,却一时没有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由此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最后将1万多字的评鉴浓缩为1493字的感悟。由此可见,课堂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功夫。我们虽不能和这些大师相比,但是细细解读文本,把教材吃透,对提高教学水平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教材装入心中,才能把住语文教学的脉,面对课堂上的各种生成问题才能游刃有余,从而悟出语文教学的真谛。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只能是水过地皮湿,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
  三、以学生为舵
  “十二、谁再为赶时间、走教案,为完成教案服务,就是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把赶时间、走环节看得比学生的学习、发展还重要,俺就跟他急!”
  “十四、谁再把教学当作显摆教师的“口才”,用教师的强势压倒学生,把学生压倒成“弱势群体”,看不到学生的变化、发展,俺就跟他急!”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虽然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教师的主体地位却从未动摇过。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教案和模式的盲从,学生对教师的盲从。教师上课完全让教案牵着鼻子走,一堂课只要把教案走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少有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执教《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围绕这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长在什么地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按理说,弄清了这两个小问题,前面的那个大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不久后的单元测试中,学生做对这道题目的并不多。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感觉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弄明白了,学生也就明白了。而实际则不然。如果能在教学过程加上课前实践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描述,实际观察探究,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眼下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充满智慧的“扶”和”放”。
  课标在第二学段就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第三学段又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要求。这两个要求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从三年级开始,笔者对学生逐步提出了篇的预习要求,并按照年级特点设计阶段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中有这样一个要求:把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待小组合作交流时和同伴一起解决,小组合作交流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小组长负责记下来,交给教师。并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措施。授课时,笔者会根据这些疑问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2012年,中德SGAVE实验班在我校开办,我们通过在教学一线亲自实施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发动机机油泄露这一客户委托为例,应用行动导向法对课程进行设计。  关键词:行动导向;SGAVE;发动机机油泄露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行动所需
期刊
摘 要:政治史比较抽象,当然学生的疑问也比较多。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深挖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弥补教材不足,解决学生自己难以突破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例,谈谈对疑问的处理,以帮助教学。  关键词:西周;疑难问题;释疑    在笔者的多年教学中,关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新授和复习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
期刊
小班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一种趋势,它所带来的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更切合每个学生的心灵。作为一种“精致”教育,它必然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小班化在完善师生关系、探索家校合作、关注学生个体、实施因材施教等方面的探索,及对教育“以人为本”的强调,已经成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我校自2008年以来,开始尝试小班化教学模式。顺应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尝试摸索着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一堂历史好课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并获积极体验;历史资料的有效运用,学科能力的提升;会考、高考的目标得到落实。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一堂好课更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好课标准;历史教学设计    如今,新课程改革已深入课堂,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笔者对好课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对课
期刊
读师范时,导师总强调:“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到试讲的时候,导师又要用老一套的方案来评我们的课,使我们不得不按照老的模式来上。到了实习阶段,看到教育最前线的某些教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那一套:教师讲、学生听,最多也不过就是提问一两个学生而已。成为一位新教师后,由于经验不足,用的依然是“经典教法”,结果效果特别差。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
期刊
怎样让学生妙笔生花?笔者认为,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好语言,至关重要。试想,同样是一支笔,握在普通人的手里,可能写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文章来。然而,这支笔要握在莫言的手中,写出来的作品可就要获诺贝尔奖了。这就说明,莫言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极其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说,语言是妙笔生花中那“花”下的根,根扎得越深、越远、越多,花开得才越鲜、越艳、越久。语文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一支会写字的笔,还要传授给他们
期刊
摘 要:作文评价并不是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是鼓励学生多动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个教师的作文评价对于学生的写作乃至成长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评价、写好作文评价。本文认为,作文评价应该从情入手,以尊重为怀。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评价;作文教学    一、多一份耐心  小学生写作之初,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其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差,掌握的语文知识少,还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期刊
摘 要:从事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进入化学学习后两极分化呈现严重的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发展和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科学的后续学习。那么,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分化的加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反式温室效应”;化学;有效性学习;学习策略    科学中“反式温室效应”现象,是指学生学习化学后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学生到了八年级特别是学习
期刊
摘 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长期、真诚的关爱,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密切师生的关系。学生信服教师,教师的形象和威信自然就会牢固树立在学生心中。只要教师了解、掌握了困难生的内心世界,就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转化教育。  关键词:和谐;宽容;爱心    转化困难生必须持有科学的态度,在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和发现他们不良的苗头,及时分析和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学
期刊
摘 要:师徒结对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新教师培养方式。传统的师徒结对方式往往重视师傅对徒弟的引导作用,忽视徒弟的创新性和新教学技术的相互交流,缺乏双向的互动过程。本文以“师徒共进,合作共赢”为目标出发,对如何改进师徒结对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师徒结对;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做好新教师的适应工作,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是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师徒结对避免了集中培训,又解决了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