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指导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古今结合,让学生掌握与现代汉语密切相关的古汉语,以此来激发其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注重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课外阅读指导包括:介绍必要的课外读物,传授分析课文思想内容的观点和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教学。课内阅读与课外指导有机结合,无疑是文言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体系;语感;语境;结构;衔接;阐释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有些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有些则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在学习中,往往表现为望文生义,只注重局部的通顺,而忽略了句子的整体结构,忽略了句子在段落和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如《陋室铭》一文开头介绍“陋室不陋”的原因时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应理解为“品德高尚”,而不应译为“香气”,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陋室”之所以“不陋”是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这样的解释才是确切的,此其一。其二,古汉语复音词的反义词组合,实际上是一个复合词,意义偏在语素部分。例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异同”解释为“不应因……而异”。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只表示“异”,没有“同”的意思。又如《五柳先生传》中的“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去留”翻译为“去,离开”,这里写出了五柳先生率真、豁达的真性情,因此“去留”只有“去”而没有“留”的意思。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不能像切豆腐一样一块块切开,而应把握它的系统性,要从整体上去理解、分析。
  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文言文的系统性。
  一、文言文的课内阅读教学
  1. 古今结合
  (1)现代汉语有很多实词、虚词、句式沿袭了古汉语的用法。学习文言文,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从整体来分析,要启发学生认识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使之事半功倍,学得更好。例如在比较常用的虚词时,应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发掘、延伸。在讲解《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中的“其”字时,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知识,我先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①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②其一犬坐于前(《狼》);③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④其真无马邪(《马说》)。经过这样的联系和区分,总结出“其”字的用法:A.作为人称代词,指代人,与后面的形容词组合作宾语,译为“他,他们”。B.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或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C.作副词,放在句首,表达委婉、反问的语气,译为“恐怕,大概,难道”。同时,也可以联系现代汉语词中“其”字的类似用法,如“促其早日实现”“怀疑其未必成功”“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等。经过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打破古今的界限,归于一源。
  (2)古汉语中有许多同义词。常见的“皆”字表示“全、都”的意思,如“火伴皆惊忙”(《木兰诗》),成语“皆大欢喜,草木皆兵,比比皆是”等。和“皆”字同义的有“咸、备、具、俱、毕、尽、悉”,如《桃花源记》中的“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等。这些相应的知识如系统地一并学习,既便于学生把握同属一类的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文学知识丰富性的感知,提高了学习兴趣。再放眼观望现代汉语,部分生命力较强的词语现在仍有应用的空间,如“为啥尽卖半成品”“毕生希望”“样样俱全”等。从语法看,可以从学生惯用的现代汉语用法去分析难于理解的古文语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句句式“不也……吗”或“难道不是……吗”。古文中“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与“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句式“……者,……也”和“……,……也”都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汉语继承和传承发展了古代汉语的精髓,古今知识源于一本,两者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这方面进行指导性分析,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古文教学和现代汉语一样,也体现在结构、表现方法、语言三方面,尤其是语言方面。文言文的语言精练而又富有表现力,往往一两句话就能展开一种境界,用字很少却能叙述清楚一个情节曲折的事件,讲清楚一个深奥的道理,正所谓“言简意赅”。如《陋室铭》全文只有18个小句,开头为了突出主旨,不惜笔墨连用两个比喻,重点描述“陋室”不陋,突出“德馨”,从外到内、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作了全面而概括的描述;接着用了三个典故(四句话)阐明主旨,言简意赅,中肯有力;再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个细节描写,只十个字就概括了环境的幽雅。这里的“上”和“入”两个动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给“苔痕”和“草色”赋予人的两种动作,由静态到动态,把两种事物写“活”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文中的“绿”和“青”,更突出鲜明的色彩,使人置身于青绿之中。经过反复的理解、体会、诵读,再加上语句对称、平仄协调、音韵铿锵有力,真是美不胜收。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还是在语言艺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研讨学习。
  2. 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更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心思放在课本上,去阅读、去思考、去体验,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整体的意境美。
  首先,通过鲜活的画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学生对照注解,理解课文的大意,整体感知全文,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勾勒出幾幅图景,每段一幅,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一段,并画出来,比较哪一幅最符合文义。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发挥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顾及全面,又能让他们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犹如身临其境。再让学生对照挂图,聆听配上了音乐的课文朗读。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力迸发,同时也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大家各抒己见,学习热情高涨。如针对文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让学生思考桃林的位置是在溪的一岸还是两岸;透过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学生判断当时是什么季节。在学生眼前勾勒出一幅优美的世外桃源,似乎也置身于作者的理想世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强调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它能轻松地提升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接受能力,与文章产生共鸣,亲临作者所描述的情境,结合当时的朝代、习俗及人物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把固定的文字“复活”,使其在字里行间放射魅力。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就是说从整体的语境中,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将之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情理。   教师是让学生与教材产生精神共鸣的传递者。让学生理解距离现代生活较远的古代文化,就要讲究技巧。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和精准提炼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充分利用教学艺术,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以名句或典故来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把情感作为导入的出发点。如讲授《爱莲说》时,可以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对莲花的认识,再列举历代文人对荷花的咏唱。其实古人描述荷花,可以说各有风韵,如周邦彦的名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人杨万里诗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丽景;也有不少以荷花来自表心性芳洁,一句“制芰荷以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道出屈原的心迹;曹植的《洛神赋》用“灼若芙蓉出绿波”来形容洛神的明艳;《封神榜》中的哪吒是莲花的化身。可见,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莲已不再是一种花,而是一种象征。再朗读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韵学生马上就能捕捉到,被古代如此瑰丽的文字所陶醉,禁不住折服于作者精湛的表现技巧。
  所以,从完整的意境去咀嚼文字的韵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3. 注重诵读
  文言文情境教学,还要注重阅读的激情。《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文言文,尤其要注意朗读的重要性,充分发展诵读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语文发展情感的作用。”可见,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能使学生的感悟有更高的提升。《小石潭记》中的“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用轻快、悠闲的语气朗读,能表现出小石潭的幽静、典雅;《岳阳楼记》中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一句,朗读时要一气呵成,才能表现出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因此,朗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入文本所要表达的情境。
  在古文教学中,若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议论句),以此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核心段落牵引出全文,这无疑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在教学中,要紧抓能突出中心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诵读。如教授《岳阳楼记》时,抓住突出文章中心的最后一段进行重点诵读,并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解作者心怀高远、凝重而旷达的思想情感。
  文言文句式多样,虚词被大量运用,这是造成理解困难的一个主要障碍。所以朗读时要读准语气、语调,并弄清虚词的含义,从而理解句子的意义,这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应读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如果读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别,含义也有异,就不符合原文意思。又如《醉翁亭记》有一道课后练习题:“‘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里,两个‘而’的读音是否一样?”答案是“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句子中有表达转折或递进意思的,需重读标志词;有作调节音韵节律作用的连接词,则选择轻读。因此,前一个“而”字应该轻读,后一个“而”字应该加重语气。
  理解文言文时,还要把握全文及重点段落的情感色彩。如《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一段和“至若春和景明……”一段,有明显的悲喜差异。前者全部写虚,着重渲染“悲”的气氛,“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写出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對这类文章,在理解整篇内容后,应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感染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比教师分析、讲解给学生听,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
  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指导
  文言文课内教学,是讲授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乃至全文的意蕴。这固然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步骤,但如果要提高一个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地继承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使之古为今用,就必须开展文言文的课外教学,即在文言文的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眼界,既要掌握课文的内容,又不囿于课文,进行拓展阅读,汲取、提炼文言文中有益的养分。
  1. 介绍课外读物
  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文言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了解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接受课文内容。这是文言课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我在讲授《岳阳楼记》时并不急于介绍其写作背景,而是请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后介绍范仲淹本人,以及岳阳楼所处的地理环境。这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必须具备的背景条件,范仲淹为何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岳阳楼”为何有“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的景观皆出于此。
  2. 传授分析方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身心修养,如孔子《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其中的例子。现在我们也提倡培养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说明文言文在现代仍有借鉴和教育作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观点和方法。
  在评述思想内容时,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如在《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每个人可以各尽所能,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快乐,人人都能和谐而友善地相处。这在当时虽然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是作者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而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客观上透露了人民想要从压迫、剥削中得到解脱出来,蕴含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学习中不能因为他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而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尽量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权衡古代人,应该中肯地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主旨,把握文章里的积极因素。
  3. 注重情感教育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开发智力,还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情感和情操的培养为动力来提升素养、培养品德、养成习惯等,使人变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充分挖掘古代优秀文化,让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提高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品德教育和美德教育的双重作用。
  很多文言文课文中蕴含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还有奋发图强、舍己为人等优良精神品质的教育。如初中文言文中有“做人篇”“勤学篇”,有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作,教师应充分运用其中蕴含的人物美、环境美、行为美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抓住“生”“死”两种现象,形象概括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行为上、生活上经受过极大的考验,才能有所作为,成就大业,最后得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文以载道,学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总而言之,文言文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有机结合,是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原建平.文言文全解.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視,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要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日常课堂教学的落实。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虽然在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多的创新,但学生参与教学程度仍处在“有问有答”水平上,很少能主动感悟、体验、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巧设英语辩论,是很好的育人方式。  【关键词】小学英
【摘要】在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十分突出,可以说是前者的基础与关键。只有学生对教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国家抱有感恩之心,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德育并在感激之情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道德体系。本文将简单分析感恩在初中班级德育中的重要性,并就相应的感恩教育展开探讨。  【关键词】感恩;初中;德育  感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基础,如果整个社会缺乏感恩之心的话,那么社会秩序和文明都将受到巨大冲
一、研学旅行的政策解读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3年也因此被称作研学旅行元年。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4年4月,教育部王定华司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课程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物理理论是经过许许多多的物理实验验证后得出来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增加了許多物理实验。本文主要结合初中物理的实际教学,探讨如何实施初中物理有效实验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物理理论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同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总
【摘要】笔者对两岸教育发展趋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新要求和新困惑、两岸高中课堂现场之异同阐述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课堂观察和课间与领导、教师、学生的交流,描述自己对台湾学校建设方面的粗浅感受。  【关键词】课堂现场;适性发展;多元课程  笔者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文科类名教师培养对象赴台学习交流,两周的学习交流,我们在台湾行走了1900多公里,参访了11个市县4所大学
在担任多年来的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本人学到了管理一个“小家庭”必须要有全面的思想观念和多方位的实践工作,才能使这个“小家庭” 鹤立鸡群,扬名于校。与其教予学生们实在的文化知识,不如先给他们一个温暖又强盛的“家”,也就是先建立起一个具有团结性、高水平的班集体。在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具有高凝聚力的班集体,才能使学生成员之间互动频繁,关系和谐,有互相的吸引力,视集体成员为自己人,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改善和进步,创立高效的教学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趋势。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推上了一个新的时代。彻底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单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得到了提升,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他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小学语文教
【摘要】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的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透彻地理解文本,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能独具慧眼,寻找一两个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提纲挈领地赏析全文。只要找准了这个切入点选准了切入点,一篇文章的分析便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了。  【关键词】切入点;阅读教学;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
【摘要】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正逐渐向探究式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已经落后,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要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案。结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对新型的探究式教学不断摸索,反复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独立充分思考,开拓新的思维,对重要的数学知识点自己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获知的愉悦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探索  在我国的高中数
本报综合消息 12月26日,广东省初中教育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论坛在广东实验中学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创与有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以及来自省内20个地市的首批99所联盟学校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我省初中阶段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实验中学作为发起单位成立“广东省初中教育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根据国家的宪法、法律与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