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将读与写有机结合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树》一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课文之一。
  每次重读这篇文章,内心就不禁涌起浓浓的哀伤。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那棵大树的心情,反省人类的无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并进一步尝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片断: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段话说说那树的经历,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然后找出具体的语句分析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体会作者对那树倾注了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要求学生以“读了这篇课文,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因为”。练习说话,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写那树的命运的真正目的,把握文章主旨。
  然而,在第一课时刚刚进行完的那个周末,窗外的果园却上演了和那树同样命运的一幕:园子里的桃树、杏树、梨树,还有果园边参天的白杨树都惨遭杀戮,两天之后,只剩下刚露出地面的树桩,枝干躺在地上,首尾已经分了家。
  这简直是用事实为课文作最好的注释!
  在赏析句子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学生很自然地找出“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下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等一组拟人句。他们结合窗外的那些果树,想到它们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要在春天开花、结果却在这个刚刚到来的春天,悲壮地倒在了地上,那满地的木屑,正是其骨粉,是对人类野蛮行径的控诉。
  也许是有了窗外那些树桩的警醒,孩子们说得很动情。于是,笔者随机让他们以“那一片果园”为题,模仿课文写一篇随笔。因为是有感而发,孩子们很快完成了,其中也不乏精彩之作(片段摘录)。
  习作一:
  学校的对面,满地的树的残骸,仿佛一场恶战之后,只剩下一张张惨白的面孔,仰望着天空,无声地控诉着……
  习作二:
  躺在尘土中的树,静悄悄地,甚至连眼泪都没有流出来。它的眼泪,本该是那刚刚绽放的绿意。然而,它果真没有眼泪吗?
  几日之后,角落里那几棵苟延残喘的杏树上,绽开了白中微微透着粉的花朵,如同映照在夕阳余晖中的一层薄雪。如果那些树还在,此刻,又是一番怎样的肆意与绚烂呢?
  习作三:
  校园里的那棵小桃树,早已在花园中展示她的风姿了,远处的那些桃树,也已开始飘香了。如果这些可怜的树没有被砍下,它们否也会在这时,形成一片美丽的花海?
  还曾记得,果园里有一条小路,人迹罕至,只是一些猫啊,狗啊之类的,把它当做自己的乐园,那时,我们下课总爱趴在窗台上,看蝴蝶飞过,看小猫跑过,有时甚至两只普普通通的小狗嬉戏、玩闹,也会引得全班同学放下自己的事情,观望一阵,微笑一阵,让紧张的大脑得到片刻的轻松。……
  习作四:
  也许它们是笑着离开的。因为他们从生到死,都是在奉献中度过的。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了。
  或许,他们在倒下的一瞬间,心里也都是毫无怨言的吧!
  …… ……
  案例分析:
  那片果园,曾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了两年多的初中生涯,看到它们的消逝,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沉重的。有了课文《那树》中作者细腻生动地描述中对通灵的老树深深的同情所渲染出的悲凉的、悲壮的氛围,有了窗外一颗颗果树无言的控诉,即使最怕写作文的孩子也写出了颇有思想深度的随笔。
  由此,笔者想到了我们的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不分家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苏东坡说:“多读多写文自工。”但是很多时候,读与写却很难快速地融合在一起。怎样将读写教学有机结合,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在做着不断的尝试,模仿课文进行练笔,就是常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童趣》之后,大多数老师会让学生写《童年趣事》;学习《春酒》之后,就有老师让学生通过家乡最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来寄托思乡之情;学习《猫》之后,会让学生写自己喂养小动物的经历……这样学以致用当然是好的,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是学生缺乏作者那样的生活阅历,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尤其是思乡之情,十几岁的孩子,大多从没离开过家乡,哪里谈得上“思乡”呢?因此只好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编故事,更有甚者只好抄袭了事。
  记得多年前,在一次全区观摩教学活动中,一位资深教师讲授《荔枝蜜》一课,曾让学生模仿作者被蜜蜂蛰过而怨恨蜜蜂的片段,写自己小时候被蜂蜇的经历,这一环节被当时很多同行称赞为“能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的典范,但至今笔者想起,都替学生感到为难:不是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的,那些从来没有此经历的学生,该怎样去完成这份作业呢?那次的仿写当堂并没有完成,学生的作品笔者也无缘看到,只是觉得让学生一味去模仿,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为了使学生的文章能够有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每次布置仿写练习,笔者都会想换做我是学生,会怎样去写,有没有真切的经历与感悟,以避免再犯十几年前的那类错误。
  《那一片果园》仿写的成功,得益于它的真实。叶老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仿写训练更是这样。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秉性不同。如果我们的仿写练习能抓住一个良好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阅历中找到和课文相融合的“点”,就能使学生在文章中自由地抒发情感,抒写性灵。要将仿写练习和学生的生活切实地结合起来,就必须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模仿课文的形式或思路,或就文中的某一句话谈自己的认识,更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与观点进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后,让学生写出两个骗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些仿写练习的设置,不仅发挥了课文“范例”的作用,也使每个学生能将“所读”与自己的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用敏感的心去感悟和感受生活,很快地将“所读”转化为“所写”,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感悟同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将对名家名作的阅读与自己的写作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生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那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语文课才能做到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教”。
其他文献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为下一步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来,语文课导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导入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就像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脚试了才知道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种说法是本人一次上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时偶创导入后得出的。  记得讲这
期刊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以讲解知识为主要目标,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容量,但它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相悖。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十分有限,大多仅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拿出来教给学生,对于教材其他资源视而不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对文本的多元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提升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的效率,使老师努力做一个智慧的教者。  一、教材文本价值的“俯拾即是”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涉及到各类题材、各类体裁,所含内容十分丰富。即便是同一篇文章,我们也可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因此,教材文本本身的
期刊
常听人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则不然,初中语文课本就是我们中学生习作的不竭粮仓。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意写作时,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赏析范本,带学生一路领略满园春色,让学生的习作充满诗意。  一、用心捕捉《春》中的动态美  美文好比天籁,细细品味其用心雕琢的词语,总给人以绕梁三日、余韵袅袅的回味。《春》中传神的动态美描绘了物象的形象,突出了物象的本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强烈的喜爱赞美情
期刊
叙事文本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常见教学题材,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小说、叙事散文、寓言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声音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本的外在形式。解读文本即是通过文本的外在形式探究内在意象的过程。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形式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遵循叙事文本的构成规律,从文本的外在形式角度切入是解读文本内在意象的一条捷径。  
期刊
新课程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以讲授课文《父与子》为例,对此问题作一肤浅的探究。  一、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谈起  笔者将本课的知识
期刊
所谓诗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明其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即诗以情为根茎,以义为果实,发乎于情,止于意。这与“诗言志”的古训不谋而合。但情为根茎,何为发情的种子?这又引申出“境”和“象”,“境生于象而又高于象”,“象”是引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境”是安置情意所构造的空间环境。所以在吟哦一首诗或词时,眼前浮现“境”和“象”,而细咂味,总能从表现出的“象”中寻访到意和志。因此教师在语文诗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笔者站在三尺讲台上,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作了大胆的革新,现借此平台予以阐述,以供广大同人斧正。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课导入技巧,具体可以把握三个环节。  1 音乐导入,妙趣
期刊
周记,以其素材生活性强,体裁灵活自由,反馈及时迅捷,提升写作效果好,而受到绝大部分语文老师的青睐。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方向发展。指导学生写好周记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写好周记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周记布置要多开放少束缚  从学生的写作心态来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文本表面的文字,肤浅的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文字表面的意思,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蕴涵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刻内涵,发现文本之美,进而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本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