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痴生”形象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痴生”的界定
  (一)“痴”的界定
  要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痴生”形象,首先要阐释清楚“痴”这一字的确切来源及含义,以便更加清晰且深刻的进行探讨。
  了解“痴”的含义,首先要提及的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痴”在《说文解字义证》中有这样一条解释, “痴,不慧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有云:“痴者,神思不足,故亦病也。”因而可以得出,“痴”的本义应是與智慧之人相反,亦病却非病的一种呆傻式的神经状态。而后,《现代汉语词典》又把“痴”引申为“极度迷恋或极度迷恋某事物的人”,即忽略一切事情,醉心于自己痴爱之事或钟爱之人的极端化心态。以上对“痴”的界定略带贬义。
  蒲松龄先生对于“痴”的界定不是含有贬义的“傻、呆”等含义,相反,作者对于痴者的态度是高度赞赏与肯定,他在《聊斋志异·阿宝》篇中提及自己对于“痴”的一种看法,即“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此可谓性痴者,其意志的专注程度非常人可比,世间那些落拓者,皆是自作聪明且不痴迷于本心之人,而真痴者,是钟情于自己纯天然的本性,用情太专以至于达到忘我之地。
  (二)蒲松龄笔下的痴生来源
  首先,我们可以说作者创作“痴情”形象的灵感,来源于明末清初浪漫主义思潮的延续。所谓浪漫主义,即是以现实为基础,以追求理想世界为基调,并且依附于激情的语言和简单的夸张表达的表现手法。中国明清时期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坛上也趋于主流地位,同时受到外国思潮的影响,蒲松龄的创作手法与泰戈尔、但丁等浪漫主义大家的手法相类似,都以有神浪漫主义为创作载体,而这种创作手法在《聊斋志异》中“痴生”形象中则表现为“真情”与“至性”两大特质。《阿宝》中的孙子楚是典型的痴书生形象,他对阿宝的感情一往而深,先不惜断其指,接着魂也随着阿宝去往她的“闺房”,后来则魂附在鹦鹉身上,在得到阿宝的允诺之后,还要衔走她的一只鞋子作为信物,故事到这里,这个痴书生又带有一点诙谐。这种离魂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浪漫主义文学体式。
  其次,对于“痴生”创作灵感的探究,不得不提到蒲松龄对于其妻子刘氏的深厚感情。在蒲松龄所著的《述刘氏行实》一文中,他专门写一些琐事,来称赞妻子的贤良淑德,可见二人感情之深。由于婚后蒲松龄很少回家,基于这种情况,他经常写诗文思念自己的妻子。《聊斋志异》中一系列“情痴”形象的出现,是因为蒲松龄这样一位如此痴情之人,例如《连城》中书生才气的乔生,《香玉》一文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情之至者,鬼神可通”,可见他对于感情“痴”化的认同以及对于“痴生”人物形象的褒奖。
  最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痴生”形象的灵感还来源于作者本人科举失利的次次打击以及对于清代科举制弊端的思考。
  二、《聊斋志异》中的“痴生”形象
  (一)情痴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我们常把爱情当作“人之常情”,不受天地之束缚,求得白首不相离。但在中国古代,受封建礼教的制约,自由追求感情成为所有男女内心的渴望,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的种种为爱痴狂的小生形象,也是独领风骚,如《青凤》中由狂转痴的耿去病,凝聚成了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物群像——“情痴”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中关于“痴生”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另外一篇文章是《连城》,其不同于其他篇目的原因在于,乔大年与连城的爱情故事并不是因为世俗常称道的一见钟情,而是通过乔生所题咏之词和连城所绣的“倦绣图”,两人到达了心灵上的高度契合,以至于双方都抛弃对对方仪容的考虑,单纯的从“知己之爱”来塑造两人之间的爱情。文章最后,借用异史氏之口道出全文文眼之所在:“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亦可慨矣”。
  (二)物痴
  《聊斋志异》中还有这样一类“痴生形象”,他们痴恋于某一事物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一心只为求得心爱之物,这便是蒲松龄笔下的爱物之痴,即“物痴”。
  在“物痴”这一人物形象的创造中,描述最突出的应属《书痴》中郎玉柱这一形象了。首先,他痴于书,“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在书痴者郎玉柱的身上,那种“性痴则其志宁,故书痴者文必工”说法并不成立。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郎玉柱对于书的痴迷程度已经由正常的痴性转化到一种病态的呆性上,他把“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对书生的鼓励,当做是事实本身。
  (三)科举痴
  科举制是下层读书人士想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聊斋志异》中才会出现很多痴迷于科举的书生形象,可以说,科举组成了《聊斋志异》里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最具代表的篇目是《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痴生”塑造最为震撼人心的当属《叶生》中的叶生的形象,叶生也可以说成是笔者自画像式的代表人物。
  三、《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对待“痴生”的态度及原因
  (一)抛却世俗的欣赏
  《聊斋志异》中的很多女性对于“痴生”都敢于抛弃封建礼教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心中的幸福。《侠女》中的侠女是个大家闺秀,男主人公顾生痴痴傻傻,但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抛却世俗极其解放的思想。
  (二)怀之专一,鬼神可通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对“痴生”大多忠诚专一,只要认定了“痴生”是一辈子值得托付的人,不论生死她们都义无反顾地追随着。《鸦头》中的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女子,她敢于抗争不屈服,坚决地维护她和王文的爱情婚姻;《细候》中的细候始终不甘屈从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在显现中富贾某的圈套后,愤然“杀抱中儿(细候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三)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响
  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里仁为美”“君子要厚重”对各个阶层的人们社会生活起到了指示作用,尤其是在男女择偶方面有很大的影响,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痴生”大多内心善良、为人朴实厚道,这种单纯美好的特点正是厌倦了世俗欺诈的女性所钟情的。另外,“痴生”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更是体现了儒道观念的融合。例如,乔生和连城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结合,作者就安排她们到阴间相会。这种做法像极了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时就选择无为归隐,这就是一种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的倾斜。
  结语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且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痴生”形象更是蒲翁得意的代表人物群。本文通过对蒲松龄“痴生”形象的分类整理、艺术手法的讨论以及创作心态的探寻,充分理解了作者对生命意义、情感意义的感悟,从而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心理历程,并且从“痴生”形象中折射出了儒道观念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其他文献
喜三  我的第一次洗澡一定发生在我出生后的第三天,因为按乡俗这叫“喜三”(洗三)。这一天由接生的老娘婆为新生儿洗人生第一澡,并明烛上香,燃放鞭炮。看来,洗澡这件事首先是当作仪式来办的,自古以来,“斋戒沐浴”就是庄严的事、神圣的事,是重要时刻的重要准备。“喜三”是登上人生旅程的准备,预示要一辈子干干净净做人。  这是一次管一生的澡。  过年  童年时代,一到冬天,洗澡只会安排在每年的“三十夜”,也就
期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搬家、收拾废品或者清理某只箱子时,偶然翻出一样来自过去的物品——无论它是一件带有垫肩和圆形领口的女式西服外衣,还是几本二十年前的《大众电影》,或者甚至是一个不知在壁橱里摆了多久的铝制饭盒,都会感受到那种时光流逝的味道……那仿佛积了厚厚一层尘土一样的味道。但是,有时,在这些来自过去的物品中的某一样东西,却穿越了时光的阻隔,到今天看起来仍然是鲜活的、恰当的、毫无过期的味
期刊
在我的眼中  你就像一本厚重的字典  深蓝色的封面,已经磨损的边角  静静地置于书架一角  你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也極少有人会对“字典”感兴趣  偶然地,我翻开了你  竟意外地发现  纸张是崭新的  内容也是那么的丰富多彩  可是,我读得好累  或许你本就不喜欢被人翻阅  抑或并不欢迎我这位读者  然而,我的目光已经贪婪而又固执地停留在你跟前  再也不想翻看别的任何只字片言
期刊
1.玉阶怨  眉眼纹络嵌  木簪银丝显  风华逝去柳枝蔫  不见良人返  梦中呓语魂牵  奈何风催容颜  莫待桃花衰败前  更忆风光无限  2.自逍遥  闲杂小阁暗朱窗  得空煮酒望流光  无需相思人在旁  聊博一笑自在闯  随他半世逐名望  遍地物欲似水涨  如我阳光  扯碎一身名虚妄  3.韶光远  韶光远  缕缕相思浅  陌上花开迟旧缓  忘却故人面  豆蔻华年  忽忆幼稚欢颜  千般万般 
期刊
开栏的话:   评论家评论作家是常见的,而由作家来评评论家,或者两位作家互评,则不那么常见了。我们开设“双重观察”栏目,也许因此别有意义。  1  “莫扎特,莫扎特,天空多么蓝。”北京常有鸽群飞过的秋日天空有多么蓝,一如我好奇之蓝,一如海的远处最新鲜的矢车菊花瓣的蓝,那么写张定浩这短短数千字诗评就有多么难。我想起今年第一次集中看他诗歌的四月。此前就时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他的诗歌,我看后也转,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跟大家学习交流机会,邹然跟大家分享了美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接下来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  美,是一个有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谜。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了一起,大概所有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要经常谈到美,于是,诸如“山
期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
期刊
【摘要】:《牡丹亭》和《包法利夫人》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和艾玛都是追逐爱情的典型形象,而二者因为时代背景和周围环境的不同,以及自身的阶级性,有一定的相似,也有极大的不同,本文从这两个形象出发,浅析其异同。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包法利夫人》;艾玛;比较  《牡丹亭》是中国人众所周知的汤显祖名作,也是其颇为得意的四梦之一。其中的杜丽娘作为一个袅袅婷婷的大家闺秀,在自我觉醒后为情生死
期刊
婚姻和家庭,是女人生命里的一个转折,是女人一生用汗水和辛酸经营的一个组合。  结婚的女人,你幸福吗?再好的感情,也要经历一次次忙乱的摧残;再多的耐心,也要经历争吵和家务索事的洗礼;再美的回忆,也成为记忆中的奢侈品;因为老婆眼中的老公变成了懒蛋,老公眼中的老婆,温柔也不复从前……  结婚的女人,你幸福吗?有一种心酸,叫生孩是女人的任务,养孩子是女人的义务,倾尽全力唯护这个家似乎是女人唯一的方向。婚姻
期刊
无论在什么时代,离家永远是一个充满着离愁别绪的话题,作者以离家为题,其中的满满离家愁苦之情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倾泻而出,而这种悲苦之情也为其初期诗歌奠定了基调。这首诗歌却在普通的离愁中加入不同的意蕴,使得这一份离愁变得独一无二。  1.悲苦串连成网  诗歌中出现了七次悲苦,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突出了悲苦的情感,作者用“悲苦”一词将母亲,姊姊,哥哥串连在一起,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使得这离愁的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