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日标呢?长期以来,广大教师都在不停地探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我们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但是,要使新课程理念变为实际行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然而,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就不能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出来,也就不能进入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就不能产生互动,教学活动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还原到传统模式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
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观察分为全面观察和仔细观察。全面观察是指在观察事物时,注意观察事物构成的每个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仔细观察是指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特点的重要部分,集中注意、仔细观察。观察是否全面、仔细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全面而仔细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牢牢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二、分析能力的培养
分析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突破对例题作一般的指导,应培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结果,知道哪些信息是明显的、哪些信息是隐藏的、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哪些信息具有迷惑性、还有哪些信息对问题的解决根本没有帮助。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各种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从而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在教学活动当中,对许多新知识的教学,都是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逐步推导而获得的。因此,加强对学生推导能力的培养,能为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途径,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十六份,用剪刀剪下来,然后将剪下的部分摆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半径的关系(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而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归纳概括是对认知过程的升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建立探究或合作交流后,对一些计算的方法、分析的描述、推理的结论、发现的规律等都要进行初步的概括。如果学生不具备归纳概括的能力,就不能使认知的结果形成法则、定律、公式、概念等。学生的思维就会滞留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诱导、启发等方式,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只有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才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是认知过程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合作交流、相互讨论、归纳概括、成果汇报都需要用语言来进行表达。语言表达流畅能说明道理,使别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反之,就会含混不清,让人听不明白、弄不清楚。因此,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并充分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只注重以上几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还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计算、记忆、抽象、创意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各多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才能充分发挥、体现出来。
总之,在教学活动当中,各种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自成一体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教学活动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从而真正实现把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但是,要使新课程理念变为实际行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然而,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就不能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出来,也就不能进入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就不能产生互动,教学活动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还原到传统模式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
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观察分为全面观察和仔细观察。全面观察是指在观察事物时,注意观察事物构成的每个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仔细观察是指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特点的重要部分,集中注意、仔细观察。观察是否全面、仔细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全面而仔细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牢牢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二、分析能力的培养
分析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突破对例题作一般的指导,应培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结果,知道哪些信息是明显的、哪些信息是隐藏的、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哪些信息具有迷惑性、还有哪些信息对问题的解决根本没有帮助。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各种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从而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在教学活动当中,对许多新知识的教学,都是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逐步推导而获得的。因此,加强对学生推导能力的培养,能为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途径,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十六份,用剪刀剪下来,然后将剪下的部分摆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半径的关系(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而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归纳概括是对认知过程的升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建立探究或合作交流后,对一些计算的方法、分析的描述、推理的结论、发现的规律等都要进行初步的概括。如果学生不具备归纳概括的能力,就不能使认知的结果形成法则、定律、公式、概念等。学生的思维就会滞留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诱导、启发等方式,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只有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才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是认知过程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合作交流、相互讨论、归纳概括、成果汇报都需要用语言来进行表达。语言表达流畅能说明道理,使别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反之,就会含混不清,让人听不明白、弄不清楚。因此,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并充分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只注重以上几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还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计算、记忆、抽象、创意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各多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才能充分发挥、体现出来。
总之,在教学活动当中,各种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自成一体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教学活动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从而真正实现把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