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片段中的教育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活动是指幼儿从进园到离园这一时间段里的所有活动、所有环节。研究一日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一直主张“把一日活动当课上,把课当游戏做”。意在把对教学活动的重视转移到对幼儿园所有活动的关注上。同时注重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满足幼儿的自主学习需要。“把一日活动当课上”和“把课当游戏做”。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本文重点介绍几个片段,以说明我园教师是如何践行叶巴一日活动当课上的教育理念的。
  
  片段一:种蒜
  
  在班里创设自然角,引导幼儿种植、观察、记录等是教师经常组织的活动。我园一位年轻教师刚开始组织小班幼儿种植大蒜时,觉得他们可能不太会有持续观察的意识,观察能力也有限,所以她认为组织这个活动无非是带领孩子把大蒜种下去,引导他们安排值日生浇浇水,鼓励他们有时间去看看而已。但是当她深入理解了“把一日活动当课上”这一教育理念之后,在园里老教师的帮助下,她的想法和做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她发现改变了做法后,孩子的发展也大大地超出了她的意料。
  她先带领幼儿将蒜头种进了土里,然后每天展间带幼儿观看蒜头的生长状况,并引导幼儿观察泥土表面的干湿度,据此决定是否给蒜苗浇水。后来,蒜苗越长越高,教师又引导孩子仔细地观察蒜苗的变化,还从食堂拿来整根大蒜的植株给孩子看,并问孩子蒜苗有什么用。等到蒜苗再长高一些的时候,教师就和孩子一起割下一部分蒜苗送至食堂。孩子们亲眼看到自己种植的蒜苗被送到食堂非常高兴。但这还没有完,教师又继续引导孩子观察被割过的蒜苗与没有被割过的蒜苗的生长情况。当孩子们发现被割过的蒜苗又长出了新的蒜苗时,惊奇不已。后来食堂的炊事员又到他们班上割走了新长出来的蒜苗,孩子们高兴地说:“我们的蒜苗又可以做菜啦!”而那些没有割过的蒜苗,教师一直引导他们观察、浇水,直到它们成熟,挖出新的蒜头。“越长越高”和“割了又长”的蒜苗呈现的是大蒜短暂而又完整的生命过程,以及这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神奇变化。孩子们从中不仅仅认识了蒜苗的外部形态,还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学会了观察,体验了快乐,或许还获得了一点点对事物关系的感悟,而这都得益于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全程重视和悉心指导。
  
  片段二:喝水
  
  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在集体喝水环节都习惯于让孩子自己在饮水机上取水饮用。表面上看,喝不喝水,喝多少水都由孩子自主决定,貌似非常尊重弦子。事实上,尊重孩子不等于样样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还要看在集体教育背景下,时间和效益、纪律和秩序等的关系。在我看来,让孩子自己在饮水机上取水这种方式并不妥当,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浪费时间。因为幼儿年幼,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差,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取水到全班最后一个孩子取完水,会延续很长时间,小班孩子尤甚。如此,排在后面的孩子由于等待时间太长,不免急躁甚至互相推搡,导致秩序混乱。第二,不利于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的喝水情况。教师很难在人群流动的状态下清楚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第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饮水机有冷热水两个水龙头。若是夏天,无须给水加温,孩子只要接水喝就可以了。若是冬天,孩子需要喝温水,就得把冷热水兑一兑,而孩子自己取热水就很有可能造成烫伤。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自控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会边走边喝,这样既不卫生又容易发生碰撞,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争吵。鉴于此,我们坚持在集体饮水环节由教师用水壶依次倒水的做法。这样做能很好地避免前面讲到的三方面问题。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孩子喝水的个体需要,我们在每个活动室里设置了保暖水桶,由成人控制水温,让孩子在自己感觉需要时自取自用。保证了孩子的安全饮水。喝水一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体现的却是我们如何优化生活环节以及对孩子身心特点的理解。
  
  片段三:整理蔬菜
  
  教师在组织了关于蔬菜的教学活动之后,常常会再组织幼儿为厨房整理蔬菜的活动。通常,孩子们热热闹闹地整理完蔬菜,送到厨房,中午吃饭时再回顾一下,活动便结束。但在我们幼儿园中,常安排幼儿早晨为厨房整理蔬菜的活动。在组织这一日常活动时,我们秉承“把一日活动当课上,把课当游戏做”的理念,深入挖掘这一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认知以及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有条理做事习惯的价值等。许多教师在组织这类活动时还链接中午进餐环节,让幼儿在菜肴里寻找自己整理过的蔬菜,并让幼儿将实物或图片与碗中的菜肴进行匹配。这不仅仅加深了幼儿对一种具体事物的认知,还为幼儿思维的发展提供可能,使他们感受到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与联系。
  
  片段四早锻炼和早操
  
  在很多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中,幼儿早锻炼结束,通常稍作休息后紧接着便是早操。两个活动基本上安排在同一时段,一般耗时40~50分钟左右。虽然这种做法符合《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中所要求的保证一天一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但不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与规律。按照儿童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特点,上午的前半段是最适合孩子进行思维类学习的时间,孩子不宜进行时间过长的体育活动,否则会因过度兴奋而疲倦,从而造成在后面的教育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在幼儿这个年龄阶段,把一次体育锻炼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这需要运动量来保证。早锻炼和早操虽然同为体育活动,但类型有所区别。为此,我们把早操和早锻炼安排在一个上午的两个不同时间段。早锻炼安排在一天中的第二个环节,即展间交往以后。理由是根据本地区家长习惯的作息时间。上午8:20左右幼儿入园率接近90%,此时开展锻炼,能保证绝大多数幼儿参加户外活动。早操移至第一个教学活动后,即9:20左右进行,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此时开展早操活动,能使幼儿的活动动静交替,有利于调节幼儿的情绪,同时给了孩子适度接触阳光的机会。
  关于早操,我们不仅注意操节和律动的合理组合,还特别关注幼儿的情绪能否自主快乐地从室内活动转移到室外早操活动上来。为此,我们对于早操前律动形态的编制思路是:不求队形整齐,不求伙伴固定。不求动作统一,让孩子以自己对音乐旋律的感受创设肢体动作,无拘无束地表现,体会从室内到室外的那种放松、自由。有了这个准备,后面的规则操节的价值就更能得到显现。
  总之,我们在安排一日活动各个环节时,十分关注一日活动的整体性和有效性,时时处处以幼儿的需要为原则。
  从上述几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落脚点不应只是集体教学,而应是一日生活。近几年,大家比较热心于研究有效教学,我真心希望幼儿园将有效教育的研究回归到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上来。这不仅能使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能使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将数学回归生活,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情境中产生的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平时特别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但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而找教师帮忙。为帮助幼儿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设计了“狗熊分饼”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教”狗熊学本领的游戏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环节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巩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进行对比,以便回顾与总结;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加以分析并进行修改;通过记录,幼儿可以更加有意识地观察,学会如实表达,等等。    案例背景    基于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我们开始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记录形式,以充分发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则名叫“太难了”的视频,内心颇为难受。视频的内容是:一个看上去像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在奶奶的“指导”下背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四十五。”一旁的奶奶厉声呵斥道:“三五一十五,记住点!”小女孩一边重复“三五一十五”,一边抹起了眼泪。接着,奶奶又教小女孩背“三五”“四五”“五五”“五六”。小女孩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背着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这时,奶奶提高
从害怕被家长视为“爱国学校”却步不前、不敢悬挂国旗到今天鼓励孩子们高唱国歌;从初中三﹑四年级的程度未经师资培训便可担任幼儿园教师到今天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已达到中学会考两科合格或拥有大专毕业文凭,这十年来香港幼儿教育的突飞猛进与殖民地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十年前,笔者曾在《幼儿教育》杂志上撰文《香港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其中写道:  “为了香港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孩子,笔者有以下一些祈望:  1.希望
设计意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脚下的路也越修越美。于是我设计了“漂亮的路”的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路,欣赏路面上铺设的图案,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然后组织幼儿自主为小动物“铺路”,启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  目标:  1.观察各种各样的路,欣赏路面上铺设的图案,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  2.积极参与铺路游戏,自主表达对漂亮的路的感受。  准备:  1.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到广场、公园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完满的活动,但教师行为中的三个“但”反映了教师的“吝啬”:教师看到了俊俊的情况,但没有作任何回应:教师发现俊俊很不愿意离开桌子,但还是要求他回到小椅子上坐好;教师看到俊俊把杯子藏在了身后,但仍坚持要求他把杯子展示出来。我们不妨进行如下设想:  假如孩子遇到困难,他一定希望老师鼓励他:再试试?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换个办法试试?  假如孩子不遵守规则,他一定是有原因的,并希望老师了解
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是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相关经验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材料的设计、提供缺乏应有的重视。笔者在几次执教中班科学教学活动“会喝水的罐子”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材料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认识到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将材料的设计、提供放在重要的位置。下面,笔者结合这个科学教学活动谈几点体会。  幼儿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为此,教师们一直在探寻各种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宣传、学习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先进事迹的热潮。吴邵萍老师是本刊的老作者,也是本刊记者的老朋友。一直以来,我们不仅敬佩吴老师爱岗敬业、勤奋学习、酷爱钻研的精神,更敬佩她在承担繁重社会工作的情况下,既把管理工作做得那么精彩,又把教学工作做得那么出色,还出版、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专业论著和论文。在家里她还是一位好女
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应与教育实践高度相关。教师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中,要充分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的课题应该源于学校生活。  应具有教育价值。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具有明晰的教育立场。它更多源自个人教育实践中的“遭遇”,对相关的个体产生了某种“触动”。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的过程就是教育他人或自我教育的过程。  应关注社会现状。有意义的问题应该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现实或区域文化密切关联。
在数学教学活动和数学区活动中,浩浩总是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和游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开始关注他。    片段一:给数卡找雪花片朋友    浩浩看着数卡“5”。开始从盒子里拿雪花片,“1、2、3、4、5、6、7、8……”。教师问:“你看看卡片上是数字几?”“5。”“那你应该拿出几个雪花片啊?”浩浩不说话。然后拿着数卡“6”,又开始从盒子里拿雪花片,“1、2、3、4、5、6、7、8、9……”。教师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