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进行当中,新农村的建设要靠新型农民来支撑和掌控,由此,新型农民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新旧农民的转型互换也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从新旧农民的转型入手,简单分析了各种农民新旧转型期间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对这个环节的顺利过渡起到润滑促进作用,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方案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转型 问题及对策
一:关于新型农民的分析
新型农民:适应社会化的农业大生产,能够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协调进行农业生产,提高自己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新农村村民,他们是社会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最终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型农民和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农民有着较大的区别,这里的新型农民主要是指在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产业中,通过自己的体力劳动和少部分的脑力劳动,培育和养殖农业产品,靠出售农产品获得利润的农民。他们主要是由传统农民发展而来,但是在本质上也发生较大变化的那部分人,他们和传统农民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工具的大不同。传统农民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靠天吃饭”的生产类型,农业生产动力主要依靠农民自身体力和牲畜类助力工具的使用;农业生产的条件主要靠最原始的自然条件,他们无力改变“天雨则丰”“天旱则贫”的自然生产条件;生产工具基本是牛马骡驴等助力类动物性工具,铁锨铁犁杖等基本层次的工具。新型农民的农业生产动力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机械化的生产工具从根本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对新型农民的体力束缚;同时,他们能够在旱涝灾害时利用先进的灌溉工具和抽水工具进行基本的水资源调整,实现“旱涝保丰收”的良好境况,改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完全依赖状况。
(2):生产目的的大不同。传统农民对农业产品的要求只是停留在保证温饱,利用有限的多余的农产品换取不能自己直接生产的生活资料,对生活的追求只停留在最基本的阶段,这种生产目的下的农业生产形式只能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势,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不相适应。新型农民的生产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吃饱穿暖,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发展需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从而享受更好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民的生活状态。”
(3):基本生产技术的大不同。传统农民只掌握很少的农业生产技能,在面对旱涝灾害,蝗灾等农业灾害时,只能采取去龙王庙祭祀“龙王爷”,“虫奶奶”等不能改变任何境况的封建迷信活动;他们只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进行人力除草,牲畜助力播种收割等农业生产工作;他们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不同时段的管理,肥料的配备和各种农作物的专门害虫无能为力。但是新型的生产性农民,他们能够利用先进的灌溉措施,在旱涝灾害时,能够采取“喷灌、滴灌”或者“抽水泄洪”等防范措施及时治理这些自然灾害,更好的保障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农业丰收;他们弄够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掌握不同农作物各个生产时段的不同问题的应对措施,更好的做好农作物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性保障工作。
二:新型农民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1:农业生产知识欠缺。当前形势下中国农村仍然有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但是这些劳动力对中国现今的农业形势来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动力,他们只是粗放的经营着自己有限的土地,利用有限的现代化农业设施进行耕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土地联合经营形式,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浪费。造成这种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阶段我过农民依然固守着自己有限的土地靠天吃饭,没有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没有更为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应付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传统新型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型的过程中,更为专业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对成功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在马列主意指导下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2: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供利用的农业生产机械品种较少,且作业效率较低。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进程不过20年,中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步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以来,也只是在小麦,水稻等大类农产品的生产上实现了局限性的机械化,多种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还需要播种和收割的人工实现,比如花生和大豆的生产过程,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机械化作业,距离真正的全机械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二是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小家庭和人口为依据进行分配,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也造成土地生产复杂多样,作物种植不集中,造成不能高效率大范围的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也给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造成了一定阻力。
3:生产方式粗放。在水资源极为紧缺的华北平原,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延续着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农民为了一年一季的农业生产,无所顾忌的大水漫灌,抽干地表水转用地下水,造成了土地盐碱化严重,地下水位骤减等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给子孙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留下后顾之忧。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还造成了相当严重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传统型农民眼光狭隘,思想方式落后造成的后果。
三:各种类型农民转型的问题对策分析。
(一):新型农民的转型问题对策分析。
1:注重教育基础,提高新型农民素质。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状况,首先应从新型农民的教育问题上着手,从娃娃抓起,普及基础义务教育,给未来的新型农民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方便他们在未来的专业分工上学习到更为实用性的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然后对于现在的已经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应该多开办一些农业讲习班,普及更多的农业基础知识,让农民有更加开阔的眼界,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新型农民的只是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他们的粗放的生产思想,为更加集约化的生产打下基础。
2:各方面综合入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机械化水平的问题,应该从政府,农民,高校科研院所三部分入手,政府出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跟进农业生产形势,及时的研究更多的机械化生产工具,然后以点带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3: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一方面提高高等科研院校在农业技术方面的科研规划,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农村组织也应建立自身完整的培养方案,让那些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经验来的人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他们有着直接的并且是实用的生产技术,也懂得从哪些方面改进这些技术,要是能合理的激发这些人才的作用,他们也将为新农建设提供关键性的支撑力量。
总之,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广泛吸纳人才到农村、搞农业,打好农村农业基础教育,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优化技术型人才队伍,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创业型农民,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引领农民尽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提供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
参考文献:
[1]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06:121-123.
[2]李大清.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8:80-82.
[3]黄庆.农业科技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界;2007,01:40-41.
[4]沈泊.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困扰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75-3676.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转型 问题及对策
一:关于新型农民的分析
新型农民:适应社会化的农业大生产,能够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协调进行农业生产,提高自己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新农村村民,他们是社会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最终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型农民和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农民有着较大的区别,这里的新型农民主要是指在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产业中,通过自己的体力劳动和少部分的脑力劳动,培育和养殖农业产品,靠出售农产品获得利润的农民。他们主要是由传统农民发展而来,但是在本质上也发生较大变化的那部分人,他们和传统农民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工具的大不同。传统农民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靠天吃饭”的生产类型,农业生产动力主要依靠农民自身体力和牲畜类助力工具的使用;农业生产的条件主要靠最原始的自然条件,他们无力改变“天雨则丰”“天旱则贫”的自然生产条件;生产工具基本是牛马骡驴等助力类动物性工具,铁锨铁犁杖等基本层次的工具。新型农民的农业生产动力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机械化的生产工具从根本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对新型农民的体力束缚;同时,他们能够在旱涝灾害时利用先进的灌溉工具和抽水工具进行基本的水资源调整,实现“旱涝保丰收”的良好境况,改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完全依赖状况。
(2):生产目的的大不同。传统农民对农业产品的要求只是停留在保证温饱,利用有限的多余的农产品换取不能自己直接生产的生活资料,对生活的追求只停留在最基本的阶段,这种生产目的下的农业生产形式只能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势,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不相适应。新型农民的生产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吃饱穿暖,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发展需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从而享受更好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民的生活状态。”
(3):基本生产技术的大不同。传统农民只掌握很少的农业生产技能,在面对旱涝灾害,蝗灾等农业灾害时,只能采取去龙王庙祭祀“龙王爷”,“虫奶奶”等不能改变任何境况的封建迷信活动;他们只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进行人力除草,牲畜助力播种收割等农业生产工作;他们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不同时段的管理,肥料的配备和各种农作物的专门害虫无能为力。但是新型的生产性农民,他们能够利用先进的灌溉措施,在旱涝灾害时,能够采取“喷灌、滴灌”或者“抽水泄洪”等防范措施及时治理这些自然灾害,更好的保障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农业丰收;他们弄够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掌握不同农作物各个生产时段的不同问题的应对措施,更好的做好农作物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性保障工作。
二:新型农民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1:农业生产知识欠缺。当前形势下中国农村仍然有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但是这些劳动力对中国现今的农业形势来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动力,他们只是粗放的经营着自己有限的土地,利用有限的现代化农业设施进行耕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土地联合经营形式,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浪费。造成这种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阶段我过农民依然固守着自己有限的土地靠天吃饭,没有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没有更为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应付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传统新型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型的过程中,更为专业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对成功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在马列主意指导下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2: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供利用的农业生产机械品种较少,且作业效率较低。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进程不过20年,中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步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以来,也只是在小麦,水稻等大类农产品的生产上实现了局限性的机械化,多种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还需要播种和收割的人工实现,比如花生和大豆的生产过程,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机械化作业,距离真正的全机械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二是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小家庭和人口为依据进行分配,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也造成土地生产复杂多样,作物种植不集中,造成不能高效率大范围的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也给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造成了一定阻力。
3:生产方式粗放。在水资源极为紧缺的华北平原,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延续着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农民为了一年一季的农业生产,无所顾忌的大水漫灌,抽干地表水转用地下水,造成了土地盐碱化严重,地下水位骤减等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给子孙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留下后顾之忧。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还造成了相当严重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传统型农民眼光狭隘,思想方式落后造成的后果。
三:各种类型农民转型的问题对策分析。
(一):新型农民的转型问题对策分析。
1:注重教育基础,提高新型农民素质。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状况,首先应从新型农民的教育问题上着手,从娃娃抓起,普及基础义务教育,给未来的新型农民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方便他们在未来的专业分工上学习到更为实用性的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然后对于现在的已经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应该多开办一些农业讲习班,普及更多的农业基础知识,让农民有更加开阔的眼界,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新型农民的只是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他们的粗放的生产思想,为更加集约化的生产打下基础。
2:各方面综合入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机械化水平的问题,应该从政府,农民,高校科研院所三部分入手,政府出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跟进农业生产形势,及时的研究更多的机械化生产工具,然后以点带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3: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一方面提高高等科研院校在农业技术方面的科研规划,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农村组织也应建立自身完整的培养方案,让那些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经验来的人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他们有着直接的并且是实用的生产技术,也懂得从哪些方面改进这些技术,要是能合理的激发这些人才的作用,他们也将为新农建设提供关键性的支撑力量。
总之,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广泛吸纳人才到农村、搞农业,打好农村农业基础教育,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优化技术型人才队伍,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创业型农民,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引领农民尽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提供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
参考文献:
[1]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06:121-123.
[2]李大清.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8:80-82.
[3]黄庆.农业科技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界;2007,01:40-41.
[4]沈泊.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困扰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75-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