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开设在小学的中高年级,主要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这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5}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关注儿童成长,帮助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健康发展,以育人为本,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让他们明白在社会中生活的道理,学会在社会中生活的本领,从最熟悉的家庭、学校、社区一步步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挖掘教材内容--同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会对自己多一份认识和信心,对他人多一些理解与感激,对社会多一些体验和了解。这门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通过对课程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了解生活的美好,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他为什么朋友多》一课中,一个学生说道:"我总会和同学产生矛盾,不会与同学相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讲述了在同学拖地的时候被弄脏了衣服,他很不开心与同学发生矛盾,但是学习了这一课,他明白了要想自己朋友多,就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同学的角度看问题。最终是他明白了同学并不是故意弄脏他的衣服,同学拖地也是为了让大家的学习环境更加整洁。
  有时候,人对于同一件事的想法和选择各有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事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把实际发生的事例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通过心理教育中"同感"的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健康快乐的面对生活。
  二、利用音像设备--移情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全新的课程体验。让学生能够愉悦心情,身临其境的学习知识。有了情感做基础,再利用教材中形象有趣的画面,加上音乐的配合,能够更好的发挥课程的效果,使学生正确的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使情感得到升华。
  在《和爸爸妈妈交朋友》一课中,如果只是听老师的讲述,学生很难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受爸爸、妈妈的辛苦,更不能理解无论是父母的夸奖还是责骂,都是对自己爱的表达。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歌曲《妈妈的吻》,学生们自然而然的通过歌曲想到自己的妈妈,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讲述父母是怎样对自己表达爱的,父母都为自己做了哪些感动我们的事情,让学生陷入回忆,再结合课本让学生感同身受。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几个关于父爱和母爱的微电影,感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理解自己的父母,读懂他们的心。
  学生是很容易被感动的,他们有一颗晶莹通透的心,要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情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丰富情感。
  三、参与实践活动--体验
  学校其实是一个小社会,在教授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实现教学与生活相通,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判断、分析、合作能力。
  《你们辛苦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为我们服务的人的感受。我们能够在社区方便、愉快地生活,离不开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们。他们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在教学前,要布置学生对阿姨叔叔的工作进行细致的调查。首先,把学生分工,五人一个小组,一组负责调查警察叔叔,一组调查医生护士,一组调查食堂阿姨,一组调查清洁工,另一组随机调查。然后要拟定调查提纲:(1)阿姨叔叔每天是怎样工作的。(2)他们的工作量有多大。(3)工作中最辛苦的是什么时候。接着就可以进行社会实践了。
  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锻炼协同合作的能力,丰富生活经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
  四、塑造自身形象--感化
  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时,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深入了解教材,完成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就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感化"的方法了。有责任心的教师是最直观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要求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自己首先要成为优秀的人,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这样才能更加行之有效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五、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这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接受什么。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不懂得独立获取知识,缺乏求知欲。教学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这种被动灌输学习知识的方式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这就很大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目的变为帮助每一个学生行之有效的接受知识,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格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不仅仅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来源,在儿童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成为实施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担负起了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道德教育的重任。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塑造美好心灵的过程。希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能够将二者有效的结合,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萍.初探《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0
  [4]陆伟.让情感在交互式教学中流淌[J].新课程(中).2011
  [6]吴欢巧.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心育渗透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比老年与青年人在阅读中词长、词频和语境预测性效应上的差异,探讨中文阅读中眼动控制的年老化问题.结果发现:(1)词长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位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教育改革形势对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
武汉暴雨所引进国际先进的中尺度分析系统LAPS,经成功本地移植后,该系统能融合华中区域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提供包含丰富中尺度信息的高分辨率中尺度分析场.针对一次梅雨期强
【中图分类号】G621  当前小学德育实效性比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无论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还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核心内容出发,小学德育均应该生活化:贴近社会生活以开拓小学德育课程资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依托社会生活组织主题活动以丰富学生德育情感,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致其应有的效果。  一、当前小学德育与学生生活脱节造成学校德育实效低  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提高学生品德修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学生主体地位;品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1  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融入社会的能力,就必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标点符号与语法的关系问题进行探析,以使人们对此有深入理解和全面认知,由此深化对标点符号的认识,提升汉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有纯朴而坚强的性格;作为一介书生,他有知识分子的儒气;当过乡干部,他有基层干部的泼辣作风。 他,刚过不惑之年,个高脸方,声洪步阔。 几度风雨,几度春
Barbara Dancygier和Eve Seweetser分别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两人编著的《语言中的视角:多模态的角度》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是关系到学生成长的大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抓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课本,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学生相当一部分感悟认识都来源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真正做到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