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免费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兴起,网络教学平台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不断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平台成了许多中职学校教学的首选,本文选用了蓝墨云班课、UMU互动平台、雨课堂三种有代表性的免费网络教学平台,以师生问卷调查、访谈为基础,从使用的便捷性、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相关功能、数据保密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对免费网络教学平台提出设想,探讨其使用的意义。
  关键词:线上线下;免费网络教学平台;比较研究;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6-0076-05

选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背景


  网络教学平台的范围很广,在百度上搜索“网络教学平台”,一般会出现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线上课程平台,如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这种类型的平台是网络上经常出现的,许多高校也是采用这种网络平台开展教学,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慕课平台,也就是“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1];第二种类型是把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平台,如蓝墨云班课、UMU互动平台、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伴随第二类网络平台出现的是一些关键词,主要的有“O2O(Online To Offline)”“BYOD(bring your device)”等,网络教学平台从线上走向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进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开始走进课堂,“带着你的手机上学”也逐渐被学校教学所接纳。
  反观中职课堂,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过度沉迷于手机,甚至上课的时候都不愿意停下或上缴手机,如果勉强上缴,教师则需要占用很长的上课时间来进行这项工作,有时甚至会引起很大的师生矛盾,影响课堂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手机进行教学,但如果完全把教学扔给线上课程,而不加以引导、监督,那么学习效果基本为零,甚至会造成纵容学生玩手机的反面效果。所以,在中职学校中应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才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对大多数中职学校而言,其所具备的财力、物力、人力都不足以开发一个完善的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教学平台。厦门有13所公办中职学校,目前能开发适合于混合式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学校只有两所,但都功能较少,使用率较低。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常常求助于市面上免费的网络教学平台,而且厦门的一些中职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其中以蓝墨云班课、UMU互动平台、雨课堂最具特色,使用也最为广泛。因此,本文就探讨这三种网络平台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运用。

三种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之比较


  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针对学生与教师对平台使用的满意度,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取样为笔者所在学校的30位教师与96位学生。以问卷调查和对师生的访谈为基础,笔者对这三个平台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1.使用的便携程度
  从问卷中可以发现,三个平台使用的便捷性对于教师而言差别不大(如图1),蓝墨云班课与UMU平台的教师端均可在电脑网页版和手机APP上使用,雨课堂下载后直接嵌入教师的PPT中使用,只需微信扫一扫无需下载;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三个平台使用便捷性是有差别的(如图2),学生明显倾向于UMU和雨课堂,他们的接受顺序由易到难排列是,UMU无需关注直接微信扫一扫,到雨课堂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号,再到蓝墨云班课下载APP。究其原因,一是下载APP要耗费大量的流量,如果没有无线网络的接入,单靠手机已有的流量,中职生会出现抗拒心理;二是下载APP会占用一些手机内存,而学生的手机一般来说内存都比较小,加之中职生学习中的惰性,他们也不愿意下载。
  三个平台对比,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UMU的问题在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性略显薄弱,学生进行学习的进度快慢不一;蓝墨云班课的缺陷在于课程流程不够清晰,其中每一单元的活动环节不是按照教师设定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源单独放置于资源库,完成作业时,这些资源是不能纳入单元活动环节的,还得从资源库中看;雨课堂的缺陷在于当一堂课结束之后,同学们尚未完成作业需要课后完成时,如果教师电脑关机,则整个雨课堂结束,作业不能继续提交。
  3.课堂的反馈、评价
  从下页图5、图6两个问卷中可以看出,评价、反馈这一项蓝墨云班课做得最完备。一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蓝墨云班课的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指定助教/学生评价、学生互评三种,笔者认为其所用的评价方式属于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评价标准的细化。面对主观题多的学科,如何实现打分的客观化,尤其是在学生互评环节如何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蓝墨云班课采取的方法是,尽可能让教师在设置评价标准的时候实现细化(如图7)。互评时,教师必须参与评价,并且在给学生评价时可以参考其他同学对他的评论以及查看其他同学的评分详情,以此保证评分的公正、准确。三是设置了“指定学生重新提交作业”的环节,确保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实时监控,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提交了作业就完成了事,而是时时关注自己作业的修改情况,实现“提交—修改—再提交—再修改”,直到作业符合要求。四是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蓝墨云班课最后生成的汇总数据不仅包括总成绩还包括经验值,学生最后的评价不只是测验的成绩,还包括是否观看视频、观看视频的时长、参与讨论被赞和点赞、评价他人和被评价、课堂签到等,因此评价就显得更加具体、全方位。图8为蓝墨云班课明细导出数据(部分)。
  (2)活动类型设置的合理性
  通过教师问卷(如下页图11),再对比这几个活动环节(如表2),可以发现UMU所设置的活动环节是最全的,几乎囊括了课上的所有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环节、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教师对整个课堂的监管;从问卷开放问题(如下页图12)中可以发现,蓝墨云班课所设置的环节也是比较齐全和合理的,其特有的“头脑风暴”环节不同于普通的讨论、答疑、提问等环节,学生在思考回答的时候是看不到别人答案的,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加标签,分类显示,等到活动结束学生才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大胆、自由地思考;雨课堂所设置的弹幕环节非常符合95后学生渴望交流、愿意表现的心理。
  5.平台数据保密性
  由于这三种网络教学平台都是免费的,有些教师、学生会担心使用后会出现信息被泄露的问题,从而对使用这些平台存有很大的疑虑。因此,笔者在教师、学生使用这三个网络平台三个月后,再次设置了问卷(如下页图13、图14)。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三个网络平台是比较安全、可靠的,这说明三个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营商对数据保密管理是比较到位的。

设想与意义


  1.设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几个网络教学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各有利弊,尚未开发出一种较为完美的适合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免费网络教学平台。因此,笔者对这种适合于线上线下教学的网络平台应具有的便捷性、合理性及功能等提出自己的设想:①工具:微信扫一扫、手机变身翻页笔;②教学目录:流程清晰、一目了然;③上课进程:可控性;④微课、视频功能:具有互动性,支持多种格式上传,支持手机制作简易微课,所耗流量小,播放流畅;⑤活动类型:自由发言类型(包括问卷、讨论、头脑风暴)、考试(多选、单选、主观题)、师生互动(弹幕、懂与不懂)、学习监督(签到、点名);⑥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标准细化,过程性与总结性相结合,作业退回重做功能。
  2.意义和推广
  笔者从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问卷、调查、访谈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在心理上是抗拒的,主要是认为网络教学平台哗众取宠、劳民伤财,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更实用,没必要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为此,笔者就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和推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并达到很好效果的课程没有必要动用网络教学平台。诸如一些传统的讲授课、实践课,通过教师亲身讲授、实践与示范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动用网络教学平台反而会分散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不能否认网络教学平台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功能:①反馈的及时性、便捷性。对于学生提交到手机上的作业,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任何地点看到并且予以评分、反馈。②学习的系统性。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对整个教学流程有一定的熟悉,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③评价的完整性。网络教学平台很有效地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④现场的互动性。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情况,教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可以现场展示、现场讲评,还可以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现场监督、点名。另外,微课的短小精悍和知识点的浓缩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学生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首先,课程分散,课时少。以语文科为例,一般的中职学校安排每周四节,并且经常会集中上课,于是会出现两次上课时间相差一周甚至两周的局面,这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监督、反馈,避免了学生学过就忘、学过就扔的状况出现。其次,注重过程性评价。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并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常常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对于如何保证过程性评价的客观、准确,避免因教师个人的喜好导致的评价偏颇这个问题,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难度,大大缩减了教师的工作量。再次,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缺乏兴趣,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目录、微课、游戏功能恰好适应了中职生学习的特点。此外,中职生学习的自觉性很差,“带着你的手机上学”是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签到、点名功能强大、及时,一方面不会占用太多上课的时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学生浑水摸鱼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智慧反思  本节课伊始,笔者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卡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小组交流促使优等生发现后进生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完成学习。让学生思考体会解决组合图形的方法“割”与“补”,这样轻松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笔者通过随机抽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提供挑战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微课帮助后进生找到合适的方法,也便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轻松地解决了这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教学中面临了很多困难,它必须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本文就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方法,从语言教学、单词讲解、大容量的背景介绍、听力技能训练、写作课训练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职英语教学 辅助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
摘要:本文基于Unity 3D平台和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在3Ds Max建模软件的基础上,结合.Net脚本以及Winform窗体设计完成大型储罐地震动实验的虚拟实验系统,解决了直径为60m~80m的大型储罐地震动实验因缺少振动台、耗资巨大而无法完成的问题,同时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Unity 3D;大型储罐;地震动实验  中图分类号:T
摘要:本文通过在某高校两门课程的课堂上进行单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生生交互的交互频次、交互意愿、交互深度都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学生互评环节和学生展示环节的生生交互效果有显著性的提高,而学生讨论环节由于班级的特点,两个实验班的交互效果呈现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移动学习平台;高校;翻转课堂;生生交互;交互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大多以PPT、静态网页等为主,很少有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尝试利用新技术制作“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本文以作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运用ASP.NET技术制作课堂教学课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案例,探讨了ASP.NET技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ASP.NET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
教学内容    这是本单元第一课时,单词新授课。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学习常见动物单词:elephant, panda, lion, giraffe, monkey,以及拓展一些动物及其所喜爱食物的单词:tiger, bear, frog, rabbit, cat, dog, duck, pig, cow, sheep, bamboo, leaves, meat, grass。    教学目标    知
一个好的微课,必须要做到“三精”,即“设计精巧”“讲解精彩”“制作精心”。《丝绸之路》微课就是同时具备“三精”的优秀微课。  在教学设计方面,该微课的叙事逻辑清楚,知识组织合理,结构非常清晰,而且特别注重符合新生代学习者的口味,这一点是比较难得的。  例如,在该微课的知识引入阶段,作者并没有直入“丝绸之路”的主题,而是从“秦始皇能吃到哪些菜”的主题说起。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精妙,刚好在学生的“知与不知
摘要:本文在分析MOOC四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教学设计的特殊要求,并总结了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思想和原则。最后,重点介绍了基于传统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MOOC;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9-0077-04  MOOC四要素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  MOOC的四要素“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相关概念,所以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从而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他们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个内容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終。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
摘要:本文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的结课不可忽略,设计巧妙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当堂知识起到归纳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为下次课设好铺垫,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  关键词:信息技术;结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29-02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设计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