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上赛季李学林用总决赛MVP将台湾篮球的质量推向顶峰后,本赛季,台湾球员在CBA的数量也达到了最大值。2012-13赛季CBA,七位台湾球员参与其中——浙江广厦的林志杰、北京的李学林、新疆的苏翊杰、东莞新世纪的洪志善、山西的杨敬敏与上海的曾文鼎、张宗宪。究竟是什么让CBA对台湾球员如此趋之若鹜?台湾篮球有一套怎样的发展模式?在高水平运动员相继离开后,台湾篮球的现状又如何?正是这些疑问,让我们有了开始这期专题策划的动力。
台湾篮球目前是三级赛事:高中联赛(HBL)、大专联赛(UBA)以及超级篮球联赛(SBL)。前两者是学生篮球联赛,后者是职业赛事。但很奇妙的是,以火热程度来说,SBL未必比得过HBL或UBA,这也是台湾篮球的一大特殊风景。
HBL高中篮球联赛是台湾分布地区最广的比赛,而且实力均衡,在北、中、南三个区域都有不错的劲旅,十几个队实力都差不了太多,胜负相当难以预料。HBL一共有五阶段比赛,除了会外赛没有电视转播外,从预赛、复赛、准决赛到四强决赛都有电视转播。这项赛事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形,并成为了台湾最为稳定的篮球赛事,而且门票免费,因此吸引大批学生球迷观看。HBL也成为台湾球员的摇篮,现在在CBA打球的台湾球员,除林志杰没有太突出表现外,其他人无一不是HBL出身的明星球员。
UBA大专联赛在近几年已经发展成较为完整的赛事。台北体院是这项赛事一贯的霸主,曾创造独霸十年的纪录,而这样的垄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比赛都没人看了。近年,在改变了不少规则与年龄限制后,UBA的比赛精彩性也增加了。不过UBA由于比赛场地比较分散,在人气上还无法跟HBL相比。
SBL虽然叫作“超级篮球联赛”,但实质上仅仅是介于“职业”与“半职业”之间的篮球联赛。尽管如此,这已经是台湾层级最高的篮球赛事。SBL一共有七支球队,每个赛季打30场,每周的五、六、日是比赛日,逢过年期间放假。SBL今年已经打到了第10季,中华台北篮协是该联赛的主管机关,但由于他们欠缺经营方针,无所作为,如今的票房已是直落。近年来又因为球员出走到CBA打球,受关注度变得越发有限。事实上,即便是众多球星没到CBA,SBL经营上本身就已经堪忧,问题不在球星,而在中华台北篮协与各球团对SBL的态度问题。有的球队希望SBL职业化,但有的球团与中华台北篮协并不希望它成为真正的职业联盟。因此SBL现在有个职业联赛的形式,但内涵与投入上,又不尽是如此。
篮球是台湾最普及的运动,跟棒球相比,受欢迎程度可说不相上下。但HBL与UBA都不干篮协的事,下热上冷的情况,令人对中华台北篮协的不作为,感到相当无力。这也使得很多台湾球员不会以打进 SBL而感到光荣,而是在SBL过个水,看有没有机会到CBA来发展。或者是通过SBL发展其他的未来出路。很多球员也兼差在学校里带球队,或是当教练当老师。
除SBL球员到CBA打球形成一股风潮外,台湾篮球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许多台湾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在高中毕业后、甚至更早就到美国读书打球。几乎一年一个,甚至已蔚为风气。
最早走上这条留美之路的是吴岱豪,他是到杨百翰夏威夷分校(BYU-Hawaii),但吴岱豪还没毕业就回来了;后来张宗宪也走上这条路,并在美国NCAA二级大学锦标赛里拿到决赛MVP,而且完成了留学之路。张宗宪可以说是对台湾现在年轻球员到美国留学打球,最具指标意义的一位。而如今又有林书豪的例子,这更鼓舞台湾球员到美国发展的勇气。
除他们两人外,还有相对不知名的庄宗勋,他身高1.90米,司职前锋。而在这两年,台湾又有四位出色的年轻球员到美国去:1.95米的前锋胡珑贸与1.82米的控卫陈盈骏,这两人是中华台北打世青赛的主力;1.90米的锋卫摇摆人周仪翔也在美国的专科学院打球;最年轻的则是才16岁初中毕业的吴永盛,他已经到美国去念高中,准备未来到NCAA去打球,身高1.84米的他和林书豪一样,司职控卫。虽然到美国打球不代表他们日后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但这反映出一个事实:他们对台湾篮球环境是有相当程度的不信任,所以也不会将台湾的联赛视为自己未来篮球之路的唯一选择。而过去像林志杰、田垒、李学林、陈信安等这些已经成名的选手,都没有选择这条到美国的路,因为彼时台湾的环境还可以,但随着SBL的萎靡不振,有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球员,当然也会看发展前景。现在可说是台湾篮球环境最糟糕的时间之一。
也正是因此,有很多球迷提出,为何台湾不成立支球队打CBA?若照“新浪狮模式”,可能性较大,但没什么意义。而主场设在台湾,就不是单纯的体育问题了,就现在来说,不是很现实的做法。目前台湾篮球要永续发展,还是必须先从更健全基层篮球,并勇敢的在SBL这个联赛的基础上发掘新星,不要怕球员流失出走,球迷会慢慢回来。但目前缺乏一个篮运发展的总设计师,未来台湾篮球的路,恐怕还要走得很艰苦。
台湾篮球目前是三级赛事:高中联赛(HBL)、大专联赛(UBA)以及超级篮球联赛(SBL)。前两者是学生篮球联赛,后者是职业赛事。但很奇妙的是,以火热程度来说,SBL未必比得过HBL或UBA,这也是台湾篮球的一大特殊风景。
HBL高中篮球联赛是台湾分布地区最广的比赛,而且实力均衡,在北、中、南三个区域都有不错的劲旅,十几个队实力都差不了太多,胜负相当难以预料。HBL一共有五阶段比赛,除了会外赛没有电视转播外,从预赛、复赛、准决赛到四强决赛都有电视转播。这项赛事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形,并成为了台湾最为稳定的篮球赛事,而且门票免费,因此吸引大批学生球迷观看。HBL也成为台湾球员的摇篮,现在在CBA打球的台湾球员,除林志杰没有太突出表现外,其他人无一不是HBL出身的明星球员。
UBA大专联赛在近几年已经发展成较为完整的赛事。台北体院是这项赛事一贯的霸主,曾创造独霸十年的纪录,而这样的垄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比赛都没人看了。近年,在改变了不少规则与年龄限制后,UBA的比赛精彩性也增加了。不过UBA由于比赛场地比较分散,在人气上还无法跟HBL相比。
SBL虽然叫作“超级篮球联赛”,但实质上仅仅是介于“职业”与“半职业”之间的篮球联赛。尽管如此,这已经是台湾层级最高的篮球赛事。SBL一共有七支球队,每个赛季打30场,每周的五、六、日是比赛日,逢过年期间放假。SBL今年已经打到了第10季,中华台北篮协是该联赛的主管机关,但由于他们欠缺经营方针,无所作为,如今的票房已是直落。近年来又因为球员出走到CBA打球,受关注度变得越发有限。事实上,即便是众多球星没到CBA,SBL经营上本身就已经堪忧,问题不在球星,而在中华台北篮协与各球团对SBL的态度问题。有的球队希望SBL职业化,但有的球团与中华台北篮协并不希望它成为真正的职业联盟。因此SBL现在有个职业联赛的形式,但内涵与投入上,又不尽是如此。
篮球是台湾最普及的运动,跟棒球相比,受欢迎程度可说不相上下。但HBL与UBA都不干篮协的事,下热上冷的情况,令人对中华台北篮协的不作为,感到相当无力。这也使得很多台湾球员不会以打进 SBL而感到光荣,而是在SBL过个水,看有没有机会到CBA来发展。或者是通过SBL发展其他的未来出路。很多球员也兼差在学校里带球队,或是当教练当老师。
除SBL球员到CBA打球形成一股风潮外,台湾篮球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许多台湾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在高中毕业后、甚至更早就到美国读书打球。几乎一年一个,甚至已蔚为风气。
最早走上这条留美之路的是吴岱豪,他是到杨百翰夏威夷分校(BYU-Hawaii),但吴岱豪还没毕业就回来了;后来张宗宪也走上这条路,并在美国NCAA二级大学锦标赛里拿到决赛MVP,而且完成了留学之路。张宗宪可以说是对台湾现在年轻球员到美国留学打球,最具指标意义的一位。而如今又有林书豪的例子,这更鼓舞台湾球员到美国发展的勇气。
除他们两人外,还有相对不知名的庄宗勋,他身高1.90米,司职前锋。而在这两年,台湾又有四位出色的年轻球员到美国去:1.95米的前锋胡珑贸与1.82米的控卫陈盈骏,这两人是中华台北打世青赛的主力;1.90米的锋卫摇摆人周仪翔也在美国的专科学院打球;最年轻的则是才16岁初中毕业的吴永盛,他已经到美国去念高中,准备未来到NCAA去打球,身高1.84米的他和林书豪一样,司职控卫。虽然到美国打球不代表他们日后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但这反映出一个事实:他们对台湾篮球环境是有相当程度的不信任,所以也不会将台湾的联赛视为自己未来篮球之路的唯一选择。而过去像林志杰、田垒、李学林、陈信安等这些已经成名的选手,都没有选择这条到美国的路,因为彼时台湾的环境还可以,但随着SBL的萎靡不振,有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球员,当然也会看发展前景。现在可说是台湾篮球环境最糟糕的时间之一。
也正是因此,有很多球迷提出,为何台湾不成立支球队打CBA?若照“新浪狮模式”,可能性较大,但没什么意义。而主场设在台湾,就不是单纯的体育问题了,就现在来说,不是很现实的做法。目前台湾篮球要永续发展,还是必须先从更健全基层篮球,并勇敢的在SBL这个联赛的基础上发掘新星,不要怕球员流失出走,球迷会慢慢回来。但目前缺乏一个篮运发展的总设计师,未来台湾篮球的路,恐怕还要走得很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