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艺术教育中的贯彻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n2725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第七届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暨“原创性在艺术教育中的贯彻”研讨会于2012年7月7日在北京市国粹苑召开。本届学术议题所论“原创性”,旨在探讨通过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对雕塑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影响、彼此配合,共同构建出一种适合当代雕塑学子艺术学习的教学体系,为帮助大学生奠定艺术基础、提升艺术修养、拓展艺术发展方向、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打下一个正确的理论和学术基础。
  >>主持人:赵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还有社会各界支持雕塑事业的朋友们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参加“原创性在艺术教育中的贯彻”的研讨会。应《雕塑》杂志社范伟民社长委托,我有幸在这次研讨会中为大家主持会议。关于“原创性”这个问题这几年一直在讨论,我们都是教育同行,面对这个话题时虽然心情有些忐忑,但也能通过讨论与大家寻求到一些共识。举办大学生毕业展,是我们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雕塑学术研究的一个总结,利于发掘新的雕塑人才。从每位同学所完成的毕业作品中,体会到一些作品对时代的观照,实际上这就是在创造着历史。每年一次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其实就是中国当代雕塑时代发展构建的基点,是发展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从教学的角度讲,老师在教的同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创作经验传授给了同学;在学的一方面,同学在老师的传授上加入自己的体验,又将自己对雕塑的理解,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从雕塑作品上体现出来,所以我想这就是教与学的关系、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个话题,我认为“原创性”的提出在今天更具现实性的意义。中国提出了“文化建设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三十年中国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中国的社会不仅仅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发展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而未来的发展就要靠在座的诸位,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面对这个社会的挑战并肩负起自己承担的那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国家已经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个目标,也给大家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些相应的机遇和途径。这种形势对艺术家、文化人、学者等社会人群都有利,我们共同面临一个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前三十年打开国门,是一个引进方式,那么后三十年或者更近,中国不光是一个打开国门的问题,还有文化输入输出的问题。从前三十年引进发展到今天要想文化输出,显然我们仅仅做山寨版的文化是不行的,所谓的发展“原创”,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化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迫切摆在我们眼前急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课题,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命题。所以我想,这次研讨会的研讨主题设立得很有意义而且也非常现实。我们都是来自中国教学一线的老师,是来自创作一线的雕塑家。在座的各位同学可能有的学了四年雕塑或者学了更久,对雕塑创作已有切身体验,对雕塑专业乃至当今国际雕塑有了一些了解的同学们,通过讨论我想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那份心得体会,就这个话题展开研讨。我对研讨会充满了期待,也向大家发出美好的邀请,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曾岳(四川美术学院):很荣幸参加这个研讨会。其实在我们教学中来贯彻培养原创精神,它的难度很大。现在所提出的所谓“原创精神”,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学术领域对于艺术本位的界定的评价机制还未完善,对于认识和挖掘位于思想层面上原创性的理论研究体系的建设还很薄弱。在没有尊重创作语言的文化本体,急功近利大力提倡发展原创精神所带来的破坏性是极大的。长此以往,微薄积累起来的原创精神将会消失殆尽。现今的社会信息流量之大迅速促成原创事物的生成,但是情绪气质在这种潮流化的社会生活中,越是在信息流密集交汇地带,原创性越容易被淹没掉,这是一个事实,它们的生命力非常短暂。雕塑的艺术生命在席卷而来的文化快餐的影响下也同样面临存在被质疑的危险。所以我们在开始关注原创性的时候,雕塑的存在状态已经开始被质疑。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要在对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认知概念上有所明确。所以大家一起就中国雕塑教学领域目前对原创性的理解和开发进行探讨。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的认识比较保守,如果要培养对于原创性的敏感体会,激发原创性动力,我主张回到那个原点,研究构成主义的那一部分,即应该从研究点、线、面开始着手强化教学机制的形成。这是我的基本想法,想听听各位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张峰(鲁迅美术学院):我觉得原创性这个主题,放在本科毕业生作品展览上讨论,对于现在本科生教学来讲存在一定难度。我们系这一届有几个学生也参加了这个展览,我刚刚看过展览,感觉整体上学生作品的原创能力体现得比较差,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谈原创性远了一点。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对待雕塑创作的态度和我们那时候没法相比,我们那时候都是发自内心热爱这个专业,发自内心要把作品做好;现在我这个班有三十个学生,把他们的创作收上来屈指可数也只有三、五件还不错的作品,这种环境下研究原创性的课题很难开展。一些根本性制度,如招生制度的扩招问题不解决的话什么都谈不上,在基础教学这一块也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所以要提及原创性的开展首先要加强基础教学的建设,提高高校招生生源水平的质量。
  >>赵萌:刚才曾岳老师提出了开展原创思想的战略和意义,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教学方法,而张峰老师就目前雕塑教育现状,提出了重视基础教学方面的问题,由此引发原创性目前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难度,又引申出现在招生方式,应该向综合这方面转换。在座的有一位国外艺术家听完两位发言,触发了他的一些感受,现在请他来与大家沟通一下。
  >>Billy Lee(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我认为今天所谈的问题在世界每个地方都存在,但是我认为中国学生的美术基础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多媒体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很大,同样不同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学生认为被他们认可的东西都是好的。就我个人认为雕塑是一种语言,它是一种你要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语言。在教学方面我们对每一个年级的学生要求都特别严格,如果他们的学习不够好就让他们离开学校。   原创思想这个问题呢,一个是来自新媒体的影响,还有一个是艺术的教学越来越理论化,从前评论家要去看过艺术家的作品,才产生从艺术家作品而来的理论;现在呢,理论家要指导艺术家创作,所以问题就成了用理论来做雕塑,这就成为了很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做过雕塑却用他们的嘴巴来说雕塑,这就出大问题了。我并不同意中国没有原创性的说法,由于资讯传播的发达,从各种展示平台上可以很快看到一个新的作品诞生,看到同一件作品的人很多,那么就有可能你认为是你的作品放在那里,别人认为你是拷贝别人的作品,作品风格雷同不一定是说明本人缺乏创新。所以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怎么做才能让原创性精神从雕塑中浮现出来。
  >>王梦佳(《雕塑》杂志社):我有个疑问想请教张峰老师,您说的基础教学薄弱,您所讲的基础是什么样的基础?>>张峰:就是造型能力,包括肖像基础训练,人体写生泥塑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从事雕塑艺术创作的基础。鲁美在艺术基础教育训练方面以前还是具有优势的,可是这几年很明显地在走下坡路。
  >>王梦佳:在前几年毕业生展上就讨论过到底什么是基础教学,Billy认为,写实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视觉和观察力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不是要你把这个人做得很像,而是让你真正去理解雕塑的语言,包括空间、形式、重心、比例关系等等,如果我们只是教学生如何把对象塑造得很像,可能恰恰偏离了真正打好基础教学的初衷。
  >>张峰:Billy老师可能对我们国内每个学校教学情况不是很了解,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我们系也请了一个美国老师给我们上课,但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教育大纲或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传统,也是我们的一个资源优势。
  >>Billy Lee:我毕业于英国皇家雕塑艺术学院,在那里其实也是接受非常传统的写实训练,从人体、素描入手,当年的写实训练非常严格,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写实是一种基础教学中提高造型能力非常好的办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发生变化的同时艺术形式也要发生改变。
  >>曾岳:我跟Billy老师也就此问题进行过一些交流,其实我们从事教学确定教学方向最根本的依据来自学校资源,一种是教师资源另一种是学生资源,我们系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老师擅长于从事传统雕塑创作领域方面的教学工作。我们可能会面对很多新的课题,包括当代艺术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生存问题,虽然有很多语言需要我们来组织,包括写实、抽象以及其它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谈到的教学基础就包含了张峰老师所讲到的那一部分,而且那一部分是作为我们资源最基础的部分。鉴于我们的教学机制和艺术指导思想,这一部分是不可更改的。在改不了的情况下,我就做了一个调整,比方说,我在上写实课的时候,希望学生能自觉从对象开始入手关注这个具像空间里面的抽象因素,然后,在下一个教学阶段再请研究抽象雕塑的老师接着指导,从对人物的写生逐渐向抽象过渡,基本上演绎了从传统到当代艺术的这样一个转化过程,学生也在艺术尝试中得到了锻炼。但这样做是否可行,我还不是很清楚。Bjlly Lee老师讲的是一个很客观的存在。很客观地存在于当下,要面对这些问题,就要我们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用行动和探索的方式来解决。
  >>杜宏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刚才老师们谈到咱们雕塑系各个院校发展的一个状况。中央美院教学原来以写实为主,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鲁美可能还在坚持;川美前几年招生我也去过几次,我觉得川美开放得比较厉害;清华美院现在包括写实材料工作室或有几个环境雕塑材料的雕塑工作室等等,都是铺开的,也是为了兼顾到一些教学体制问题。这次大展我为什么提出了关于原创性的讨论呢?因为学术界有很多讨论,关于雕塑形式的类型化、泛化式等等,非原创性的因素很多,我就感觉原创性的讨论非常重要。尤其在教学里面是一定要提倡的,无论是写实性的、当代的以及观念的范畴与原创性的探索都不矛盾。其实现在很多写实性的雕塑,带有原创性精神的雕塑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当代雕塑,要能在现有艺术层面里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还是离不开原创精神。
  >>郭继峰(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院四年教学中,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传承文化,对中国历朝历代雕塑艺术风格进行系统地学习比较,古代雕塑的临摹与考察的比例占教学比例的百分之二十,从大一到大三一直有这些传承学习的课程,这是其中一个方面;第二,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当代艺术的了解。这些年西安美院课程也做了一些调整,就是在学习古代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也加入了当代艺术的学习,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和实践研究加大了力度,在进行一些材料课、装置课训练的同时,会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艺术的走向和趋势,了解当代艺术家正在进行一个什么样的创作尝试,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了解艺术家都做了些什么,以帮助学生在创作中避免走一些弯路。第三点是在日常生活的一个训练,课程安排的时候,不光在课程中还在寒暑假时期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些学习项目和体验项目,毕竟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学基本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Billy Lee:我也有一些想法,一个是写实基础的问题,我认为写实基础很重要,也是一个非常好地训练学生观察力,觉察力和技巧的学习方法。观察力,觉察力和技巧三个方面构成了雕塑语言的基础,雕塑语言包括空间、形式、材料、中心比例关系等等,令学生学习运用这些雕塑语言去传达人类生存的境地。第二点是学生曾问过雕塑与装置有什么区别,当时我的回答是,雕塑是一种语言,就像建筑、绘画、音乐都有一种说话的方式,而装置呢,只是一种办法。所谓的装置在英文中的意义就是把很多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装置,现在中国艺术家特别把装置当做一种艺术作品来展示,但实际上装置只是一种方式,是一种创作方式而已。还有一点就是刚才郭老师说到的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其实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这一点,艺术就是人生,特意去让学生体验生活,这恰恰偏离了生活的本身,因为生活永远存在,不用刻意去体验,真正的生活体验发出于内心,只有他自己去体验到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动,那么原创性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了,发自于每个人个体的原创性感动都是不可替代的。   >>温洋(大连理工大学):我理解的原创性是有感而发,是自我的一种情感表达。但是学生们的问题纠结在哪里呢?纠结于欲要练就一种“独门秘技”。学生在创作中寻找形式和语言的时候,在寻找一种别人都没使用过的方法,有的同学像是在寻找新的形式、新的材料,不断做着各种各样突破雕塑概念边界的尝试,这正是教学中令师生都为之纠结的问题。就“原创性在艺术教育中的贯彻”这个题目来看我认为存在一个悖论,教育包含传授和启发两个方面,如果是传授,它必然是一个既定的合理的经验论的结论总结,对于总结过了的一个结果怎么会有原创性呢?这个是很矛盾的}如果是启发,通过教学引导,原创思想倒是能够从这方面被发掘。在美术院校现行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大部分都是在传授技能,创作思想也是传授出来的并不是我们启发出来的。刚才听Billly老师说美国的学生美术基础不如我们中国学生,我就想到一位美国人所著《娱乐至此》这本书,正好解释了他这个问题,美国的80后就是娱乐时代的第二代,从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体现便正好印证了这一个观点。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处在一个技术进步,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发展过程当中,折射出的问题是:是我们看得太多了还是我们能做的太少?技能是一个很矛盾的东西,那么它指是的是什么问题呢?尼尔波斯曼举以电视文化现象为例子:在电视文化中会出现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电视文化使人不需要拥有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需要知识文化的积累,每时每刻都可以打开电视收看节目,不存在你不收看上一个节目就会看不懂下一期节目的情况。第二、就是电视节目通俗易懂性,用图像原理很简单的东西将抽象原理、物理公式给你解释出来。第三、就是它不存在讨论空间,没有互动的信息输入只提供单向思维。通过这几点我想说,在当今网络、电视以及平台很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和学生所得到的信息来源是出自相同的地方,单一性的信息接收来源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逻辑都是一致的,即使我们看到作品表面风格形式各不相同,但从实际思维出发,创作发展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致的,就是在一个逻辑关系上没有一个彻底的变化。看着五花八门的艺术作品却令人感觉非常单调,问题就出在这个时代文化背景下面。采取何种创作方法并不重要,这仅是一个表象,关键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同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种文化现象之后该如何面对?这是应该考虑的。
  >>黄胜(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我个人认为“原创性”在艺术教学中的贯彻是有一定的难度,这还是一个比较长的探索过程。作为一名从事艺术创作多年,最终能够使自己作品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是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实践与追求才能达到目的。实际我们在教育学中是非常提倡个性思维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存在问题的。平时跟学生交流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个性表达。我们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美术院校,是以陶瓷材料教学为主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提倡发挥原创性的创作思路并贯彻在雕塑的制作工艺与新材料运用等方面。因为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存在无限的可能性,随着科技工艺的提高、创新材质不断地推出,所以说如果我们陶瓷学院的学生在创造力这方面有一定的追求,那么他们将会在完善工艺和新材料运用上不断推陈出新,有能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陶瓷作品的。我们教学上的这些努力还是能够将原创性的精神贯彻出来的。
  >>杜宏宇:其实我感到原创性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它不是一个作品结果。有和没有这个原创性的贯彻和培养,最后所呈现的艺术效果肯定不一样。
  >>赵昆仑(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就谈三点:第一,写实教育是体制问题,无法抗拒,既然在这个体制下谈论雕塑,就没有太多的讨论意义。我们这个设计学院也有雕塑方向,所以我们在设计当中去考虑所谓的创新可能,更多的是考虑材料性能和它的表现形式。我们的学生雕塑作品更多是设计出来的,在一个文化背景中我们在与学生讨论雕塑的时候采用通俗的话语来表达。第二,我们在谈论雕塑创新的时候没有更多地去让学生理解学习雕塑的意义在哪里;教会他们怎么去懂得雕塑;雕塑怎么去与社会对话,与我们的生活对话。我们谈沦教育的角度还是过于单一,为什么雕塑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呢?为什么在津津乐道谈论雕塑的时候与我们的学子他们的选题、他们想听的话题有所不同?我觉得雕塑也好艺术教育也好。更多的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持续的动力,才是持续贯彻原创性的一个本质性的命题。过多单一强调技术的价值并以此去谈论原创性话题,我感觉方向是有偏差的。第三点就是,现今是提倡原创文化的时代,但是我们在谈论原创的时候,在回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创作精神已离开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离开我们现代生存状态越来越远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对传统精神的理解,我们这个作品精神的缺失,当前也是比较泛滥的。
  >>栗月(内蒙大学呼伦贝尔学院雕塑):现在学生毕业创作整体语言雷同化,缺乏原创性。关键问题就像温阳洋老师所说的是出现在文化上的问题,学生在现代流行文化背景下很容易盲目追风和盲目模仿。原创性缺失,主要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不足,导致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的当代艺术无条件的效仿或盲目的吸收,对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内核反思和把握不足。当代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有阿尔巴特、卡比埃斯还有克莱因、博伊斯等等,这些大师真正的原创性动力来源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精髓反复的深思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很难有这样的反思。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全国的高校都面临着扩招,这种扩招带给艺术教育很大的困扰并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生源质量的下降;还有教育模式的转换;原有的精英式教学模式,渐变成职业式教育或普级教育,我们的生源质量很难保障。再一点是教师的责任感缺失,导致学生的使命感缺失,由于学生使命感的缺失造成创造性优秀人才概率大大降低,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把以前的精英教育模式贯穿到这种扩招普及教育模式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董明光(山东艺术学院):我们的毕业生在追求原创性的过程中很纠结,其实他们的作品里面也有原创,只是表现出来的原创成分各不一样。写实技法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之外还有抽象雕塑的内容他们也要学;还有材料语言;材料的感受与表现;还有当代观念等;还有很多理论课程学生都要学。多元的艺术组成逐渐变成一些包袱了,这个要学那个也要学,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所以学生学得很痛苦。在很庞大的信息中他要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是很难的。从前觉得搞艺术是种享受过程,确定了要就走的艺术方向也就不会顾虑太多问题一直研究下去,艺术创作反而简单了。多元化问题下我们需要做一个取舍,国外艺术创作是很轻松的、是带有实验性的,创作构思时不存在什么观念、原创性之类的问题。而中国可能要融合好多东西,又要是继承的、又要国际当代的、又要看国内的什么展览是否是获奖的作品,中国学生的心理负担太多,包袱太沉重,现在又在说他们的作品有没有原创性,他们脑子肯定就懵了,这样搞艺术没有快乐感。谈到这个问题我觉的这年头搞艺术是最累的了,在学术上讨论来讨论去,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们的学生雕塑学习只有四年的时间,我们要求也过高了。所以,我觉的这个问题挺值得大家研究的,我们在带毕业生的过程中每届都纠结,都很疲劳,这可能是一个过程吧,你不能一味的强调什么,要顺其自然,有的学生创作思想可能有跟风的现象,跟风过去之后觉得很累自然会想做自己的东西了;有的可能就是临摹别人;有的可能就是研究古典的;有的学生就是搞点儿现代材料;顺其自然创作自然就变成快乐之道而不再是负担了,所以,我们的艺术教育不要太刻意应该怎么样做;也别搞成学术研究。我们把教学方法理清使学生能够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他做到一定程度自然会产生原创性。不要过分地强调原创,这对毕业生来说确实很难。   >>余国富(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创性确实是教育中存在怎么贯彻的问题,这个命题确实很大。原创性是艺术家要强调的事情,对于本科生毕业涉及这一环节难度很大,我想全国高校美术院校都存在这个问题,我简单的讲几点,一个是如何引导和要求;一个是教师的责任,一个是审稿过程的把关问题,这三点是作为一个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关注和怎样完成的问题。原创性毕竟体现在一个创作的毕业设计环节里面,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去引导,除了有艺术追求的学生之外有的学生是很难教的,扩招使生源素质差多了。当然天赋比较好的学生本身就有一种使命感,创作的欲望比较强,研究的也比较多,所以如何去引导,让学生树立对艺术追求的一种精神是我们老9币面对的课题;第二就是老师的责任,包括在艺术创作的辅导当中,你马马虎虎去应对,学生有可能对你更马虎,他觉得老师都说过了,老师能够点头我做这个就过了,他没有更远大的一种抱负;有的学生就是为了毕业而毕业,其他院校也可能存在这些问题。第三问题就是审稿问题,专业老师在辅导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一个学术机构,进行教学质量的检查,为了弥补一些老师在辅导中片面性,审稿阶段分几次进行,以此提高一些出炉作品的创作水平,起到一个把关的作用。
  >>王梦佳:刚才温洋老师谈到“原创性”这个命题有问题,我觉得比较纠结,但是设立这个题目的最终目的我想就是探讨怎么搞艺术教育;怎么教出更具原创思想的学生来;如何引导他们做出更与众不同的作品……怎样理解原创性?我想简言而之就是做我自己,为什么是自己的呢,就像我说话、写文章有自己的观点、思想,有自己的方式、风格、动作、姿态、节奏、语气那样,如果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的,那就是原创的,就这么简单,只不过我现在用语言来表述,用文字来书写。做雕塑则是用视觉方式来表达自己,我认为这就是原创性产生的过程。雕塑语言是什么?就如我说话会用各种词,写作会运用语句。首先我们要学习雕塑语言,接着就是要找到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很好的表述方式使用这个语言,然后把自己的思想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做的作品肯定是精彩的。
  原创性在艺术中的贯彻就意味着,老师作为艺术教育者,首先他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去理解和运用雕塑语言,激发他们用各种办法去解决视觉上的问题,去创新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他自己,真正地发现他自己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风格。有很多人着急要找到自己的风格,我觉得Billy Lee说的很对,风格不是想找到就能找到的,风格是你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如果你这个人一开始做了很多尝试,虽然你的尝试是模模糊糊的,但是你在创作作品的每个阶段,都要去观察作品,看自己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怎样把好的保留下来把不好的去掉,在下一次尝试当中继续把好的用起来,再加入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你自己的风格自然而然就会朦朦胧胧地浮现出来了。你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那么再研究一下这些作品中的共同点。共同点可能就构成你的创作风格。我的理解就是这样。
  >>徐永涛:我感觉原创性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本价值的体现,是艺术作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区别之一。坚持原创性是自信与自立的一种表现,有了一定的阅历、有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去关注原创性的东西,刚听那位老师说,看了作品之后没有什么原创性,在制作上手法上也很粗糙,我也有同感,的确有些作品在形式内容上要进一步的深入,有的是半成品,感觉创作态度上不是很严谨,是一种游戏的状态,有的作品可能就来自于某个游戏软件中的造型,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改变,直接就搬过来了,从这上讲就没什么原创性可言。不过毕竟在展览中还是涌现了一批不错的作品。但这次展览对大学生来说讨论原创性可能有些超前。
  >>沈阳大学的学生发言:我想谈一下我的想法,在网络这么发达的时代,相似的东西很多,老师有没有想过学生的想法。我感觉一个艺术家也好,一个学生也好。他作品中的表现语言可能与某个艺术家和其他艺术作品有些类似的地方,这是他的原创吗?现在展览入围作品会有一些奇怪的东西,到底算不算艺术?
  >>Billy Lee: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聆听学生的诉说,了解学生到底是需要什么?他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帮助学生去发现自我。为什么现在学生跟老师的作品很像,可能很多老师主观了些,一个好的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发言:我想问一下,雕塑的“原创性”意思等同于创新吗?
  >>董明光:“原创性”不是独门绝技。在创作过程中出现很多现象带来一些问题——创作有感而发的作品很难,你觉得是有感而发了,你发出来后就具有艺术性吗?别人没做我做了就是原创吗?你觉得是在创新吗?在展览中,你认为作品很有“原创性”但那个创作为何还是显得平庸?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实质原因其实就是一个认识高度的问题。作为学生还要培养自身的艺术分辨能力,拥有这种好、坏的分辨能力之后才能拥有自我个性,才好将创作中的艺术性表达出来。
  >>冯且(南京艺术学院):我认为原创性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美术院校教学传统中原有的东西是不能丢掉的。学生入校学习后,经过一年的绘画基础课学习,第二年才进入雕塑专业,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好好了解这个专业的传统、观察方法、材料运用等等制作方法,通过前面几年很扎实的学习,才明白了我们雕塑专业本身具有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谈创新是相当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已经开始接触90后学生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具有自己独立的创新精神,面对有这样的自主学习精神的学生,我们就需要调整教学思路,建立适合不同学生追求方向的工作室教学制度。我们学校开设了民俗教室,目前正在建立材料工作室,我觉得不管是建立材料工作室也好还是不同的种类写实、抽象这种区别的工作室也好,这些工作室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工作室所具备的功能,进入雕塑语言训练打好造型基础这个层面上没有缺失,在此基础上高年级研究生可进入工作室学习研究。我想这种开设工作室的方武其实也是一种提高原创思维能力的方式。
  >>冯楠(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我以前是西安美院雕塑系毕业的,现在我在兰州美术学院工作,这个学校没有雕塑系也没有雕塑专业,就开设一个雕塑课程,课时量在100课时左右,所以基础相对于你们专业院校相对薄弱多了。在这100课时雕塑可以学到什么,就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课题。按照我以前在西安美院的经历,如果没有四、五年的雕塑基础,很难搞出一个雕塑毕业创作来,更难拥有原创性。但是我又想,我们学校雕塑课的课时短也有好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不会受技术手段的影响,我觉得如果你学到的技巧多了的话,反而会影响你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像在学校学做人体,人体课占了大量的比例,导致一想创作就先想到了人体。而他们可以从零做起不受任何技能的限制,没有任何主题类表现形式的限制。在教学指导中我就跟学生简单说明雕塑就是一种语言,你就是用立体造型的方式,甚至可以说不是雕塑,只要是立体造型的东西表现你想说的话,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行。这点他们做得还行,基本上敢想敢于,虽然有时候技术方面跟那些专业院校设法相比。我觉得80后90初的这些同龄人想法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所以鼓励他们从想法入手,去做自己的创作。我当时给这次展览送了四件作品,四件作品选上了两件。我也感到很满意,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参加这么个展览,我觉得我们学校也算是甘肃省目前仅有的一个设立雕塑毕业创作课程的学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蒋海岭(福建省武夷学院):我们学校也是属于综合型院校,里面设立艺术系,艺术系里面有个研究雕塑方向专业研究班,雕塑方向是本科四年,但在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分方向才分出雕塑方向,所以雕塑学习过程就一年,大四那年就开始雕塑创作。这里出现一些问题,一个是基本功的问题,由于泥塑训练较少,人体习作更少,所以在创作中出现了基本功、造型能力不够好的问题。所以就原创性在艺术教学中的体现,特别是原创性在我们这种综合院校的贯彻上更为重要。为了提高艺术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创作合格的毕业作品,有一点我觉得非常关键,就是毕业班老师在毕业生初期审稿阶段要严把质量关,使学生的毕业创作整体水准有一个提升,这有利于原创精神的贯彻和发掘。
  >>陈宏践(广州美术学院):看完这个展览整体感觉非常成熟,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是毕业生的展览,作者是我们的本科生,刚才我们有很多老师讨论到这个原创,对于原创精神的追求本身是一个艺术实践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毕业作品仅是艺术追求这个过程中的起点而已,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毕业创作可能仅是一年一度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口。所以假如说在我们的毕业生作品中体现出缺陷、不成熟、不完美缺点恰恰就体现了他们的一种原创,即真情实感的信心。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创作指导方面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
  >>杜宏字:艺术创作应该就是原创性的,艺术品的品质必须是创造性的,这个是它的特点。刚才老师们谈到从事艺术创作是非常难的,挑战困难,这是所有艺术家都应正面对待的。我的导师是郑可先生,他当时让我做一个雕塑主题,由于难度大我说我都不想做这个了,他不但不同意还要我继续做几个稿子。在先生的要求下,我坚持做了十几个稿子,渐渐我才发现前面几个创意别人也能想到,做到最后我才挖掘到我的感受。所以老师对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要求,逼学生与不逼学生真是不一样的。什么叫艺术品?它有几个本性?一个是有创造性,它不是重复别人的,这是它的特点,不具备创造性的艺术品根本就不是艺术品。
  >>王铭岩(大连工业大学的雕塑系):刚听了很多老师的见解,我认为发掘原创性是根据自己的本性,体验内心的创作感受就是原创。我认为很多学生的作品原创性体现不出来是因为老师给予的东西太多了,应放手鼓励学生自主轻松地进行毕业创作,以此激发学生做出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然后反过来影响老师影响艺术家,或者带给老师一些新的启示。
  >>董明光:在每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上,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雕塑》杂志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社会交流的文化平台,《雕塑》杂志社这七年来坚持不懈地付出很了不起,每次做完展览杂志都设有专刊,这种学术上的宣传与肯定潜移默化对学生影响很大,给予毕业生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范伟民(《雕塑》杂志社长):每年在大学生毕业展之际,都要召开一次研讨会。每次设定的主题都是不相同的,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到对雕塑材料的运用问题等等,我们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在今天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力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得文化共享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由于这种信息共享,人们在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观念上也出现了趋同。这使得艺术的个性和原创性常常处于缺失的状态。当代艺术中出现的大量的挪用和拷贝现象是这个信息化社会所导致的。但我们不能拒绝信息,却可以利用信息来规避重复和挪用、拷贝和抄袭。其实恰当的运用信息,是更有利于原创性的产生的。
  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也存在其它地方,不仅存在在中国,也存在于世界。所以今天重申“艺术创作的原创性”是有时代意义的,我们并不能奢望艺术上的这种拷贝和挪用现象会在一个短的时期里就可以改变。而是认为这一现象是一个足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这也应当是我们今后在艺术创作中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原创性是艺术的生命。
  《雕塑》杂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对每一次问题的探讨引起足够的重视。谢谢!
其他文献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prosperity of economy and trade in Huizhou lead to the prosperity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furniture art. During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
⊙by reporter of our magazine   Science Arts Philosophy—Take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for Example to Understand Zhang Baogui’s Sculpture Arts     编者按:当我们来到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的时候,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搬迁,厂区里已经稍显空荡荡的了。但是在办公室
Flight of Youth: Spiritual Pursuit of Zhang Hua’s Sculptures    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先生在看了我的水墨创作画时,这样评价道:“有一句古人爱说、今人常用的话‘画如其人’,这句话看怎么理解。如果搁在陈培一身上,他的画并不如其外表。陈培一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他的画却非常细腻,非常雅致,完全不似平日对他粗犷外表的直观印象,这是我感到意外和惊奇
2016年11月1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北京图文天地文化集团承办的“回乡的路上——刘巨德艺术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开幕。这次展览既是刘巨德教授在国内举办的首次个展,也是他将于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艺术展的预热。本次展览由王鲁湘担任学术主持,卢新华任策展人,展出作品65件,包括水墨、油画、陶艺、青铜、玻璃等新作。值得关注的是,刘巨德教授新近创作了一组陶艺作品,简
内容摘要: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的西域文化,成为本人雕塑创作精神的根本架构。作为人工与自然合力塑造的综合体,故城废墟是人类寄托视觉、情感与想象的古典之物,它使我迈向“完美的艺术想像空间”,并能享受到与故城切近的交流,这种对残缺元素的审美可引发对未知形态的想象,和对现实中“圆满世界”的追问。  关键词:西域文化;废墟:碎片:书法构成    2008年,当我从俄罗斯留学归来,便开始思考我下一步的创作,
提起冰岛,人们自会想到那美妙的冰川与瀑布、沸腾的泥浆、喷涌的间歇泉。这个神奇的国度一度成为探险爱好者们最为向往的国度,其令人窒息的神奇美景更成为了众多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如今,在这个以自然美景著称的北欧国家,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正以独特的魅力开始崛起。现在,笔者就对该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进行以下解析。  一、天赋之自然,创意之源泉。  冰岛拥有极佳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人,是适合艺术家生存的
神的外表为什么那么朴素?   在古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精美的雕塑无疑是最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穿仙袍的女青年》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制作于公元前530年左右的祭祀女神雕塑,是古希腊雕塑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1886年被挖掘出土时,雕塑高大约1.18米,由大理石制成,颜色为白色。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相同的形状与人格,所以这件雕像身体比例、肌肉质感接近真实人体,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然而,在重视
人是拥有1013个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现代人也常常把自己称作孤岛。这或许是人们在产生淡淡悲伤,但在生理学上,这句话是成立的——人体上存在着一亿以上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总数超过十万亿个之多,涵盖了细菌、真菌、病毒,甚至还有少部分从远古洪荒穿越而来的古细菌。  如果把人体比作地球,那皮肤、肠道、口腔、呼吸道等部位就是微生物的非洲大草原,他们在这些地方同吃同住,既靠人体的滋养存活,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
四五载寒窗,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踏上信息时代的列车,左右难觅持久的风景;攀越雕塑艺术的高峰,前后只是崎岖的山道。处在人生激变的时代,就不能在艺术的拥堵中茫然。只要怀着梦想激进,哪怕是青春的萌动、躁动以及冲动,也是属于雕塑学子自己内心真实的写照。  一百余组作品,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  ——以展场作战场,以雕像作心象,以自己作敌人,进行千百遍涅槃式的磨砺与拷问,是否可以对得起修道的灵魂?
“颜值”代表一个人容颜的测定数值和价值,通常指的是外貌、体形、皮肤、气质等身体特征的组合。“颜值”一词诞生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大爆炸”时代,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词语之一。从古代的“容颜”,到今天的“颜值”,这两个字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吸引力。   那么,颜值到底有多重要呢?1831年,达尔文得到了即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乘坐“贝格尔”号军舰远行。然而,船长菲茨洛伊在端详了达尔文之后,竟然说他